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山規約序》解

  《金山規約序》解

  “格外鉗錘,臨機應用。”鉗是打鐵時用來夾持鐵塊的鉗子。錘是打鐵用的錘子。“格外鉗錘”,不是一般的打鐵。這是以打鐵來比喻禅宗鍛鏈學人。“臨機應用”,是說禅宗鍛煉學人采用的方法是靈活的,不是呆板的。這是說,按照禅宗作風,不須要僵化的規約。開頭之行文,是說按照禅宗作風, 一法不立,本來用不著規約,下文再轉到不可沒有規約,先縱後奪。

  “本分草料,直截提持”。草料,如牧牛人須向牛群提供車料,以喻禅宗叢林,也要向學人提供學習資料。但這種資料,不是語言文字,規章製度,不從“心外覓法”,本來具有,故稱“本分草料。”提持是提供和依持。直截是直截了當。這是說,按照禅門宗旨,用不著心外取法,拖泥帶水,搞這些規約。

  “展啐啄之機”。啐啄音翠竹。飲酒入口名啐,用嘴取食名啄。一飲一食之間,也要開展機鋒。

  “用殺活之劍”。禅宗有殺人刀、活人劍。一棒一喝,能斷人煩惱,活人性命,名殺活劍。

  “拈起時,七縱八橫,天迥地轉”。拈起話頭時,沒有一定的規矩格式,能使學人轉煩惱爲菩提,轉生死爲涅槃。

  “放下時,不留朕迹,海晏河清”。朕,極微小的先兆。晏,平靜。萬緣放下之時,既無先兆,也無痕迹,纖塵不立,天下太平,什麼也沒有。

  “說甚麽禅堂日行,講甚麽新規舊例”。這兩句總結上文,根據禅門宗旨,用不著規約。

  “若也未然”。轉入下文。上面說不須要規約,轉入下文,是說還是要規約。

  “大匠誨人,必以規矩。”誨,教誨。規,圓規;矩,方尺。有本領的工匠教徒弟時, 一定要用圓規和方尺。沒有這些,圓的就不成其爲圓,方的就不成其爲方。徒弟就學不會。這是比喻學佛法也要有規矩。

  “自我佛處世,深達物情,調禦衆生”。深達,是深深地通達。物情是衆生的心理。調如調象,禦如馭馬。我佛教誨衆生,也如調象馭馬一樣。

  “宏範叁界,軌持萬化”。宏是擴大。範是榜樣。叁界是欲、色、無色界。佛的出世,擴大了叁界衆生的見識,成爲他們的榜樣。軌是遵行之意。持是依持之義。萬是衆多,化是化育,衆多化育,就是衆生。佛的出世,規定了叁界衆生應當遵行的道路,爲一切衆生之所依持。

  “製種種之法式,爲萬世之典型”。是說佛製訂了各種規章製度,如戒律僧製。典型是樣板。這些戒律僧製,是後世的樣板。自“大匠誨人”至此一段,是說規約決不可少。

  “迨馬祖創叢林,百丈建清規”。馬祖道一禅師創立禅宗道塲,名爲叢林。馬祖以前,中國只有依仗戒律建立的寺院,稱爲律寺·馬祖爲了適應禅門家風,另創禅宗叢林。百丈懷海禅師,繼馬祖之後,製訂了叢林清規, 一千幾百年來, 一直沿用。

  “不局大小乘,不離大小乘”。叢林清規,既不一定局限於大乘教義,也不一定局限於小乘教義,但也不背離於大小乘教義。

  “博約折中,以製其宜”。博是多,約是少。百丈清規,既不太多而成爲煩瑣,也不太少而過於簡單,煩簡得中,惟求適 宜。

  “翊贊毗尼,紀綱法席”。翊贊是幫助。毗尼是戒律。紀綱是治理。法席是法門的職位。百丈清規起著幫助戒律和治理各項職務的作用。

  “蘭若肅清,龍象蹴踏”。蘭若,寺廟。肅清,整齊清淨。龍象,有道的僧人。蹴踏,踩踏,此處應作踐履講。有了清規,寺廟就整齊而清淨。有道的僧人,都遵循這種清規。

  “傳流後世,禅宗相承”。自馬祖百丈之後,禅宗叢林都繼承著這種優良傳統。

  “以隨地隨時之製度,合爲法爲人之宗旨”。這種清規,也不是死板的,它可以隨地點時間的不同而予以修改。總的目的,是爲法爲人而已。爲法是傳持如來正法,爲人是令人減惡生善。

  “遵結解製之舊章,製十二月之規約”。遵是遵循。結如結夏。解如解夏。製,是製度。佛教戒律,每年四月十五日結夏,七月十五日解夏。舊章,舊的規章製度。製是製訂。遵循佛戒,製訂新規。 一年十二個月內都有規定。自“馬祖創叢林”至此,是講叢林清規的由來,並肯定了清規的價值。

  “雖世殊事異,張弛不一”。殊是不同。上弓弦爲張,卸弦爲弛。引伸以設置爲張,取消舄弛。馬祖百丈以來,由於時代不同,情況變化,清規中各項細則,有的新設,有的取消。

  “文質損益之間,不能不變通以適宜”。《論語》夏尚忠、商尚質,周尚文。損是減少,益是增加。古代的政治文化,因時代不同,有時尚文,有時尚質,有的要增加,有的要減少,這些都不能不變通以求其合宜。叢林清規,曆代相沿,也有變通損益。

  “而宏綱巨目,未有不取法於清規者”。上文說,曆代彈門規約,比之馬祖百丈初創立時有所變通損益,但它的大綱總目,都還是取法於原始的清規。以上先講禅門下須要規矩,然後又說不可沒有規矩,再講叢林清規的由來,及曆代憚門變通損益之意,以下方才正說到《金山規約》。

  “金山大徹堂,由圓悟勤禅師振興以來,提倡宗風,不落筌蹄”。宗風,宗門的風格。筌捕魚之具。蹄捕兔之具。《莊子》得魚忘答,得兔忘蹄。學佛則應得意忘言。按照禅宗風格,但求得佛法宗旨,不落於文字語言。這是說金山叢林的振興。

  “垂鈎四海,只釣獰龍”。獰,凶惡狀,引伸爲不平凡。獰龍以喻不乎凡的人物。祖師創立門庭,傳佛心印,須覓上根利智之人,才能傳法。猶如垂釣於四海,不是爲了釣魚,而是要釣龍。

  “仰仗先覺,留此模範,以爲入道階漸”。仰仗,上面依靠。先覺,過去覺悟的人,指馬祖百丈等。模範,榜樣,規則。入道,入於佛法。階漸,階級漸次。如人登山,要涉曆階級,慚次上升,入佛法也要有階漸·清規就是入佛的階漸。

  “後學初機,細心參閱”。後之學者,初入佛門的人,應仔細研究學習。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規約不是死板的,玄妙不測之謂神。存是存在。規約可以靈活地運用,這要看運用的人了。“其人存,則其政舉”。有了人,規約就能執行得好。自“金山大徹堂”至此,講穴金山規約鑼製訂的由來,誡後人遵循規約行事。

  “若夫竿木隨身,逢塲作戲”。竿是竹竿。木是木棍。這是作戲的人所用的工具。塲是作戲的塲子。禅宗逢緣說法,開悟衆生,也象作戲的人一樣,隨時隨處可以作,原不一定要規約。

  “因時設施,通權達變”。設施,設置。權是權巧,巧妙地運用。變是變通。因時間的不同,可以變通。

  “規矩是呆,法則是活”。規矩是死的,法則是活的,可以變通。

  “大用現前,不存規則”。若是見道的人,廣大妙用現前之時, 一切施爲都是自心功德,就不須要什麼規則。

  “有條攀條,無條攀例”。如果不能這樣,還須遵照規約辦事。條文上有的就攀援條文,條文上沒有的,就攀援過去的例子。自「竿木隨身」至此,是教後人如何運用這部規約。

  “浮玉雲水”。金山又稱浮玉山。雲水,僧人行蹤如行雲流水。稱雲水者,作者謙懷,不用真名。

  一九八叁年六月

  附:金山規約序

  格外鉗錘,臨機應用,本分草料,直截提持,展啐啄之機,用殺活之劍。拈起時,七縱八橫,天迥地轉;放下時,不留朕迹,海晏河清。說什麼,禅堂日行;講什麼,新規舊例。若也未然,大匠誨人,必以規矩。自我佛住世,深達物情,調禦衆生,宏範叁界,軌持萬化,製種種之法式,爲萬世之典型。迨馬祖創叢林,百丈建清規,不局大小乘,不離大小乘。博約折中,以製其宜。翊贊昆尼,紀綱法席,蘭若肅清,龍象蹴踏,傳流後世,禅宗相承,以隨時隨地之製度,合爲法爲人之宗旨,遵結解製之舊章,製十二月之規約,維時殊事異,張弛不

  一、文質損益之間,不能不變通以適宜,而宏綱巨目,未有不取法於清規者。

  金山大徹堂由

  圓悟勤禅師振興以來,提倡宗風,不落筌蹄,而垂鈎四海,只鈎獰龍。仰仗先覺,留此模範,以爲入道階漸,後學初機,細心參閱,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若夫竿木隨身,逢場作戲,因時設施,通權達變,規矩是呆,法則是活,所謂大用現前,不存規則可也。有條攀條,無條攀例可也。

  浮玉雲水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