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五祖宗密
宗密(七八〇—八四)一,號圭峰,谧號定慧禅師。俗姓何,果州西充 (今四川省西充縣)人。生於唐德宗建中元年(七八〇)。憲宗元和二年(八〇七)二十八歲,將赴貢舉,偶值遂州大雲寺道圓禅師法席,言下相契,遂求披剃,當年從拯律師受具足戒。爲沙彌時,得《圓覺經》;讀罷有悟,道圓謂之曰:“此諸佛授汝,汝當弘圓頓之法,毋負佛恩”。元和五年(八一〇)遊襄漢,在恢覺寺得清涼大師所撰的《華嚴疏鈔》,覽之欣然曰:“吾禅南宗,教逢華嚴,何其幸哉!晝夜搜尋,認爲此疏,辭源流暢,幽赜煥然。于是修書寄疏清涼;遙敘弟子之禮。清涼獎喻曰:“輪王真子,可以爲喻,倘得一面,印所懸解,複何加焉!”于是恭詣上都,親求面命。清涼大師見到他、非常歡喜地說:“毗盧華藏,能從我遊者,舍汝其誰!”由于晝夜隨侍,親炙二年。元和十一年(八一六)於終南山智炬寺,閉關閱藏叁年。撰《圓覺經科文》、《圓覺經纂要》各一卷。太和二年(八二八),文宗诏入內殿,問諸法要,賜紫袍,敕號大德。相國裴休,尤加敬仰。
山南溫造尚書問:悟理息妄之人,壽終之後,靈性何依?
師答曰:二切衆生,莫不具有覺性。靈明亨寂,與佛無殊。但以無始劫來,未曾了悟,執妄身爲我相,故生愛惡等情,牛老病死,長劫輪回。然身中覺性,未曾生死。如夢驅役,身實未動。若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無生,何所依托?然理雖頓悟,事須漸修。勿認妄念爲心,臨終自不受業系。雖有中陰,天上人間,隨意寄托。若泯愛惡,則不受分段之身。倘更減微細心行,則朗然大覺,隨機現化,名之爲佛”。會昌元年(八四一)正月六日寂於興福院,俨若平日,容貌益悅。遺誡:“令舁屍施鳥獸,焚其骨而散之,勿墓勿塔勿悲慕,以亂禅觀。每清明上山,必講道七日而後去,其余住持儀則,當合律科,違者非吾弟子。”世壽六十二,僧臘叁十四。相國裴休爲撰碑文,略謂:“師之道也,、以知見爲妙門,寂靜爲正味,慈忍爲甲盾,慧斷爲劍矛。破內魔之高壘,隔外賊之堅陣,鎮撫邪雉,解釋缧籠。遇窮子則叱而使歸其家,見貧女則呵而使照其室。窮子不歸,貧女不富,吾師恥之。二乘不興,四分不振,吾師恥之。忠孝不並化,荷擔不勝任,吾師恥之。避名滯相,匿我增慢,我師恥之。故遑遑于濟拔,汲汲於開誘,不以一行自高,不以一德自聳”。遺著有: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六卷
《華嚴經行願品疏科》一卷
《注華嚴法界觀門》一卷
《注華嚴法界觀門科文》一卷
《原人論》一卷
《華嚴心要法門注》一卷
《圓覺經大疏》十二卷
《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十叁卷
《圓覺經大疏科》中、下二卷
《圓覺經略疏》四卷
《圓覺經略疏科》一卷
《圓覺經略疏之鈔》十二卷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十八卷
《金剛經疏論纂要》二卷
《盂蘭盆經疏》二卷
《起信論疏》四卷
《禅源諸诠集都序》四卷
《中華傳心地禅門師資承襲圖》一卷
宗密的弟子有千余人,著名的有圭峰溫、慈恩寺太恭、興善寺太鍚、萬乘寺宗、瑞聖寺覺:化度寺仁珍等。
宗密在《原人論》裏,就全部佛教,由淺入深,分爲五種:
一、人天教:持五戒、十善,修四禅入定,生色界無色界,這都是以苦樂爲因而修行的。
二、小乘教:說明“我”由五蘊和合而成。色心二法從無始來,由因緣力,念念生減,相續無窮。
叁、大乘法相教:說明宇宙一切唯識所變之法相宗。
四,大乘破相教:乃指說空寂之理的空宗。宗密批評此教,雖破情執,但尚未顯示真靈之性。
五、 一乘顯性教:說明一切衆生,具有本覺真心,無始以來,常住清淨。將此一心,名如來藏,爲原人之根源。
宗密時代,禅家與教家各立門戶,互相攻擊。他頗爲慨歎地說: “吾丁此時,不可以默矣!”於是以如來叁種教義,印禅宗叁種法門,融瓶盤钗钏爲一金,攪酥酪醒醐爲一味,力主禅教一致。將教之叁教配禅之叁宗:(一)、將識破境教(相當于大乘唯識法相宗)配對息妄修心宗(南夫、北秀、保唐、宣什)。(二)密意破相顯性教(相當于中觀佛教的叁論宗)配對泯絕無寄宗(石頭、牛頭、徑山)。(叁)、顯示真心即性教(相當于如來藏思想的華嚴宗配對直顯心性宗(洪州、荷澤)。宗密認爲:代表如來藏佛教的爽圓覺經移與《華嚴經》,比之唯識、中觀,更爲殊勝。唯識宗的阿賴耶識,唯是妄識,並非自性清淨心。叁論宗的空觀思想,說明一切皆空,缺少絕對的理性真心。因此如來藏佛教,建立理性真心,特爲超勝。荷澤禅,空寂之知,與理性真心之性教頓爲一致。
《原人論》五教說之外,《禅源諸诠集都序》又有叁教配叁宗說
(一)人天教—人天因果教
(二)小乘教—斷惑滅苦教 (一)、依性說相教—息妄修心宗
(叁)大乘法相教—將識破境教
(四)大乘破相教———————(二)、破相顯性教—絕無寄宗
(五) 一乘顯性教——————(叁)、真心即性教—直顯心性宗
宗密最後的結論說:“叁教叁宗,是一味法,故須先約叁種佛教,證叁種禅心。然後禅教雙忘,心佛俱寂。俱寂即•念念皆佛,無一念而非佛心;雙忘即句句皆禅,無一句而非禅教。”
華嚴宗經會昌法難,頓形衰落。入宋以後,長水子璿,晉水源淨,以及師會、道亭、道通、明朝之弘璧、永光,清朝之續法諸大師,相繼而起,保存余緒。近代有月霞、應慈兩位老人專宏華嚴,使本宗不絕如縷。真禅不敏,忝列應師門下,願在有生之年,將華嚴大救,毗盧性海,再現於祖國的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