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二祖智俨
智俨(六〇二—六六八),別號雲華、爭相。俗姓趙,天水人,生於隋文帝仁壽二年。炀帝大業九年(六一叁)在智俨十二歲時,仕順到他家裏,請求把智俨給其作徒弟。俨父母趙景夫婦欣然應允。杜順把智俨交高足弟子達法師教誨,後來兩位梵僧來遊,智俨從學梵文。十四歲時出家作沙彌,從法常學《攝大乘論》,洞解精義。二十歲受具足戒後,到處參學,聽《四分》、《八犍陀》、《成實》、《十地》、《持地》、《涅槃》等經律論。其後從名僧靜琳參學,感到佛教經典與別派衆多,難以遍學。即於佛前立誓,信手探取一經,作爲終身弘揚,獲得《華嚴經》一卷,於是決定學《華嚴》。當時智正法師在至相寺開講此經,俨便左聽受。後得慧光《華嚴經疏》,對別教一乘無盡緣起的義旨,有所領會。俨事杜順和尚,習法界觀,盡得其奧。後遇異僧教導曰:“汝欲得華嚴一乘法界宗旨,《十地品》中六相之義,慎勿輕視!當一二月間,靜攝思之”!不一月豁而貫通,因於互相寺,製《華嚴經搜立記》,明六相,示十玄,立五教,爲日後華嚴立宗奠定基礎。
顯慶四年(六六〇),俨於雲華寺講《華嚴》,宗風大振,名遍寰宇,缁素道俗,鹹皆歸禮。此時法藏投於門下,紹其旨趣,乃夜夢般若臺傾,高幢亦倒。告門人曰:“吾將暫往淨土”。旬余說法而逝,壽七十有二。入室弟子有薄塵、法藏、慧曉、懷齊、義湘、道成等人。而發揚光大其學說,創立華嚴宗的是法藏大師。新羅僧義湘,於雲華聽講,執弟子禮,亦深得其奧。師入滅,湘回新羅,傳華嚴,爲新羅華嚴初祖。智俨遺著:
《華嚴經搜玄記》 十卷
解釋《華嚴》本經,顯示一經教理及觀行的方軌。後來法藏的《華嚴經探玄記》,系祖述此書而作。
《華嚴經孔目章》 四卷
是《華嚴經》的大綱。
《華嚴五十要問答》 二卷
解釋《華嚴經》要義。
《乘十玄門》 一卷
根據經義,建立十玄緣起新說,爲法藏的《探玄記》、《華嚴救義章》等書闡明十玄昕據。《佛說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略疏》 二卷
查叁乘十玄門鑼,是智俨聆聽其師杜順的口述而作。在書前注明“承杜順和尚說” 一語,意在不沒其師之功,以報師恩也。杜順對智俨說的十玄門爲:〔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因陀羅網具足門。〔叁〕、秘密穩顯俱成門。〔四〕、微細相容安立門。〔五〕、十世隔法異成門。〔六〕、諸藏純雜俱德門。〔七〕、一多相容不同門。〔八〕、諸法相即自在門。〔九〕、唯心回轉善成門。〔十〕、論事顯法生解門。此十玄門義旨,經智俨文字整理才發揚光大。闡明一與十之同體與異體的相即相入,將法的無盡緣起關系,分十門來敘述,充滿辯證法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