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丈禅風千古傳——曹溪禅之叁

  百丈禅風千古傳——曹溪禅之叁

  今天向各位介紹一位唐朝的百丈懷海禅師。百丈禅師在少年時代時,有一天,其母親帶他到廟裏拜佛。他指著佛像問:“此爲誰?”其母親說:“是佛。”百丈說:“面目與常人無異,我今後亦當作佛。”

  後來百丈在馬祖門下參學,果真實現了他的初志。上面這段因緣告訴我們,佛法是以信爲基礎,只要堅信衆生都能作佛,與佛並無區別,由此發願修行,定能克期必辦。

  百丈禅師繼承祖業,開創了一代新的禅風,其禅學特點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佛性本具,不假外求

  百丈認爲衆生心性本來圓滿成就,所謂衆生,是因爲被煩惱系縛。若離妄想,與諸佛無異。他的修行法門,源于馬祖道一。

  百丈隨馬祖參學多年。一天,百丈與馬祖在寺外,看見一鮮野鴨子掠空而過。馬祖間道:“那是什麼?”百丈說:“野鴨子。”馬祖問:“哪裏去了?”百丈答道:“飛過去了。”馬祖聽後,扭百丈鼻子,百丈負痛大叫。馬祖說:“不是飛過去了嗎?”百丈言下大悟。

  野鴨子是百丈當前妄念,被馬祖一扭鼻子,此念頓時被打殺。妄念息時,真如即現。馬祖不失時機地提醒百丈“不是飛過去了嗎?”百丈也不負師望,直下承擔。

  師徒間的一唱一酬,開示我們,妄心本來不離自性,妄心寂滅,就是真如,關鍵在于敢不敢承擔。

  後來百丈常用這一手段提攜門下弟子。他每逢說法下堂,大衆離去之時,忽然呼喚大衆,待大家回頭時,便問:“是什麼?”希望學人能在此一瞬間轉過身來。

  百丈認爲“佛是無求人,求之即乖理”。所謂佛就是處一切時都無所求,無論是什麼境界於心不動。“佛來佛斬,魔來魔斬”,掃蕩一切。只要息卻狂心,即歸自家本性,自家本性就是佛,個個現成不假造作。若迷失自性,起心覓佛,就是心外求佛,無有歸期。

  大安禅師一天拜訪百丈,作禮而問:“學人欲求識佛,何者即是?”百丈說:“大似騎牛覓牛。”

  這就是一個心佛求外的典型例子。大安此時不識自家佛,卻向百丈討個佛,“大似騎牛覓牛”,終不可得。只要息下覓心,佛即不求可得。若能識得自性本來無染,諸法本無自性,從不自生。只要離諸攀緣心,就能顯露自性,“奴人騎牛回家”。因此,我們說妄念本空,無須更新。佛性本具,無須再求。

  二、農禅並重,寓禅於勞

  “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百丈繼馬祖以後,將參禅與生活勞動相結合,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製度。大力開展農業生産勞動,把參禅同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在勞動中參禅·要求學人在搬柴運水中求解脫。他經常於日常生活中指點弟子,親自帶頭參加勞動。學人爲了愛護他,一天將他的鋤頭藏了起來,百丈尋找了許多時候,沒有找到。於是叁天不吃飯,來表示要堅持執行自己訂立的製度。

  有不少學人在勞動中得到受益。如有一天在鋤地完工時,聽到敲鼓聲,某僧便將鋤頭往肩上一扛,大笑而歸。百丈見了贊到:“俊哉,此是觀音入理之門。”這位學人在勞動中不忘參禅,聞鼓聲起,頓觀音聲無常本空,自性本寂不爲所奪,直趨如來無上法門

  在生活中得大受用。

  百丈的教學不拘一格,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靈活多樣。鴻仰宗靈佑禅師參谒百丈。百丈對靈祐說:“汝撥爐中有火否?”靈祐撥了一下說:“沒火。”百丈親自下座去撥,撥到深處,撥出了一點火。舉著給靈佑看,說:“此不是火?”以燈傳燈,燈燈無礙;以心印心,心心相印。百丈舉火示靈佑,促成靈佑反觀自性,了無一物可得,言下有悟,不虛師徒相見一場。

  百丈提倡農禅並重,在在處處都是禅。使參禅者在具體的生活中得到受用,得到磨煉。因此,門下人才輩出,不斷發揚光大,經久不衰,充分體現了農禅並重的強大生命力。

  叁、不昧因果,事理無二

  參禅悟道後,不能廢棄事相,還要廣修六度,廣作佛事,堅信因果,嚴謹不怠。 一味談空,不講因果,便是邪魔外道。

  百丈一天說法圓滿,大衆退去,唯有一位老者不肯離去,百丈問曰:“你是什麼人?站在這裏幹什麽?”那位老者回答:“在下是只狐狸,因爲過去古佛在世時,我出家在這裏聞法、修行。一天,有人問我:“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嗎,”我回答說:“不落因果。”因此,五百世來我一直墮落成狐狸身。如今在此聞法,請禅師慈悲爲我解脫狐狸身。”百丈說:“請問吧”。老者合掌問道:“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嗎?”百丈說:“不昧因果!”老者言下大悟,作禮而退,從此解脫了狐狸身。“不落”與“不昧”,竟一字之差,卻相隔千裏,要做五百世的狐狸,實在可悲。我們參禅修心,既不能昧理,也不可廢事,如果大肆談空,廢棄事相,不講因果。必定與道相背,這就是野狐禅,終究不得解脫。

  我們不能破壞世間差別相,世間諸相雖是虛幻,但應自性而能顯現,離自心性,別無一法。破壞世間相就是抹煞自心佛性。如是因即如是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不僅是約事而言,也是約理而言。談理不廢事,處事不昧理,理應事而彰,事應理而顯,這就是祖師禅,希望諸上善人,莫少福德因緣,成就無上菩提。

  上面拈起百丈禅幾則公案,諸上座會麽真,百尺竿頭再進步,十方刹土現金身,大家善自珍重!

  一九八八年叁月四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