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宗簡論 第一章 華嚴經的傳譯 第五節 《華嚴經》總綱

  第五節 《華嚴經》總綱

  華嚴教海博大精深,我們應精造學習,並從中法喜充滿。清涼大師在《大疏鈔》裏,將信、解、行,證,列爲《華嚴經》總綱,是十分正確的。

  佛法雖衆,不出信、解,行、證。《華嚴經》義理深廣,以信、解、行、證四字,赅之無余。

  一、信

  《華嚴經》雲:“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大智度論》雲:“佛自念言,若人有信,是人能入我大法海中,能得沙門果,不空剃頭染衣。若無信,是人不能入法海中,如枯樹不生華……於佛法中,空無所得。”佛受梵天王請法偈說:“我今開示甘露門,若有信者得歡喜。”說明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古人說:“信滿佛成”,是指只有信心堅定而圓滿的人,才能成佛。當然,這裹說的信,絕非迷信,而是明辨是非之後,産生的智信。佛法最重理解,凡有疑問,盡可參究。所謂大疑則大悟,小疑則小悟,不疑則不悟。可知佛法說的信,是指斷疑生信的悟和智。

  二、解

  《華嚴經》雲:“譬如暗中室,無燈不能見;佛法無人說,智者不能了。”故《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叁參,遍求善知識,安住菩薩學處。說明對於佛法的甚深妙理,尚須深入經藏,體解大道,始能智慧如海。故《法句經》說:“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句法,行可得道。”不解佛法,産生的惡果;或盲修瞎煉,步入邪道;或曲解佛理,瞎人慧眼,傷人慧命;或矇瞳度矇瞳,一問兩不懂,師父下地獄,弟子往裏擁。信而不解,增長無明。唯有具足真知真見,才能不被一切法所迷,上求佛道,下化衆生。

  叁、行

  《大智度論》說:“多聞辯慧巧言語,善說諸法轉人心,自不如法行不正,譬如雲雷而無雨”。如果言行一致,就如“多聞廣智美言語,巧說諸法轉人心,行法心正無所畏,如大雲雷澍洪雨”。《華嚴經》以十度萬行,自覺覺他而達覺行圓滿,成就佛的果位爲最終目的。華嚴宗以行菩薩道爲根本,如《淨行品》說菩薩以大慈悲心,行一百四十種淨行,轉十種勢(轉事入理、轉染成淨,轉因成果,轉世間爲出世,轉依同正、轉僞歸真,轉人同法,轉境成行,轉虛同實),以圓滿普賢的無礙行。菩薩修道,以一行中修一行, 一行中修一切行, 一切行中修一行叁位,爲圓融菩薩行。

  四、證

  果由因感。依五乘佛法,修叁皈五戒,證人乘果,修五戒十善,證天乘果,修四谛法,證聲聞果,修十二因緣法,證緣覺果,修四攝,六度法,證菩薩乘果。果之大小,由初發心之大小而決定。修菩薩乘,須發菩提心。修行不發菩提心,譬如耕田下下種。《華嚴經》說:“初發心時,便證正覺”。是說菩薩行,即是佛道,岡能攝果,果在因中,故永修菩薩行,即是證入佛之境界。華嚴教約菩薩行的進程,可分叁個階段:

  (一)將有漏心轉入無漏心,證法空慧。觀一法無自性可得。無煩惱可斷,無菩提可證,無生死可了,無涅槃可得。

  (二)將有爲菩薩轉入無爲菩薩,以—小上無佛道可求,下無衆生可度,所謂“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

  (叁)水修菩薩行而圓滿佛之功德。

  第六節 《華嚴經》在佛經中的地位

  《華嚴經》是釋迦佛初演之妙法,開示其直接自證之根本*輪。此—法門,爲一切法門之根本,一切救理之源流。集中—切諸佛之智用,窮盡—切理事之性相。唐人宗問隱士孫思邈:“佛經以何經爲大?”孫曰:“《華嚴經》爲諸佛所尊大者。”帝曰:“近玄奘叁藏,譯《大般若經》六百卷,何不爲大?而六十卷《華嚴經》獨得大乎?”孫曰:“華嚴法界,具—切門。于一門中可演出大千經卷,《般若經》乃華嚴中一門耳。”太宗方悟、乃受持《華嚴》。連池大師說:“華嚴具無量門,諸大乘經,猶華嚴無量門中之一門耳。《華嚴》天王也,諸大乘經封侯也,諸小乘經封侯之附庸也”。如《般若經》以說空彰實爲宗,《解深密經》以不空不有爲宗,《楞伽經》以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爲宗,《大集經》以守護正法爲宗。都是各演一法,各示一門。唯華嚴大法,诠說法界緣起,顯示體用廣大,情器融通,時空交織,帝網交映之不可思議境界。明此理者,自能擴展心境,融攝宇宙,揭發真智,鑒照乾坤。明此事者,自能超脫長劫輪轉,自他互助,心物相通,起大悲力,發大願力,修諸大行,普度衆生。憨山大師說:“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家之富貴。”澄觀大師說:“明以照函,法以達迷,然交映千門,融冶萬有,廣大悉備,盡法界之性者,其唯大《華嚴經》欤!”上述這些議論,不言而喻,說明《華嚴經》在佛教經典中,是處于至尊至高之地位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