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宗簡論 第五章 華嚴宗的觀法 第二節 法藏的妄盡還源觀和十重唯識觀

  第二節 法藏的妄盡還源觀和十重唯識觀

  法藏的觀法,有妄盡還源觀和十重唯識觀。

  妄盡還源觀,開演下列六種觀法:

  (一)、攝境歸心真空觀:認爲叁界所有法,唯是一心造,心外無法,故稱歸心。因爲一切外境均由自心分別意識所造作,心若不起,則外境本空。久華嚴經鑼說:“未達境唯心,起種種分別,達境唯心已,分別即不生。知諸法唯心,便舍外塵相,由此息分別,悟平等真空。如世有醫王,以妙藥治病,諸佛亦如是,爲物說唯心。”

  (二)、從心現境妙有觀:指從體起用,具修萬行,莊嚴國上。

  (叁)、心境秘密圓融觀:此處“心”是指無礙心,諸佛由此而證得法身。此處“境”是指無礙境,諸佛由此而修成淨土。故說如來的報身及所依的淨上,圓融無礙,隨身自在而現刹土。久華嚴經移說:“一毛孔中無量刹,各有四洲四大海,須彌鉄圍亦複然,悉現其中無迫隘。”“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佛皆入。”

  (四)、智身影現衆緣觀:認爲唯有智體才能鑒別衆緣,然因緣相本空,故智體照寂。

  (五)、多身入一鏡像觀:此指事事無礙法界。認爲昆盧遮那佛十身,可以互用而無礙。“華嚴經鑼說;“或以自身,作衆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緣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法身,虛空身。如是十身,隨舉一身,攝余九身。”所以說多身入一鏡像觀。

  (六)、主伴互現帝網觀:認爲自己爲主,余者爲伴;一法爲主, 一切法爲伴;一身爲主,一切身爲伴。如是舉一法,主伴齊收,重重無盡。如善財童子,從祗桓林漸次南下,至毗盧遮那莊嚴大樓閣前,暫時飲念,而對彌勒菩薩說:“唯願大聖,開樓閣門,令我得入。”彌勒於一彈指間,其門即開,而善財入己還閉如故。見樓閣中有百幹樓閣,彼百幹樓閣中,又一一現有百幹樓閣。一一樓閣前又各有彌勒菩薩,一一彌勒菩薩前各有善財童子,一一善財童子悉皆合掌於孺勒前。這就表現出法界重重,猶如帝網一樣。

  以上六門觀法,隨入一門,即能法界全收。譬如圓珠穿爲六孔,隨入一孔,即能收盡全珠。法藏的“妄盡還源觀”也如此,只要隨入門,即將法界圓滿收盡無余。.

  法藏最著名的觀法,還是《探玄記》卷十叁說的“十重唯識觀”,皆唯一心所攝。此觀是依據《大般若經》“叁界虛妄,唯一心作”的教證,分十重來說明。

  (一)、相見俱存故說唯識:由八識及諸心所所變之相分,均皆具足一切熏習力,而變現叁界,不論依報正報皆是爲此。本觀是相見二分俱存之唯識。

  (二)、攝相歸見故說唯識:此亦通八識,然心王心所有別。其所變的桐分;爲能見識之所生。本觀攝相分歸于見分,然相見二分,皆歸于一。

  (叁)、攝數於王故說唯識:亦通八識,指心所皆依於心王,而無自體。本觀今各心所歸於心王。

  上述叁觀說的是主觀意識與客觀對象之間的關系,可以說是對象與意識之間的作用。最後使意識的作用與意識的實體,融歸於一。

  (四)、以末歸本故說唯識:認爲七轉識,均爲本識的差別功能,而無別體可得。法藏引《楞伽經》雲:“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恒起諸識浪,騰躍而轉生。”又雲:“譬如巨海浪,無有若幹相,諸識心如是,實亦不可得。”說明本識之外,別無六、七等識。

  (五)、攝相歸性故說唯識:由于八識皆無自體,只有如來藏平等顯現,其余諸相,皆盡攝無余。《華嚴經》說:“一切衆生,即涅槃相,不複更滅。”此說識的本體即如來藏,不複更有他相。

  (六)、轉真成事故說唯識:當如來藏不守自性時,隨緣八識心王,心所及相見二分等諸領域。《楞伽經》說:“如來藏爲無始惡習所熏習,故名爲意藏識。”

  (七)、理事俱融故說唯識:理事融貫,則成理事無礙。理融於事,事即理化;事爲理化,則事同理;事果同理,則事無往而不圓融無礙。同樣,事融于理,理即事化,理爲事化,則理同事;理果同事,則理無往而不繁興妙用。

  (八)、融事相入故說唯識:理就事物的抽象理性而言,事指理性統攝的具體事相。二者交相融貫,互不相礙,或一入一切,一切入一,無所障礙。《華嚴經•盧舍那品》雲:“於此蓮花藏世界海之內,一一微塵中見一切法界。”

  (九)、全事相即故說唯識:事依理成,理因事顯。無有事外理,亦無理外事。理無彼此之異,事能一即一切。《華嚴經》說:“知一世界即是一切世界,知一切世界即是一世界。”

  (十)、帝網無礙故說唯識:乃事事無礙法界,即稱性而遍事,爲理事交相涉入的因陀羅綢境界。謂一中有一切, 一切中複有一切,猶如因陀羅網,重重影現。

  法藏的十重唯識觀,皆依于一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