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五教
《華嚴經探玄記》雲:“以義分教,教有五類。此就義分,非約時事。 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叁,大乘終教,四,頓教,五、圓教。
一、小乘教
又稱愚法小乘教。指《阿含》、《婆沙》、《俱舍》等小乘教法。此教唯知人空之理,而不知法空義。對於法空尚愚,故雲愚法小乘。
二、大乘始教
此爲大乘教之入門,故雲始教,或雲初教,生救。此救教義淺顯,未能通達大乘真實義,又稱權教。再分二部:(一)、相始教,(二)、空始教。
(一)、相始教:廣說法相,少說法性。所說八識,唯是生減法相,名數多同小乘。設立五位百法,抉擇詳明。就五性分別,不許一切衆生皆得成佛。主要經論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
(二)、空始教:明諸法因緣生,緣生無性。萬法唯是假名,其體畢竟空寂。主要經論有:《般若經》,《中論》、《百論》、《大智度論》等。
叁、大乘終教
是大乘漸教中的終極教義,《楞伽》、《勝鬘》、《起信》,《實性》等經論所說真如緣起之法門,屬於此教。是對根機成熟的人所施教法,所以又稱熟教。也能談到大乘真實義,亦稱實教。與始教相比,此教較爲高深,故名終教。此教雖能闡明真如平等之理與差別之事,相即相入,理外無事,事外無理,然未能涉及到事事無礙,主伴圓明之說,故不能是圓教。又此教修證主張次第階位,故不能說是頓教。
四、大乘頓教
此教不說法相,唯明真性。 一切所有,唯是妄想, 一切法界,唯是絕言。五法與叁自性俱空,八識及二無我俱遣。如《維摩經》,維摩诘以默顯理。謂真如絕待,離言絕慮,理性頓顯,解行頓成,故名頓教。
五、 一乘圓教
圓教統該前四,圓滿具足。 一位即一切位, 一切位即一位。以圓教位次,不過寄位勸修,其實隨得一位,即一切位;雖得一切位,還即一位。如步入海,即蹑百川;雖蹑百川,末移一步。 一真法界,性相圓融,主伴無盡,身刹塵毛,交遍互入,故名圓教。《華嚴經》雲:
“顯現自在力,爲說圓滿經,無量諸衆生,悉授菩提記。”
五教之中,始教與終教,其信解行法,均依言顯理,主位漸次,由微至著,故名漸教。維摩等經,絕言顯理,不主階位, 一念妄心不生即名佛,名爲頓教。漸教、頓教屬於聲聞,緣覺,菩薩叁乘人所得之法,故名叁乘教。現表解如下:
五教的建立,依據《深密》、《楞伽》、《法華》、《華嚴》、《實積》等經及《起信》等論。初祖杜順於《五教止觀》之五門而立五教。二祖至相承此五門,於《孔目章》中約五教而明諸法,賢首大師承五教之旨,於《探玄記》、《五教章》中,大成華嚴一家判教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