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慎獨,人生的至境

  慎獨,人生的至境

  達亮

   慎獨在當今已成爲一個專用名詞,人們都喜用慎獨作爲座右銘,其內涵已廣爲人知,但其內容卻與人們以往的理解大相徑庭,所以人們往往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诠釋和說明。

   慎獨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儒家自我修養的重要手段。在古代的典籍中,人們一般把慎獨理解爲“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爲也要謹慎不苟”(《辭海》),或“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苟”(《辭源》)。其實,慎獨,關鍵是一個“獨”字。

   “獨”,有叁種不同的理解:一是鄭玄的“閑居”之說;二是朱熹“人所不知而已所獨之地”;叁是《五行》傳文“獨立性(個性)”,即“舍體”,內心的意志、意念。筆者傾向于第叁種。

   慎獨是一種人生境界。慎獨是一種修養,一種高尚的精神境界,也是一種自我的挑戰與監督。柳下惠坐懷不亂,曾參守節辭賜,蕭何慎獨成大事。東漢楊震的“四知”箴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慎獨拒禮;叁國時劉備的“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範仲淹食粥心安,宋人袁采“處世當無愧于心”,李幼廉不爲美色金錢所動。元代許衡不食無主之梨,“梨雖無主,我心有主”;清代林則徐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葉存仁“不畏人知畏己知”,曾國藩的“日課四條”: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其所謂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以上種種,無一不是慎獨自律、道德完善的體現。但,這些慎獨的故事不老。

   古往今來,慎獨境界者不乏其人。詩人陸遊,一生都專誠、專注于愛國的情操,恪守抵抗侵略、重振王朝的信念,寫出了大量具有愛國主義豪情的詩篇。早年“戰死士所有,恥複守妻孥”的壯歌,中年“報國計安出,滅胡心未休”,晚年“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解爲國平燕趙”。這,就是一位愛國者的慎獨心志。此心志,一生恪守,至死方休,可歌可泣!

   慎獨是一種情操,慎獨是一種修養,慎獨是一種自律,慎獨是一種坦蕩。

   “吾日叁省吾身”,即是慎獨的工夫。叁省其身,即面對自己,澄清自己的內部生命,純粹是爲己之學。魯迅曾說:“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和更無情的是解剖我自己”。

   作爲一名稱職的法官,不僅要有正確的政治立場,深厚紮實的法律功底,還須具有法官的職業道德,品行修養。在廉政行爲上,要做到“四慎”,即慎權、慎欲、慎行、慎獨。你要經常地、認真地檢查自己,在內心建立一個“道德法庭”,時刻對自己進行道德裁判,做事之前先“叁思”,堅決不觸“高壓線”。慎獨不是一種時尚。因爲慎獨,在金錢的誘惑面前,你沒有低下高貴的頭顱。慎獨是阻止你走進深淵的一道屏障,慎獨是提升你自身素養走向完美的一座殿堂。

   慎獨,是醫護人員醫德修養的崇高境界,也是檢驗醫護人員醫德修養高低的標准。

   慎獨的最高境界是孔子所說的“隨心所欲”。這裏講的隨心所欲不是我們日常所說的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指道德修養到一定程度後所達到的一種道德境界。只要我們從“慎獨”開始,持之以恒,就能實現從道德修養的“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

   慎獨者,爲儒家所倡,釋家、道家亦崇之甚高,唯其遵奉敬畏之事不同。儒家尊孔聖之教,行禮儀教化;佛家奉釋迦牟尼,尊佛菩薩及諸鬼神;道家行老莊之言,所奉者道,即自然之妙常。我們所作所爲、所行所止、起念動心,佛家雲:“有佛菩薩乃至諸鬼神,無不盡知盡見,”所謂“舉頭叁尺有神明”。無論信教與否,然于修身正己,誠可信也。儒道亦然。

   慎獨雖然是古人提出來的,但並沒有因時代的更疊變遷而失去現實意義,是因爲它是懸挂在你心頭的警鍾,是阻止你陷進深淵的一道屏障,是提升你自身修養走向完美的一座殿堂。

✿ 继续阅读 ▪ 生命的極致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