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寺《大藏經》
達亮
千年古刹潮州開元寺藏經樓中安置著有8只髹黑漆的樟木大經櫥,櫥門上4個“欽賜寶藏”金漆大字,櫥內珍藏著清代乾隆叁十年(公元1765年)欽賜雍正年版禦正禦刊梵本《大藏經》一部,共1667種,7240卷,另有目錄五卷,禦製序文一卷。經頁長35.5厘米,半頁寬13厘米,每半頁5行,每行17字。當時共享梨木經版79036塊(每塊刻字25行),共154211連,分裝成724個印有龍紋圖案的函內,名爲《乾隆版大藏經》,世稱《龍藏》,是國家一級文物。
乾隆叁十年(1765),時任潮州開元寺方丈釋靜會和尚(1686—1780),以年屆80的高齡,不顧高齡體弱,不畏路遙途遠,親自偕帶師侄道昆,跋山涉水專程到北京懇請頒賜藏經。靜會和尚因讷于言、勤于修,乾隆皇帝感其真誠,將手拊其肩稱“真是老實和尚”,因而靜會和尚後來在紫衣披肩外繡上金龍爪。當時,乾隆皇帝特奏准頒賜藏經一部,但尚禦賜金符銮駕,故派員赉送《龍藏》,隨藏四面“奉旨頒供龍藏”黃緞令旗至今保存完好。皇叔和碩莊親王楷書“萬德莊嚴”(高0.42米,橫1.36米)黃緞橫卷隨藏,又賜大殿、禅堂、初祖堂3處匾額。乾隆叁十年季秋和碩莊親王題並書的原大殿門匾“寶州金界”,在文革期間被毀,而今挂在大雄寶殿上的“寶洲金界”是1981年11月中國書協理事、省文史館員黃文寬先生重書的;“萬德莊嚴”4字仍裝裱于玻璃鏡中,現藏于藏經樓。
乾隆叁十二年(1767),靜會和尚奉藏回寺,路上打著“奉旨頒賜龍藏”的杏黃大旗,浩浩蕩蕩回潮,此事轟動了整個潮汕大地。
這部《龍藏》于雍正十一年(1735)開始刻版,到乾隆叁年(1738)十二月十五日印刷竣工。《龍藏》從編印至今雖不足300年,但因當年只准印了100部,曆經多次社會動亂,而至今能完整保存下來的,在全國來說已屈指可數了。
文革初期,寺爲博物館占用,工作人員爲保護這部《龍藏》可以說曆經多難。文革初期,紅衛兵大搞“破四舊”,當時開元寺提前一天到得紅衛兵要來寺燒毀這部《大藏經》的消息,工作人員連夜把“欽賜寶藏”4字蓋上“鬥私批修”字樣,同時將藏有《龍藏》的大櫥翻轉朝牆,在櫥背用厚紙板加飾木框,貼上牛皮紙,製成語錄版,寫上毛主席語錄,畫上階級鬥爭漫畫,俨然成了一個小型階級鬥爭展覽會。在當時特定的曆史條件下,沒有人敢損毀毛主席語錄和階級鬥爭圖畫。開元寺僧就是利用當時特定的人們心境,巧妙地將藏在大櫥裏的《龍藏》保護下來,因此《龍藏》才得以安然度過那場浩劫。
1930年,潮州人王弘願等居士鑒于《龍藏》因年久不無殘佚,就倡募款項,采用抄補、裝裱、縫隙等辦法使“補藏之功德”得以竣事。
爲了保護這部曆經劫難的《龍藏》,開元寺每逢農曆六月六日“曬經節”,寺內依慣例組織僧尼居士對所珍藏的經典全面進行翻頁、晾曬、整理、掃除蛀蟲,逐卷翻閱清理,安放防蛀藥物,如今已成爲定製。
補經、翻經、護經充分體現了潮州開元寺僧居士曆來珍惜、愛護文物的睿知和文化內涵。
1989年,北京文物出版社准備重印《龍藏》時,因乾隆間多次發生撤經毀版之事,所以派人前往全國尋訪所缺底本,想方設法使《龍藏》得以補全行世。他們終于在開元寺查找有《開元釋教錄》、《辯僞錄》等4種完整底本,是寺僧在乾隆時不忍撤毀而私下保存起來的經卷。1994年,《龍藏》出版發行後,文物出版社專程到開元寺致謝,並把在潮覓借底本之事編入社史大事記。由此可見,潮州佛教文化對中國佛教文化貢獻及潮州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蘊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部《龍藏》可以說是將佛教傳入我國1700多年間翻譯的經典及漢地著述作一次總結,其刻版無論在編輯規模、雕刻質量等方面均堪稱我國木版精品之所在,足以代表東方藝術之總成,同時又是世界木刻的最大書版。當時刻版僅印刷100部,非名山古刹不得頒賜,足見《龍藏》彌之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