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節 清涼的華嚴心要觀與叁聖圓融觀
清涼的華嚴心要觀,是在答唐順宗所問心要法門時,結合禅宗思想,解說華嚴心要,大意如下:
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無住。無住心體,靈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迷理量則惑苦紛然,悟真性則空明廓徹。雖即心即佛,唯證者方知。……語默不失玄微,靜豈離法界。言止則雙忘智寂,論觀則雙觀寂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雙融之中道。……證入則妙覺圓明,悟本則因果交徹。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處處證真,無一塵而非佛國。真妄物我,舉一全收。心佛寒生,炳然齊現。迷則人隨于法,法法萬差而人不同。悟則法隨于人,人人一致而融萬境。……無心境像,照而常空矣。”(見《華嚴疏鈔》第七冊附錄)
清涼以禅宗思想來闡述華嚴心要,是受當時禅宗思潮的影響。且《華嚴經》諸會所證不同,開則萬差,合則一性。舒則孺綸法界,卷則攝立一心。說一心者,即是衆生心,爲萬體之根本,此與禅宗的心法,有殊途同工之妙。
清涼的叁聖圓融觀:所謂叁聖,是以文殊、普賢二聖之因分,與如來的果分。如此則因果不二,而叁聖圓融。清涼此觀開相對明表門,相融顯圓門。相對明表門,是以二聖法門爲主,又開叁對加以說明:
(一)、能信所信相對:普賢爲所信的法界,《理趣般若經》雲:“一切衆生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初會即入如來藏身叁昧者,意在此也。文殊代表能信之心體,《佛名經》雲:“一切諸佛皆因文殊而發心者”。表示由此發起信心。故善財童子始見文殊而發大心。
(二)、解行相對:普賢代表所起萬行,上下諸經皆說普賢萬行。文殊代表以智起解,以通解事理,窮達諸方便。彌勒說:“汝生得見諸善知識,聞菩薩行,皆是文殊威神力。”故常言道:以文殊智起普賢行。
(叁)、理智相對:普賢代表所證的法界,善財童子入於其身,得到究竟叁世平等身。 一毛廣大即無邊,這是稱法性而言。普賢身相如虛空,能見普賢即得波羅密,表示依理發智。文殊代表能證的大智。文殊在諸經典中所說的法門,都是爲顯立般若的意旨, 一切都是從文殊智慧的大海中産生,故見文殊後方見普賢,以顯示有智方能證理。故古人認爲文殊爲智照無二相。其不現身相的原因,以其具有極深的智慧,以達心境兩亡、信解雙絕的緣故。又理分體用,智分權實,故以文殊二智,證普賢體用。
相融顯圓門,也分爲二。
(一)、說明二聖法門各自圓融。認爲文殊是因信起解。有解無信,增長邪見;有信無解,增長無明。信解兼備,才能達本心源。然極智反照,不異初心,故菩薩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又方便智,不離智體,故文殊代表智照無二相。信智照叁事融通無礙。而普賢之理無行,理終不顯。依體起行,行必稱體。由行證理,故理無行外之理;由理顯行,行無理外之行,故隨所證而理無不具。此普賢理行體叁事涉入,重重相融,以顯無盡緣起。
(二)、說明二聖法門互相融攝。因信才知有法界,信若不信理,此信爲邪。然後由解起行,行解不二。智是理用,體理成智,還照于理,則理智不二。無有如外智,能證於如;亦無智外如,爲智所入。又即體之用爲智,即用之體爲理,即體用不二。是以文殊叁事融通隱隱,即是普賢叁事涉入重重。二聖相融,唯是一心法界,故畢一全收,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若能了心,則念念因圓,念念果滿。《華嚴經•出現品》雲:“菩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若能與此觀相應、則觸目對境,常見叁聖及十方諸菩薩, 一即一切,故心無二。依此觀修行,大智圓滿,則大果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