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耳菩提
達亮
人不能只有自己的聲音,在人與人相處中,要善于傾聽。造物主讓人長兩只耳朵一張嘴,一位古羅馬哲人從中揣摩出了造物主的意圖:讓我們多聽少說。而當今社會就是不傾聽。傾聽的,似乎只有弱者;訴說的,只有失意者。誰不是一樣,人人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我聽你的幹什麼,憑什麼浪費我的時間。
只要有人類,就有情感存在,就有訴說的願望,就希望有傾聽者。傾聽雖是柔軟的看不見的,但無時不萦繞在人們的意識中。“——我拿我的煩惱向誰去訴說
……”(《舊約全書》)契可夫筆下的一個剛死去了兒子的老馬車夫---姚納·波達波夫,他想向別人傾訴心中的痛苦,然而偌大一個彼得堡竟找不到一個能夠聽他說話的,也沒有任何一個人理會他和他的傾訴——他死去的兒子的事。最後他只好對著自己的小母馬訴說。傾訴,就如家穿衣吃飯一樣,也是人的一種基本要求。如果沒有傾訴的對象,你就會覺得孤獨、寂寞。這時,如果能有一個知心的朋友在傾聽他的憂傷後,把他的憂傷當作自己的憂傷,袒露出一顆真心,讓他的心找到一處溫暖的投靠,直到他心靈上的沙漠重萌一片綠蔭;或者把崇高的情緒傳給對方于不經意間。那麼,他或許就能走出生命的低谷,重新邁開堅實的步履,投入新的生活。無獨有偶,魯迅先生筆下的祥林嫂,當她兒子被狼所吞噬後,逢人便講:“我真傻……”聽者無不躲避,這位可憐的女人終于再無話可說,木讷如軀殼。人的確太脆弱了,似乎總是需要通過別人的話語和感情才能肯定自己熱愛自己。如果有一天這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去關懷你愛護你鼓勵你——你將如何去面對
給別人一份關愛吧,縱使是一句微不足道的話,對那些憂郁、無助的心靈會是一縷明媚的陽光,或許其荒蕪的心田從此就綻露一片勃勃綠意。
人簡直可以被界定爲一種從不聽別人說話的生物。尤其是在相互爭吵中沒等另一半道出自己的觀點、心聲,一方便大聲嚷嚷,打斷對方的話頭;即使能在頃刻間達成一致,也應該讓人有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的機會。此種機會一旦受阻,往往容易令人痛苦、沮喪,甚至令人強烈憤懑。拒聽,如果是智者的話,那他這樣做是對的,因爲他聽到的很少是明智話。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傾聽,盡量伸長兩耳認真谛聽。因爲傾聽,便是對友人寶貴的饋贈傾聽,便是對弱者最有力的支持;傾聽,是心的接應,無聲勝有聲;傾聽,是施者的虔誠,真摯的情感在祥和中奉獻;傾聽,是智者的甯靜,深邃的思想于無聲中收成;傾聽,是心的稱量;傾聽,平淡裏也有真情;傾聽,是一種恭敬,一種寬容;傾聽,是溝通的橋梁,理解的路徑;傾聽,在大自然和人們的絮語中讓浮躁疲憊的心靈才能平靜。
學會傾聽。擅長嘩衆取寵,投機取巧的人,也可能提出有益的建議,對此,意見可以被采納,人卻不能因而受重視。忠告,不一定都照著去做,聽聽卻是沒有什麼壞處的,但你須有判斷和分析;忠告,對誰來說都不多余,尤其對聰明人。聰明人有時鑄成大錯,就因爲他太相信自己的聰明。正確的批評,是一面鏡子,可以照出自己的是與非,美與醜。耳旁常常有一些逆耳之聲,可以使自己清醒,可以在臉紅中喚起羞愧,使自己豁然猛醒。唐朝的李世民若沒有善于傾聽的兩耳,魏征能進谏二百多次嗎
曆史上就不會留英主名臣的佳話轶事了。
只聽見話語不會傾聽沈默的人是被聲音堵住了耳朵的聾子。其實,聾子有時並不真聾。真正的聾子,乃是不肯聽取別人意見的人。懂得價值的人都有一雙善于傾聽沈默的耳朵,如同紀伯倫所說,他們“聽見了寂靜的唱詩班昌著世紀的歌,吟詠著空間的詩,解釋著永恒的秘密。”一個聽懂了千古曆史中沈默的話語的人,他一定是更懂得怎樣說話的。梵高是藝術家中最孤獨沈默的人之一,但他以那只獨自活著的耳朵谛聽世界。你完全聾了,偉大的貝多芬。你把最動聽的樂曲獻給世界的耳朵,自己的耳朵卻什麼也沒有聽見。是的,唯有大師學會孤獨,學會與自己交流,聽自己說話。弗洛姆說過一句哲理的話“能夠傾聽自己的聲音,然後才有能力傾聽他人的聲音;能獨身自處,然後方能與他人相處。”健談者往往耐不住寂寞,因爲他需要聽衆。寡言者聽衆則多半是他自己,所以他比較安于獨處,因爲他懂得沈默的價值。世界處于一片推銷自己的叫賣聲中,我偶爾想起聖雄甘地的一句話“沈默是信奉真理的精神訓練之一。”吉辛也文如來地是說:“人世一天天愈來愈吵鬧,我不願在增長著的喧囂中力口上一份,單憑我的沈默,我也向一切人奉獻了一種好處。”沈默者未必寂寞,那又爲什麼
因爲他在沈默中學會了傾聽,說到底,一切偉大的誕生都是從傾聽沈默中孕育的。
以清淨耳根,接受清淨的語聲;以圓通的耳根,吸收世間的善音。因爲“耳朵是通往心靈的路。”(伏爾泰語)做一個傾聽者吧。在傾聽的同時,有的話需要分析、深思,去僞存真;有的話讓它“以一個耳朵進來,再從另一個耳朵出去”。當你用日益精微的眼光挑剔生活時,不妨請你試試少說多聽,甚至什麼也不說,盡量用你的兩耳認真傾聽。因爲,傾聽畢竟是尊重他人的情感、他人見解的最好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