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華嚴宗的傳承
關于華嚴宗的傳承,現存叁說:
一、五祖說:杜順——智俨——法藏——清涼——宗密。以華嚴宗在中國立教開宗爲主而選定的。
二、七祖說:馬鳴——龍樹——杜順——智俨——法域——清涼——宗密。爲宋朝淨源法師奉敕而選定的,此以法系爲主。馬鳴造《大乘起信論》,弘揚唯心緣起說,龍樹造《大不思議論》解釋《華嚴經》,故加此二人。
叁、十祖說:普賢——文殊——馬鳴——龍樹——世親——杜順——智俨——法藏——清涼——宗密。普賢顯現法界所證之理以代表悲門,文殊顯現法界能證之智以代表智門,世親造《十地論》以釋《華嚴經十地品》,故加此叁人。
但華嚴宗是中國佛教的宗派,應以立教開宗的五祖說爲基本。
杜順(五五七—六四〇),本名法順,敕號帝心,俗姓杜,雍州萬年縣(今陝西興安縣)人,生于陳武帝永定二年,孩提時,常于宅後塚上,爲群兒說法。十八歲,就因聖寺魏珍禅師出家,受持定業,專修禅觀,行蹤所至,每多靈異,時人號稱爲敦煌菩薩。隋文帝甚加敬信,月給薪俸,以爲供養。嘗將道屐一雙,置於市門,叁日不失。有人問其故,師曰:我從無量劫來,未曾盜人一錢。群盜聞之,皆惕然悔過。唐太宗诏請入宮,間以愈疾之法。師曰:聖德禦宇,微恙何憂?但須大赦,聖躬自安。太宗從之,旬日果愈。因之,宮廷內外,禮事如佛。師著《法界觀門》一卷,置烈火之中而祝曰:如孚聖心,則一字不毀,既而果然。他曾遊曆四方,勸人念南無阿彌陀佛。著有贊詠淨上的《五悔文》,弟子有達法師,智俨、樊玄智、動意等,而以智俨爲突出。貞觀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於雍州南郊義善寺,普會善男信女,聲言告別,複入宮辭謝太宗,升太階殿,坐於禦座,奄然而化,時年八十四歲。遺著有:
《華嚴法界觀門》 一卷 (清涼作《華嚴法界玄鏡》釋之)。
《五教止觀》 一卷 (法藏作《華嚴法界遊心記》釋之)。
《妄盡還源觀》 一卷 (宋孤山智圓定爲杜順著)。
《華嚴一乘十玄門》 一卷 (有人疑爲智俨著)。
《十門實相觀》一卷
〈會諸家別見頌〉一卷
杜順依五教深淺,提出五救止觀說,對禅觀進行五種分類:
一,法有我無門(小教),屬於小乘的分別觀。修此觀者,應知衆生從無始來,執著色身,而分我與我所,以及根、塵、識之差別,並認定如來藏識爲體性,而産生一百零八種煩惱。爲了消滅這些煩惱,必有對治的良藥。故久楞伽經鑼雲:“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以修因緣觀的良藥,破除我及我昕的實有感,則我執消亡,生死永斷。但尚執衆緣爲實有,故名法有我無。
二、生即無生門(始教),此門有無生觀與無相觀。無生觀, 一切皆因緣所生,空無自性。此之無生,是空除衆生執著的實有感。故經雲:“因緣故有,無性故空”。無相觀,經雲:“一切法皆空,無有毫末相。空無有分別,猶如虛空有”,此爲空除衆生情執諸法形相的實有感。修此觀者可以對洽執法實有之病。因衆生認爲法的實有,才妄執有真如涅槃可得,有生死可舍。如今以般若智照見一切法皆空,才能證得大乘始教的我法二空觀。
叁、事理圓融觀(終教),此依聶大乘起信論鑼所組織的心真如門與心生減門而成觀,前者屬理,後者屬事。理事圓融,空有無礙,故能真妄交映。經雲:“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複余習”。“因緣故法生,因緣故法滅,若能如是解,斯人疾成佛”。由此能得止觀雙行,悲智相導。所謂止是以有即空而個有,所謂觀是空即有而不空。頓時空有齊收,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能離二邊,絕百非,見心無寄,而成事理圓融觀。
四、語觀雙絕門(頓教),即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經雲:“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法離一切觀行。”“若解真實者無菩提”。故維摩诘居士以默而無言,即是說法。表示理出言端,不說即說。其目的在使聞者妄心冰釋,諸見雲散,超情離念,頓塞百非,唯證自知。此是頓教的觀法。
五、華嚴叁昧門(圓教),是說明華嚴法界圓融無礙的道理。謂廣修萬行,稱理功德,普周法界,而證菩提。經雲:“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展轉生非實,智者無所畏”。“於一法中解一法,如是相收,彼此即入,同時頓現,無前無後,隨一圓融,即全收彼此也。依此而行,即得華嚴叁昧”(《搜玄記》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