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宗簡論 第一章 華嚴經的傳譯 第叁節 四十《華嚴》

  第叁節 四十《華嚴》

  般若(智慧)叁藏,罽賓國人,身材魁偉,戒律情嚴,唐德宗時,來遊我國,居京師,充義學沙門。

  德宗貞元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南天竺烏茶國師子王,派使來朝進貢致賀,上表雲:“南天竺烏茶國,深信最勝善逝法者,修行最勝大乘行者,吉祥自在作清淨師子王。上獻摩诃支那大唐國,大吉祥天子,大自在師子中大王。手自書寫《大方廣佛華嚴經》,百千偈中聽說,善財童子親近承事,佛刹極微塵數善知識行中五十五聖者善知識,入不思議境界普賢行願品,謹奉進上。伏願,大國聖王,福聚高大,超須彌山;智慧深寅,過四大海。十方國七,通爲一家,及書此經功德,願集彼無量福聚,等虛空界。 一切世界海,無盡衆生界, 一切皆如善財童子,得佛正見。具足正見,見不可思議真知識,鹹生歡喜。得佛廣大普照光明,離諸貪著,成就無垢普賢菩薩最勝行願。伏願,此大乘經典進奉功德,慈氏如來成佛之時,龍華會上,早得奉觀,大聖天王。獲宿命智,瞻見便識,同受佛記。盡虛空,遍生界,廣度未來一切衆生,速得成佛。”

  德宗皇帝獲此梵莢,不勝歡喜。貞元十二年六月五日,手诏般若叁藏,於長安崇福寺,譯梵文爲華語。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譯成四十卷進上,是爲四十華嚴。此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是前兩譯的最後入法界品的別譯,和傳於尼波羅國九部大經中的《華嚴經》是同本。據《宋高僧傳》載:當時參加譯務的,西明寺賜紫沙門圓照筆受,成都府昭覺寺沙門弘道,鑒虛潤文,幹福寺沙門道通證義,太原府崇福寺沙門澄觀,靈邃詳定。神策護軍中尉,上柱國交城縣開國男霍仙鳴左銜功德使,上柱鄰國公窦文暢等寫進。

  此經名《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者,以經中描寫善財童子於五十叁次參禮中,參禮了五十五位善知識。每一善知識,各得一解脫法門。各位善知識以其所得之解脫法門,昭示善財。解脫法門中,如勝熱婆羅門之火海刀山;無厭足王之治理罪犯,以及最後彌勒彈指,樓闵門開,善財童子身入其中,見其樓閣,廣博無量,同於虛空。有阿僧只宮殿,以阿僧只寶爲地。阿僧祗門闼、窗墉、階陞、欄循,阿僧只道路,皆是七寶所成。此等境界,超越常情,非凡夫之所能知,故稱不思議。唯有斷除貪瞋癡我法二種執縛之菩薩乃能有此妙用,故稱解脫境界。解脫境界是所證,而能證此解脫境界之因,則爲普賢菩薩十種行願。故此經全用敘事體裁,敘述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參五十五位聖者,皆解脫境界。而最後殿之普賢行願品,以十大願王爲入解脫之方便。故名《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