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簡論
余昔年從華嚴座主應慈老法師學習華嚴大教已達十六年之久。爲報師恩,使師的教誨發揚於世,現著《華嚴宗簡論》,以飨讀者。
第一章 《華嚴經》的傳譯
華嚴宗,依《華嚴經》而立名。華嚴經是釋迦傘尼佛成道第二七日,於菩提樹下,爲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所說的教法。佛減度七百年後,南天竺龍樹菩薩,於龍宮中,見此《華嚴經》有叁本。上本有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清涼澄觀大師說:“此上中二本,並非世人心力能傳。”龍樹所讀的下本《華嚴經》翻譯到中國有叁個本子。 一、東晉佛陀跋陀羅(覺賢)於揚州道場寺,譯出六十卷,叁十四品,世稱六十華嚴。二、唐武則天時,于阗沙門實叉難陀(學喜)於長安譯出八十卷,世稱八十華嚴。爲了區別晉譯,稱六十華嚴爲舊譯,八十華嚴爲新譯。叁,唐玄宗貞元年間,烏茶園王獻手書《普賢行願品》,爲玄宗祝壽,玄宗诏罽賓叁藏般若法師譯出四十卷,世稱四十華嚴。六十與八十兩本,只是詳略不同,而四十卷本,則是前兩經最後一品《入法界品》 。
第一節 六十《華嚴》
東晉時,支法領,笃信大乘,勤習佛法。常歎惜大乘經之缺乏,發大誓願,赴西取經。當時于阗東南的遮拘迦國,國王信奉大乘佛教,宮中藏有《華嚴》、《般若》,《方等》等經典,國王親自管理這些佛經,並以香花供奉,勸說文武大臣禮拜這些經典。又離國都東南二十裏處,有一險山,藏有諸大乘經典,國王派重兵守護,不准流傳於國外。支法領聽到這些消息,就到該國,懇求國王,求傳《華嚴》。國王終於被他的求法精神所感動,允許傳出。於是支法領在此得到《華嚴經》的前分。叁萬六千偈的梵文,請到中國。
當時沙門智俨在罽賓延請覺賢大師來華。覺賢是印度迦毗羅衛國人,幼年出家,資性聰明,廣學經典,學德超群,律禅兼修。在智俨的懇請下,他憫其精誠,慨然應允。於是裹糧辭師,向東邁進。途中層岩重蔭,綿亘千裏,晝履巉岩,夜枕冰凍,側足傍踐,援繩挂索,仰接雲霄。中途糧盡,乃分粒而食,幹辛萬苦,筆難盡述。如是者叁年,乃度蔥嶺而至交趾,經海道乃達青州。聞鸠摩羅什在長安,即於弘始十年四月抵•達長安,受到羅什的禮遇。兩人共論法義,闡發玄微,各有所啓。沙門道才等六百余人,俱禀憚訓。
旨後來覺賢與弟子慧觀等四十余入,南詣廬嶽,慧遠大師久仰風名,欣然接納。於東晉義熙十四年,由吳郡內史孟颉,右將軍楮叔度聯名恭請覺賢於揚州道場寺,翻譯支法領請來的《華嚴經》。覺賢義不容辭,因與沙門法業、慧觀,慧嚴等一百多人翻譯此經。覺賢親臨譯場,指揮執筆,诠定文旨,會通方言,妙得經義。前後花了叁年的時間,於元熙二年六月,譯出五十卷,然後再校訂而成六十卷。這就是現傳的六十華嚴。華嚴大教,得以流通我國,覺賢之功,不可泯沒。覺賢於元嘉六年,以七十一歲而圓寂。
六十華嚴譯成的翌年,再與梵文本勘校,發現《入法界品》有漏譯之處。唐賢首法藏每講六十華嚴,歎惜譯文前後不連貫,因就教於日照叁藏。日照叁藏攜有華嚴經第八會經文,相與對勘,補譯兩處漏譯的經文 並由複禮法師執筆,慧智法師譯語,乃成六十華嚴經之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