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致弘一大師(杜全明)

  致弘一大師

  杜全明

  

  第一次知道您,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從電影《城南舊事》中的一首插曲:“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當時覺得曲子好,詞更好。請教友人,才知道是您寫的《送別》。九十年代,在《中國藝術報》看到一則報道:我們和總書記共唱一首歌。又是您寫的《校園》:“光陰似流水,不一會,課畢放學歸,我們仔細想一會,今天功課明白未?……”江澤民總書記和大家合唱了以後還深情地說:這首歌我從小就會唱,今後還要唱,希望大家也來唱。之後,我找來不同版本您的傳記和年譜,認真細讀。尤其是看了電視連續劇《弘一大師》後,我徹底被您征服了。我讀過很多序,唯有豐子恺先生爲您的傳記作的序最簡短,最樸實,也最好。他說您是一位“十分像人的人”,說您的人格魅力主要有兩點:“凡事認真,多才多藝。”不是嗎?您由翩翩公子一變而爲留學生,再變而爲藝術家,叁變而爲教師,四變而爲和尚,每做一種人都十分認真,十分像樣,真是稀有難得啊!

  您是中國最早之話劇團——春柳劇社的創始人。又是中國最早研究西洋音樂、繪畫者之一。您在文學、書法、金石等方面也極精湛。您出家後,諸藝俱廢,獨書法不廢。書法成爲您弘揚佛法、接引衆生的橋梁紐帶。我的案頭枕邊常放有您寫的字,那些字筆筆氣舒、筆筆藏鋒、筆筆神斂,一種慈祥、沖淡,恬靜之氣攝人心魄。在心平氣和時,一炷香、一壺茶、細細咀嚼,真是意味無窮、妙不可言。行家說您後期的字達到了返樸歸真、出神入化的境界,其精髓就是沖淡和恬靜啊。我忽然明白了諸葛亮所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致遠”的真意。您的前半生何其風光,何其濃豔,後半生又何其清貧,何其淡泊。這巨大的反差記載了您超越舊我、脫胎換骨的曆程,以及您掙脫名缰利鎖、獻身人類、普度衆生的覺醒。您的突然出家曾令舉世震驚、難以理解,他們怎能理解您的苦衷、苦心和志向呢。每個人的因緣不同,人生的結果自然也不同。因此您的出家其實是情理之中的事啊。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向世人示現了一種大無畏、大施舍、大慈大悲的精神,您要用實際行動去證明佛陀的偉大教導啊。

  您出家後,擯棄了一切奢侈的享樂,始終過著苦行僧生活。您以最嚴的戒律要求自己,一袋一簍,雲遊四方,一日兩餐,過午不食,弘法利生,不辭勞苦,二十四年如一日。您遁入空門,空的只是自己的貪、嗔、癡等壞習氣,不空的是對祖國和人民無比的摯愛。十九歲時,您就對康梁變法聲援支持,希望變法救國。以後您又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試圖教育救國。您還參加過孫中山先生的同盟會。“七七事變”後,您大力提倡“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面對日寇的侵略行徑,已經做了十九年和尚的您在廈門大聲疾呼:此時不能共行國難于萬一,自揣不如一只狗子!您還積極參加各種赈災、濟貧、慈善活動。您的偉大在于您的平常,您的成功在于您把複雜繁缛的人生問題簡潔化,在于您具有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的頑強毅力。只要是對社會和別人有意義的事情,不論大小,您都兢兢業業、锲而不舍地去做,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但卻碩果累累。這也許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道理吧。只要我們的動機心念是善的,語言和行爲是善的,我們就一定能得到善的結果啊。您每次坐藤椅都要先把椅子輕輕搖一搖,目的是提前通知藤條縫隙中的小蟲離開。您走路小心翼翼,很輕很緩,總怕踩著螞蟻,怕踩疼了大地的胸膛。

  別夢依稀哭逝川,故國六十余年前。您一去就是六十年了,這期間您可曾回來探視過敬仰您的民衆?我相信您一定回來過,也許您改變了裝束,所以我們認不出您了。歲月消磨不掉我們對您的思念,時光增強了我們對您的崇敬。您像一座燈塔,給多少夜行人和迷途者指明了航線。您又像一面鏡子,時常讓我端正衣冠、扪心自省。好啦,今天我對您說的太多了,您肯定聽累了,面對您慈悲睿智的眼神,我忘記了一切煩惱,心中無比的安詳清淨。

  禅刊 2002年度第六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