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心理學(周宏)

  佛教心理學

  周宏

  

  學佛的目的是止息煩惱。我們首先要弄清煩惱是怎樣生起的?應該在哪些步驟上將其斬斷?例如:有個年輕人,覺得自己皮膚黑,因此産生嚴重自卑。知道自己皮膚黑(識)並不會帶來煩惱,跟著價值評判的介入(想),皮膚黑很醜,才會産生苦的感受(受),有了苦受又産生行爲反應(行),皮膚黑是不好的要推開,皮膚白是好的要抓過來。當我們聽到一組音樂,對其做正面的價值評價,就産生樂受,有了樂受如果去執取,任何快樂都會消失,當它消失時便會憂愁。在舞廳吸毒的人多,就是因爲靠自己的能力不能抓住快樂,需借助外力來維持。同樣的音樂平時我很喜歡,可當我讀書時聽到,認爲它影響了我,對其做負面的價值評價,于是産生苦受,要排斥它,于是會發火。煩惱主要是從價值評價(想)和行爲反應(行)兩個環節中生起。

  有不少朋友喜好“四念處”,但卻沒有幾個能堅持訓練。有個外科醫生說,他是因爲心太散亂,不能做四念處。我說:“你平時看病時要觀察病人,觀察病人時,你心是散亂的,現在做四念處是觀察自己,跟心散亂有什麼關系?”是他對散亂做價值評價,然後想控製散亂才給自己帶來痛苦。另一個教友做了幾天就說這個方法不適合自己,我問:“你女兒學走路,學了一個月不能走,這個月的學習是否毫無價值,你女兒學走路是漸修的還是頓悟的?”哪個小孩子學走路不摔跤,哪個小孩會去做價值評價,“唉呀,我怎麼那麼笨?怎麼連路都走不好!”還有一個說,她不能修四念處,是因爲會忘記,她對忘記做價值評價,又産生行爲反應,忘記是不好的,要推開,不忘是好的,要抓住,于是給自己帶來心理壓力。

  一個基督徒出現焦慮不安後,拼命去排除,反而使煩惱增加,于是就將問題托付給主,今天觀察主來解決我的問題沒有?沒有。第二天又觀察,主怎麼還不來解決我的問題,煩惱又重。于是只好不管它,隨它去吧。反而問題解決了。原因是當他不再管它時,就不再對這種情緒做價值評價和行爲反應。四聖谛講煩惱是欲望造成的,當一個人覺得皮膚黑、心散亂是不好的時候,他就有對皮膚白及心集中的渴望。日本著名的心理醫生森田正馬,在上個世紀20年代創立的森田療法認爲,煩惱是欲望造成的,在大量臨床病例中觀察到,不少病人對某種情緒做負面價值評價,然後拼命去排除,造成嚴重心理問題。故森田療法教人:1、不要把任何東西視著心中的異物(不要有想);2、對任何情緒都別去反抗和排除(不要有行的介入)。煩惱生起的這四個過程,在現代心理學“認知療法”、“合理情緒療法”中均認識到,僅是安立的名稱有所不同。練“*輪功”的人認爲煩惱是執著造成的,執著即是欲望,他們很努力去放下執著,可是沒用,“*輪功”的問題出在哪裏呢?他們首先對執著做負面的價值評價,然後又産生行爲反應,執著是不好的要推開,不執著是好的要抓過來。“四念處對貪欲來時,要觀察覺知它的出現,允許它來,允許它要待多久就待多久,只有客觀的觀察覺知,不做任何價值判斷”(《大念住經要義》陳燕珠編述)。

  四聖谛第一是苦聖谛,首先是對苦的如實知,《雜阿含》第435-437篇經文有問佛:“世尊!此四聖谛爲漸次無間等?爲一頓無間等?”佛告長者:“此四聖谛漸次無間,非頓無間等。”……“若有說言于苦聖谛未無間等,而于彼苦集聖谛,若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無間等者,此說不應。所以者何?若于苦聖谛未無間等,而欲于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聖谛無間等者,無有是處。如有四登階道,升于殿堂。若有說言不登初階,而登第二、第叁、第四階升堂殿者,無有是處。……”南傳佛教的觀點:佛說煩惱是欲望造成的,如果你沒有在自己身上看清欲望是怎樣給自己帶來痛苦的,就去接受它,便是迷信。練“*輪功”的人聽李洪志講煩惱是執著造成的,沒有去看看執著是否真給自己帶來了痛苦,是怎樣帶來痛苦的,所以煩惱不僅沒有止息,反而把不執著變成了執著的對象,個個煩惱加重,性格剛強。佛教內也常聽有人講要不執著,可是在這當中又不知不覺地陷入另一種執著。平常多做做受念處,快樂、痛苦來時去看一看:“哪個是誘發事件(識),哪個是想,哪個是受,哪個是行。通過這樣觀察會使人驚訝,我們直覺快樂與否取決于誘發事件,但觀察後發現實際並非如此。這是《大念住經》中的法念處的觀法。

  禅刊 2002年度第六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