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答胡培炯問禅

  答胡培炯問禅

  胡培炯先生:

  你的來信已經詳閱。你立志專研中國佛學,令人高興。你擬定《珠途同歸—盛唐山水田園詩和禅的解脫之道》爲畢業論文的題目,從題目上看,你的意思,大概認爲山水田園詩和禅宗的解脫之道是殊途同歸的,其實並不如此。從中國的佛學史和文學史看來,真正的禅宗大師並不是山水田園詩人,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也並不是禅宗大師。因此說兩者“殊途同歸”,有些勉強。恕我說得不大客氣,中國文學史蔔那些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對什麼是禅,其實不是真懂的。如六朝時期的謝靈運、唐代的王維、白樂天、宋代的蘇轼等人,號稱精通佛理,其實他們都沒有真彙開悟,並無資格傳承禅宗衣鉢,何況其他。

  何以見得

  根據你提出的問題,作如下簡述。

  一、禅宗並不是達摩祖師或慧能大師新創的學派。盡管有人寫佛教史說是新創學派,我們也不管它。根據我們的看法,達摩大師或慧能大師,同是傳釋迦佛的心印。前佛後祖, 一脈相承,毫無異趣。從曆史演變的角度去尋找禅宗的主張和學說,是永遠尋找不到的,不必作此無益的艱辛。《楞伽經》講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等,從文字上看,好象不同。真正的宗旨,毫無區別。歸根結底;都只是破除妄想,顯示妙心。妄想破盡,妙心徹顯,就是開悟。

  二、漸頗兩門,只是在修學的方法上有所不同。漸門主張息念除妄。念息妄除,、妙心便顯。如雲開見月。因爲要積漸修持,故名爲“漸”。頓門認爲妄想本空,妙心本有,空故不待破,有故不待顯。六祖偈雲:“本來無一物。”妄想是虛妄的,所以說是無,但有虛相,妙心是沒有形相的,所以也說是無(不是斷滅)。 一切染法,都是妄想所現, 一切淨法,都是妙心昕現。妄想妙心既都是無,一切染法,淨法也就都是無。若了達此意,當下開悟,不假長期修持,故名爲“頓”。頓悟並沒有什麼神秘。譬如有入迷了路,忽遇識者,向他指明方向,此人恍然大悟,識得歸家之路,這就叫做“悟”。無所謂一瞬間的直覺,乃至“量變”、“質變”等等。道理講得越玄,越不得要領。佛法並不如此。

  叁、心是衆生本具的靈明知覺。此靈明知覺不僅僅是一種精神狀態。上文說的, 一切染法都是妄想所現。 一切淨法都是妙心昕現。妄想妙心,總之都是心,妙心是覺悟的心,妄想是不覺悟的心。 一切染法淨法,是妄想妙心所現,妄想妙心是心,—切染法淨法也都是心,不管覺悟不覺悟,不管能現所現,只是一心。這就是禅宗所說的“心”。性是心之性,不論覺悟不覺悟,心的本性都是清淨寂滅的。佛性就是心性,此心性在衆生份上叫做佛性,是衆生昕以能成佛的依據。佛心,就是覺悟的心,即妙心。了了明兒自己的心性,叫做“見性”,能晃心性,就是成佛。以上只是粗略地說,如對於佛法沒有深入研究的人,聽了這些話,也許是不知所雲,或者作出錯誤的解釋,兩者都不行。所以必須行明眼祖師親自教授印證方可。

  四、如來禅是經論中所說的禅,祖師禅是經祖師親白印證的禅。說起來祖師禅高於如來禅,其實是一回事,譬如我們不識蘋果,老師根據書本上講的,告訴我們蘋果如何如何,這是從書本上學來的。有人當塲把蘋果拿出來叫我們吃,這就要比從書本上學到的親切得多。

  五、關於什麽是禅,叁言兩語講不清,講得多了,也許會叫別人弄得更糊塗了。我建議你去閱讀皇八祖壇經鑼(只讀正文,近人的注解靠不住,不要去看),以及《金剛經》等。《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四冊,是一本禅宗選集,可以仔細研究。這幾本經書,新華

  書店或古籍書店都有流通。專此布複,並祝進步!

  一九八五年春於玉佛寺般若丈室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