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论震华法师的佛学思想▪P2

  ..续本文上一页跌倒,自己爬起,不要趴在地上长吁短叹,怨天尤人!

  (四)做工劳作论:僧众中有一部分人,因受剥削阶级思想影响,认为劳动是一件难为情的事,震师苦口婆心奉劝这些人说:

  恳请诸同胞, 莫要怕羞涩,

  打开工艺表, 从头细选择。

  各行各业,各种工种,总会有一门自己所适应的工作。天地是广阔的,不仅寺庙里可以开厂开店,广大僧众也可以在社会上的工厂和商店里工作,如果在工作中能团结群众,遵守纪律,埋头苦干,帮助别人,以佛教的净化身口意三业的行为,去影响他人,这就是无言说教,弘法利生,广作佛事的菩萨行愿。师最後总结劳动的好处说:

  既不违佛旨, 又能获实益,

  坐得船头稳, 任他浪不息。

  如果每个僧人都是一位产业的劳动者,扎根于群众之中,广行六度四摄法,任何地方都是佛教鉄打的江山。

  三、学佛即是为政。震师认为爱国不分界限,出家学佛必须爱国;为政不必居官,出家学佛亦可为政。晋慧远法师说:释迦之化无所不可,达道固是道源,济俗亦为要务。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成,则十人淳谨:子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以周寰宇,编户一千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一恶去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此明诏所谓坐致太平者是也。隋文帝誉灵藏律师说:弟子是俗人天子,律师是道人天子。律师度人为善,弟子禁人为恶。言雄有异,意则不殊。综观古来大德, 一肩云水,鯈然物外,深入民间,洞察群众疾苦,以慈悲喜舍之力,解除困苦。论其所为,皆是急待解决之事项。如·

  (一)兴修水利,开山造林,僧传中多得不胜枚举。

  (二)修桥筑路,多为僧人发起,或直接参加劳动。在闽粤云贵等省,僧人作此功德甚多

  (三)周济行旅,寺庙在三叉路口,造凉亭为往来行人歇脚,施茶水为行人解渴,消除疲劳。

  (四)辅助教育,历史上许多大政治家,文学家,出身微寒,无力读书,往往寄身僧寺,甚至连食宿皆由寺僧供给,使其成就学问,—如唐之王播,宋之吕蒙正、富弼、范仲淹,明之李春芳、史可法,清之王文治等人。未遇时运,皆读书于佛寺。

  (五)施舍医药,救济灾荒。历代高僧精通医道者甚多,他们到处施行方便,治疗疾病,救济灾难。

  近代有那么几位居士,如欧阳渐等,认为僧人只能关在山门之内,每日晨钟暮鼓,不能越雷池半步,竭力反;对僧人参与政治活动。震师针对这些人的思想,引证历史上高僧参与政治活动的实例,予以驳斥。如後魏沙门统法果,官居辅国宜城子忠信侯。梁慧超为寿光殴学士,唐中宗神龙二年造圣善寺成,慧范,慧珍·法藏、大行、会寂,之璧、仁方,崇光,进国九人,加五品并朝散大夫县公。南朝宋文帝时沙门慧琳,诏与颜延之同议朝政,时号黑衣宰相。为什么历史上高僧可以做的事,到了现代反而成为禁区,岂非咄咄怪事。

  僧人从政如能做到:一不废道业,公务之余,恒作功课。二不废戒体,不毁戒条。三不依仗手中的权力,鱼肉人民,不营私舞弊。虽身居参政高位,仍复卑以自牧,僧人从政有什么可以非让的。

  四、整理僧制: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佛教要不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必将受到天然淘汰,而归于灭亡。整理僧制,应先除三滥:一、滥收徒众,二、滥传戒法,三、滥挂海单。使僧众提高质量,减少数量。具体作法,震师推荐太虚大师的整理僧伽制度三论,即一九一五年发表的《整理僧伽制度论》、一九二七年发表的《僧制今论》、一九三〇年发表的《建僧大纲》。这三本书的要旨,都是阐发如何提高僧人的学识、德行、办事能力。法赖僧传,僧人的素质提高了,佛教前途才有希望。最後震师意味深长地说:“凡属畦衣之志,不必空怀警惕,应从速各各负起责任,共纾患难。勿希望破坏者之赔偿损失,勿依赖一,两位大德之努力撑持,勿坐待龙天鬼神之拥护默佑,唯有急起直追,发愤图强,打破旧有因循观念,结成真正和合僧团,大精进,大勇猛,不受任何恶劣环境所支配,如有高才卓识,不妨贡献於公,倘片善微长,亦当揭橥於众,能如是做去,庶能挽救危亡於万一矣”(见《碧岩文选》二三页)。

  三、杰出的佛教史地学者

  震师佛教史学的成就,举世瞩目,著有《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续比丘尼传》、《僧伽护国史》、《东渡弘法高僧传》、《入华求法高僧传》、《清代佛教年鉴》、《清代佛教纲要》等专著。值得注意的是震师摹街研究的特点,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如《僧伽护国史》是为唤起僧众抗日救国而写著。僧伽为国民一分子,既受国家保护,就有爱护国家的义务,这是天经地义的。以释迦车尼佛为例,他就是一位爱国模范。他出生在种姓制度发达的时代,贵族对奴隶实行残酷的剥削与压迫。他成道後提出众生乎等的主张,沉重地打击了种姓制度。当他的祖国迦昆罗街受到侨萨罗国阿阁世王的侵略时,曾两次等在行军的路上,说服阿阁世停止进攻。吾人既受国家保护,在国家处于危亡的紧急关头,安能坐视不顾!所以不论为僧为俗,皆有爱护国家的必要。震师针对重男轻女之社会陋习,化了三年的时间撰写《续比丘尼传》六卷。他说:“爱道虽有传人,难登竹帛;高僧独多长史,尽著简编。辛赖宝唱一呼,仅存六十五传,何竟步尘无继,寥落千百余年!夏树芳为众名公立言,彭展木为善女人著录。彼皆各擅其美,光曜不磨,此何独付缺如,机缘有待,华才实愧於赞宁,志窃希於司马。感潜德之不彰,悲斯文之若丧。於是振襟而起,宁计学殖之疏;奋笔直书,浑忘言词之拙。”(见《碧岩文选》)指出从印度到中国对待比丘尼是不公正的,连优婆塞、优婆夷都有专传,为什么比丘尼千百余年无人著传?於是他“振襟而起”,“奋笔直书”,编修高尼传问世。此外,还编写《比丘尼创著集》、《比丘尼表彰集》、《比丘尼轶事丛考》等专著,将高尼的风范,发扬光大。又针对国民党政府及日寇对我佛教寺庙的破坏,编写兴化,泰县等佛教志,予以揭露和诛伐。“入民国後,人事日繁,各社会团体,皆有机关组织,房屋不敷应用,往往利用庙宇,初则口头商借,继则久借不归。从此山门不能镇静,僧居日益以促。加之袈裟之下,时产稗贩,物腐虫生,咎由自取,抱道之士,实不胜其浩叹!”(《兴化佛教通志》卷一)这是对国民党贪官污吏勾结恶僧,霸占寺庙的真实写照。至于日寇每到一地,以扫荡为名,焚毁寺庙的事例,就不计其数。以兴化县佛教寺庙而言,一九三六年以前,大小寺庙共有六百零九昕。七七事变以後,或遭焚荡,或被折毁。寺破僧残,相形日纰。其庙貌能保持完好者,十不及三四。广大僧人目睹国破庙亡,不禁怆然涕下。

  震师批评佛教著作家“多详於史传,而略於地志”的倾向时指出:“史传地志,一则重於时间,约竖而言;一则重拎空间,约横而言。其实相为表襄,不可偏废。溯夫法流初润,导源西北,曼衍东南。次後绝河渡江,穿山越岭,迤逦达於全国。盛矣南朝,佛寺四百八十;懿欤隋帝,浮图三十余州。清凉、峨嵋显赫赫之灵踪;九华、普陀彰昭昭之圣绩。天台立教於佛陇,临济开宗於滹沱。永嘉、趟州普以地著,青原、南岳同以山传。乃至标刹竿於烟村水国,吼梵响於城市山林,谚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者,事实诫不可掩。”(见《兴化佛教通志》)众所周知,地理学对佛教史的研究,至关重要。法显、玄奘之印度游记,为当今世界研究西域交通史要籍。而国内名蓝巨刹,棋布星罗,竟无一专著问世,岂非憾事。震师为了填补这个空白,曾计划编写《中国佛教地名大辞典》,《中国佛教通志》,等,为此化了多年心血,广收散夫,征集资料,颇为可观。不幸日寇入侵,积稿损失殆尽。唯有集中精力编纂《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兴化佛教通志》二书, 付梓流通。希望震师的《兴化佛教通志》的流通,能引起同仁对志书的编写的重视。如各县都能各自为书,由县而省,由省而国,散文考献,愈臻完备。

  震师的一生,虽是短暂,然其对佛教教育,文化上的贡献宝是不朽,他的功绩可以与僧肇齐肩,我作为他的法嗣,誓愿在有生之年, 继承震师的事业,为发扬人间佛教思想和中国佛教三大优良传统做出不懈努力。

  一九八七年十月一日写于上海玉佛寺般若丈室

《试论震华法师的佛学思想》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