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之境
達亮
人是很孤獨的。有時即使你站在喧囂的街頭,依然覺得身單影只。這是現代社會生活的特征。但人有時需要孤獨。有誰說過,人只有在孤獨中才能勘破一些俗事,獲得幾許永恒。
永古的石頭,孤獨的承受者和叛逆者,騰躍生命的旗手。孤獨與反孤獨,在這裏構成了兩股強大的激流,從而組成了人類輝煌的篇章。我甚至不敢用脆弱的生命與它一碰,可我最終會鈣化成它最小的一點。
孤獨是座燈塔。也許可以說:“燈塔永遠是孤獨的,它不會聳立在火樹銀花的都市街頭,它面對的茫茫大海的波濤、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是誰燃起這一束孤燈?是誰幫助夜航人在茫茫的大海上孤獨地行進?
在文學中,“百年孤獨”般的情結永遠富有神奇的魅力。試看再有威嚴的人物,也依然會對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千年的風雲,道一聲“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更不用說,枯藤、老樹、昏鴉卻始終死死纏住碩大的孤獨情結,令後來者長吟短歎不歸。
能用一生的時間忍愛孤獨甘于寂寞,不求他人理解的人,而他卻創造了永恒。
不是嗎?梵高的《向日葵》以一種孤獨的爆發力顯示出生命內在的擴張;一生孤寂不幸、雙目失明的貝多芬,那死死扼住命運的咽喉的交響曲是孤獨;蘭姆的《伊利亞隨筆》飽蘸了孤獨的幽默與辛酸。面對樓蘭遺址、龐貝城、瑪雅文化,我們在 曆史的困惑面前,無不感受到驚心動魄的孤獨。若在沈從文先生孤獨的墓前,你便會更多領會到對生命平樸而泥土般的微笑,使你殘破負重的心靈得以寬慰,吸取力量,擁抱自然,穎悟真性,重建人間樂園。這是沈從文先生真正偉大的孤獨所致,恰如貝多芬所說的那樣:“當你最孤獨的時候,也就是你最不孤獨的時候。”可見生命在享受孤寂的同時,又享受博大和精神。孤獨竟讓你美麗如斯。
生命的真谛在于運動,而靜止中孤獨的生活何嘗不在凝固之中呈現出翩然而動人的豐姿!
現代的社會是一個浮躁的社會,人們在太多的潮流中迷失了自己,所以“認識自己”這句古希臘的名言成爲現代的“救世主”。對人類呼喚,是人類永遠也不會完成的任務,直到今天,人們還一再強調“人貴有自知之明”。推究其原因,也許有很多,我想,其中原因之一,人類就是不願自甘孤獨寂寞。中國人大多不懂得享受孤獨。一般說來孤獨總是和孤淒、哀傷、悲涼聯系在一起。其實,孤獨像是酒後的苦丁茶,在人生的觥籌交錯、酩酊大醉之後,如果我們還能有寶貴時間獨處,避開現實的聒噪,面對純粹心靈的角落,面對最真實自己,思考一些從來沒有機會好好想過的問題,解開世相在我們身上所施的麻醉,刮去因生活而厚厚積累的青苔,我們將會發現:我們的感覺和觸覺因此而重新變得靈敏;我們的心靈仿佛經過了休息和洗滌,重新充滿了良知,不再麻木不仁。人生的悲歡離合,生生死死,自然界的風花雪月、電閃雷鳴,不過都是窗外同樣可以欣賞的一道風景,本身並沒有任何的感情色彩和意義。當我們在去面充滿苦味的酽茶裏不停地擱糖的時候,也錯過了品嘗它的甘香和苦澀交替的獨特滋味。所以如果我們在文化上、在觀念裏,一開始就給孤獨帶上悲傷的色彩,從而懼怕孤獨,那麼我們又怎麼可以享受孤獨,善用孤獨呢?
一個人只有在完全孤獨的時候,才有可能真正地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這是一份珍貴的精神財富,孤獨本身就是一種美麗的精神境界。能夠一個人獨自在房間、庭下,林間、院落中低吟,徘徊,思考人生,認識自己;在孤獨中找到自己。人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才有一個清醒自己的機會,能夠反思自己,才能回想起自己的得失;也只有在孤獨中,才能發現生命中一些稍縱即逝的美麗。人們熱鬧得厭煩了,才渴望返回孤獨,補充在熱鬧中失去的靈感、隱痛、才智……總之,渴望自己證實自己。在寂靜中谛聽到微妙的聲音,然後在孤獨中寫下它們,這就是人們的創作方式。孤獨使一切事物更加傑出,然而這是一份很難得的勇氣,一份凝重的品質。我想,懂得人生,這本厚厚的書,只有孤獨時才讀出其真正的味道,在默默中領悟人生的真谛。
孤獨是一種享受,一種境界,一種超脫。沒有繁瑣,沒有嘈雜。有人格的升華,情感的淨化。孤獨的時候,我喜歡捧著一本久已向往的書,靜靜地細讀,用一顆心與古哲聖賢們對話;喜歡用一只筆,面對桌上薄薄的稿紙,將千般感悟付諸心版。契诃夫曾說:“獨居是智慧之母。”他把獨居、獨自沈思作爲産生智慧的源泉;海明威則說:“寫作,在最成功的時候,是一種孤寂的生涯。”我理解他的意思是“情到深處有孤獨”。真正的孤獨者寥若晨星,它又是一份奢侈品。因爲孤獨的生活更需要勇氣和力量,它需要太多的金錢,太多的感情,太多的機遇和太多的時間去換取,這不是任何人都享受得起。孤獨者便是強者,許多奇迹必須在孤獨中創造。正如茨威格所說:“真正的偉大是孤獨。”這說明了真正意義的大孤獨者往往是思想家、創造者。孤獨是一種境界,一種超脫。詩雲:“古來聖賢皆寂寞。”古往今來,多少智人認爲名利多累,皆爲身外之物,隱逸多適,有時甘願辭官棄祿,不願心爲形役。有不少思想家、宗教家甘于寂寞,拓展其精神領域,如愛因斯坦所說:“千萬記住,所有那些品質高尚的人都是孤獨者——而且必然如此——正因爲如此,他們才能享受到自身環境中一塵不染的純潔。”德國哲學家尼采也說:“人生要得到真正的自由快樂,必須曉得領受孤獨與寂寞。”又如佛家高僧大德息影塵世,放棄一切世俗享樂,結茅深山閉關岩穴,幾尺天地,獨對自我,經曆一次重大的心靈磨練。詩僧寒山子,深得寂寞的積極價值和其中叁昧,把時人“形單影只”的孤寂之感,看作妙趣無窮之禅悅,他有一首《形影》的詩:“可笑寒山道,而無車馬蹤。聯溪難記曲,疊嶂不知重。泣露千般草,吟風一樣松。此時迷徑處,形問影何從
”在峰岚美景中忘記了形影,獨在山川勝境中自在逍遙,這是因爲具大智大勇者,參悟了“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所以真正寂寞的人,方能領略甯靜來自內心,每一分秒生活得和諧安祥,不但淬煉自己的性靈,而且是開拓智慧的必經之途。
我相信,一顆優秀的靈魂,即使永遠孤獨,永遠無人理解,也仍然能從他最孤獨的心靈中滲透出最熱烈的愛。因爲孤獨源于愛,無愛的人不會孤獨。也許孤獨是愛的最意味深長的贈品,受此贈禮的人從此學會了愛自己,也學會了理解別人的孤獨的靈魂和深藏于他們之中的深邃的愛,從而爲自己建立了一個珍貴的精神世界。
孤獨難熬,寂寞難守,寂寞是孤獨的孿生姐妹。人若沒有孤獨寂寞就不能專心致志,不能成其爲自己。不論什麼人,不能沒有孤獨,也不能不會享受孤獨,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如月圓的孤獨不是月的圓滿,而正是孤獨的圓滿。
我想,一個人難免會孤獨和寂寞,有一首歌這樣唱道:寂寞讓我如此美麗。而孤獨又何嘗不是一種美麗呢?至少在別人爲情而累、爲愛而傷的時候,我卻擁有一顆平靜的心,因無數孤獨的日子我已經把孤獨嚼碎,就像嚼了沾了夜草的馬,使我變得腰肥體壯。無數消瘦的日子,有了並不消瘦的收獲。在孤獨中想得很多,也明白了很多。孤獨的日子裏的嘗試是任何時候都無法代替的。盡管孤獨有時難以忍受,但我畢竟需要孤獨。孤獨也是一種美,我感謝孤獨。
我一直孤獨地生活,我願意擁有這份情態,並在這孤獨中製造一些甯靜和美的生命。我把寂寞孤獨看作黑黑的煤炭,燃燒它們,是爲了溫暖自己,照亮自己。用心撫摩這火苗,安祥如撫摩自己的生命。耐得住孤獨才能清楚品味人生的內涵。有這麼一句話,一個人所能承受的孤獨時間有多長、程度有多深,他能取得的藝術成就便有多高。但孤獨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成就人,也可以傷害人,就看你如何把握,如何在理想的天空與現實的大地之間取得平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