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论震华法师的佛学思想

  试论震华法师的佛学思想

  震华法师是近代杰出的佛教教育家、思想家、佛教史地学家。曾任镇江竹林寺方丈、竹林佛学院院长,上海佛教会会长、上海玉佛寺方丈、上海佛学院院长等职。今年是他圆寂四十周年、诞辰七十九周年。现在,缅怀他的业绩,发扬他的思想,对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发扬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加强国际交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追随震华法师多年,亲蒙记莉,接受法脉,对他的佛学思想和事业牢记不忘。现将震师的佛学思想向四众弟子予以介绍,旨在发扬大乘佛教积极入世的精神。

  一、生平概述

  震华(一九〇九年—一九四七年)生於江苏省兴化县翟唐庄,俗姓唐。幼失怙恃,不堪兄嫂虐待,於一九一九年於兴化县城南圆通庵,依怀莲上人披薙,法名乘实,字震华。莲公示以沙弥三慎,勉令遵守。 一口慎不妄发言,二手慎不妄取财,三足慎不妄行动。如能凛遵勿忘,则可入道。震师铭记於心,时时不忘,作为行动的指南。莲公见其善根萌发,实是可造之才,遂送到私塾就学,以其天资颖悟,记忆过人,学业猛进,每试必列前茅。课余兼习兰竹,为同校师生瞩目。

  一九二六年春,师之师祖霜亭上人,主持金山江天寺,见其颖悟过人,召至镇江,从超岸寺玉山佛学社守培法师学习经教。守老於台、贤、性、相,无不通达。辞流三峡,笔阵横扫,见解独到,孤发妙义,堪称一代巨匠。师在守老座下,亲炙三载,获益良深。一九二九年於句容实华山受具足戒。戒期圆满,入夹山竹林寺,从霭亭上入学。 一九三零年,霭老见其行解相应,才识遇人,聘为竹林佛学院主讲。师锐意改革学制,分班授课,成绩卓然,一时竹林佛学院,在全国佛学院中享有盛譬。 一九三二年,接霭亭,厚宽两位上人法席,任竹林寺监院,但其主要精力仍在办学。授课之余,检阅《续藏》,锐研佛史。九·一八事变,国难当头,师认为僧人应该奋起救国,乃博采群籍,撰《僧伽护国史》 一书,唤起僧众爱国报国的热忱,使佛教界为之振奋。一九三三年,师从商务印书舘购买《中国人名大辞典》一书,检其内容,对佛教人物,略其所不应略,详其所非赏详。有些重要人物,如伽佛陀,金地藏、德山、法海、蔼益等,皆漏而末刊。有些人名被搞错,如少康误作山康,真可误作可真,智仙误作智山等等。遂立志编写《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师四处查阅资料,终夜伏案走笔,抄写剪贴,皆无旁贷,其刻苦洽学精神,令人敬佩。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师发动镇江各大寺庙,组织佛教僧侣救护队,带领队员出入怆林弹雨之中,救护伤员。镇江失陷,竹林寺毁於兵火,房屋损失大半。一九三八年,师主持竹林法席,维持残局,整顿颓纲,大见成效。一九四〇年二月东渡日本考察佛教,历长崎,京都、东京,条良,镰仓、名古屋,大阪等地,月余回国,著有《东渡弘法高僧传》、《入华求法高僧传》。一九四二年四月,任上海玉佛寺住持後,创办上海佛学院,发行《妙*轮》月刊,增清《大正藏》、《续藏》,成立弘一法师纪念会,创办佛教图书舘。师几年来独擘筹划,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见者闻者,莫不叹服。

  抗战胜利後,师志在完成《佛教入名大辞典》,辞去上海玉佛寺方丈、上海佛学院院长等职,闭关於夹山之八公洞,潜心写作。时中国佛教会就焦山设会务人员训练班,聘师授课。师白天授课,夜裹写作,积劳成疾,至沪就医,竟於一九四七年三月十日逝世上海玉佛寺退居寮。遗著有:

  《僧伽护国史》 《比丘尼表彰集》

  《续比丘尼传》六卷 《比丘尼轶事丛考移》

  《夹山弈叶集》三卷 《夹山志》

  《兴化方外诗征》 《回龙山考》

  《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 《玉佛寺志》

  《清代佛教年鉴》 《圆通庵志》

  《清代佛教纲要》 《佛塔考略》

  《泰县佛教通志》 《异类法缘记》

  《比丘尼创著集》 《护生原理》

  《东渡弘化高僧传》 《入华求法高僧传》

  《碧岩吟稿》 《碧岩文选》

  《兴化佛教通志》 《夹山宗谱》

  《佛教女众丛书》

  二十八种。

  余忝列师之门下,一九四二年随师到沪玉佛寺,协助创办上海佛学院。一九四四年接师法嗣,任竹林寺监院,负责竹林佛学院工作。一九四七年任竹林寺方丈,兼任竹林佛学院院长。现在继承师之法脉,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上海佛教协会会长,上海玉佛寺方丈、上海静安寺方丈,上海佛学院院长。慨师遗著《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尚未完成,我当继续编纂,使其尽快出版问世,用报师恩,使师含笑於兜率天宫。

  二、佛学思想

  一、如何修道?震师认为修持法门很多,门门都可入道,选择一门,认真作去,总有到家的一日。修持法门,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

  (一)持戒:依大小乘戒律修持。

  (二)参禅:祖师所提的公案,久久参究提撕,自然有所悟入。

  (三)念佛:念诸—佛和菩萨的圣号。

  (四)诵经:让诵或为人解说诸部经典。

  (五)持咒:诵持诸呪,三密相应。

  (六)礼佛:称礼诸佛和菩萨圣号,默默作观。

  但是不论选修那一法门,都要使法门为我所有,变成我的法门,可以活泼运用。比如参禅,不一定坐在蒲团上,盘着腿子才是禅,放下腿子运水搬柴也是禅。看经,不一定面对黑字白纸才是经,离开本子,大干微尘也是经。能我与法门,法门与我,融为一体,才是真会参禅,真会看经。最後才能达到我空,法空的境界。如果彼此都是过来人,相视一笑,这般境界,何等风光!否则,我与法门分了家,就会产生“荤口念佛,素口骂人”行为上的矛盾。因此,修道者;定要把“道”字,贯彻到行、住、坐、卧的威仪上,表现在寻常日用的生活上,令人一望便知是一位道高望重的人,道貌古朴,和霭可亲。不论什么俗尘烦恼,遇着这位道人,随时就会风吹云散。这样的道人,谁看了都会肃然起敬,受到感化。身敦重于言教,“威仪是无言之教”。道人一日威仪具足,胜过讲十日大经,说明了身教的重要。由此看来,震师的修道,是着重于净化思想粕语言行为上下功夫,使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无一不合乎道。反对蒲团上与蒲团下行为脱节的矛盾,如果一个道人做不到这点,断不可接受信众的供养。还是一面种田,或经营副业,一面用功为好。·自力更生比仰面求别人强得多。震师对那些无功受禄的人劝告说:

  叹彼名利徒, 檀资虚消受。

  忘却因果报, 枉负道人名。

  韶华易瞬逝, 何苦贪眼前。

  卓哉古高流, 兀自耕田亩。

  二、于五明处上求佛道

  震师于抗战胜利後,著《佛教经济十二门论》,号召僧人:“出家学菩萨,快把工巧习”。大声疾呼,在今天科学昌明知识发达的社会里,老皇历看不得了,非革新不可。如果再装蒙瞳,等于自趋灭亡。赶紧变无为为有为,化消极为积极,从事生产活动。并举出:“一行黄道仪,庐山莲花刻”“睦州编蒲鞋,惠能坠腰石”等历史人物,说明古代祖师中,有的是科学家,有的是劳动者。唯有从事发明和劳动才是佛教的真正家风·明确指出今後寺庙经济来源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

  (一)技能养活论:每个僧人都应学会一种以上的技能,自己养活自己。

  巨然山水画, 怀素大草字,

  精妙称绝伦, 片纸如珠翠。

  耆域单道开, 医理深造诣,

  活人且化人, 胜於演妙谛。

  这里举出了在书画和医学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四位高僧。特别是医学,既能活人性命,又能软化人们信佛,这比那些空说教条的所谓宣演妙谛的法师们,不知要超过几许,因此他又对不学技能,赖佛吃饭的人们,予以辛辣的讽刺:

  假使光了头, 无才又无智。

  见人嘴吧吧, 不伦又不类,

  真正可怜虫,法门一累赘。

  混进僧人队伍中无才无智的人,就其个人来说,是一个被别人看不起的可怜虫。对佛门来说,是累赘。佛门中多一个这样的人,就多一个累赘。这样的累赘多了,佛教也就成了社会的累赘,将被社会所抛弃。

  (二)农禅自给论:那些无才无智的人,要想不当佛门的累赘也可以,就请他到农村去种田,办理自己的道粮。震师对这种人,还是称赞不已的。他说:

  有个百丈老, 弘道远市尘,

  不作即不食, 领众在巅峰。

  万古留公案, 至今众口传,

  谁说务农贱, 高僧例在前。

  在这里还批评了一些看不起务农的人,殊不知唐以後许多祖师的开悟,不是在禅堂里,而是在农田里、磨坊里。唯有将禅与劳动实际相结合,这个禅才有强大的生命力,才是有源的活水。

  (三)经商生产论:和尚是否可以经商,颇有争议。震师从禅宗公案中得到启示,认为不仅可以经商,商情还能通达禅理。

  洞山三斤麻, 趟州七斤袄。

  若以禅法会, 西来意了了,

  若以世法会, 经商两佼佼。

  分两这般精, 秤杆当然晓。

  莫参死的禅, 要判活的教;

  教理通商情, 商情达禅要。

  主要是看经商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常住,为了公共事业,法法皆是佛道。因此,震师主张,一个丛林,可以在街市上设店经商。监院、副司应是经商的经济人才。也可以利用寺庙的空闲房屋,作产品加工,或原料加工,或生产新产品等。产品可以自产自销,也可以批给其他寺庙代销。盈利,除了保证常住开支,扩大再生产外,还要大办公益慈善事业,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如果能做到这些,谁人敢讥诮和尚经商。总之,佛法赖僧扶,僧要靠自力。要有勇气改正过去吃香火的错误。自己…

《试论震华法师的佛学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