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掃卻門前雪

  掃卻門前雪

  達亮

  掃卻門前雪是禅宗公案。真寂禅師剛做方丈時,一位和尚問他:“據經上說釋迦牟尼佛說法時,地上綻開金色的蓮花,今天你的就職法會,不知有什麼祥瑞可見啊?!”真寂禅師淡然一笑,平靜地說:“我只是掃卻門前雪罷了!”這個“掃卻門前雪”的公案,說明了有德行的禅師是反對神通、炫耀和附加色彩的,主張平常心是道,道不遠人,道就是掃卻門前雪。

  近日偶爾讀到一首佛教偈子:“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人人都把心地掃,世間無處不淨地。”這首偈語把平常隨處可見的掃地引申爲掃心地,諄諄告誡人們要常掃心地,淨化心靈,千萬不能讓心地蒙上塵垢。清代的石成金很懂得掃心地的功能和作用,他在一篇題作《掃地之樂》的短文裏,有如下心悟之語:“掃地雖系僮仆瑣屑之事,當執掃帚時即思,此地非他,乃吾方寸地也;此塵汙非他,乃吾牽纏俗念也。一舉手之勞塵埃去,而還我本來面目。迨掃畢靜坐,自覺心與地同淨,不亦樂乎?!”石先生稱居室是人的內髒之府,把塵汙視爲精神上的積染,比喻新鮮,眼力不淺。尤其深刻的是,他已經把“心地同淨”的哲理,于平凡細微的掃地快樂中體現出來,使人品到平常心之道。

  地面不常掃,就不會有一個幹淨清潔的庭院,人生也如此。一個人若不常清掃自己的心境,久了,諸如五欲中的“財、色、名、食、睡”,就會在你心靈上、思想上積汙沈垢難除,你也就無法有一個甯靜寬舒閑適的心境了。《論語·學而》篇中,孔子的學生曾參說:“吾日叁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叁省”就是掃心地的初步功夫。一天叁次清掃自己的心地,所以他很少犯錯誤,成爲一位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賢人。

  清掃心境,不僅需要具備時刻的自醒自勉意識,更需要勇氣。人一生中有很多煩惱,也有很多欲望,但只要你敢于清掃、懂得清掃,有許多煩惱和欲望是應該可以除掉的。佛經上說“人有108種煩惱”,又名百八煩惱,一根有六,六根合爲叁十六,配之于心意識之叁世而有百八,是爲百八煩惱。《俱舍論》曰:“本惑九十八隨眠加十纏雲百八也。”這只是象征的說法。這種煩惱,都是來自心地行爲的不正、不實、不圓融。而一般人掃的是外在的地,而修行人掃的卻是內在的地。我們心地上有貪、嗔、癡“叁毒”——(術語)又曰叁根。一貪毒,引取之心,名爲貪;以迷心對于一切順情之境,引取無厭者。二嗔毒,恚忿之心名爲嗔;以迷心對于一切達情之境起忿怒者。叁癡毒,迷暗之心名爲癡。《大智度論》卷叁十一曰:“有利益我者生貪欲。違逆我者而生嗔恚。此結使不從智生,從狂惑生,故是名爲癡。叁毒爲一切煩惱根本。”《涅槃經》曰:“毒中之毒無過叁毒。”由此可見,這叁種習氣能毒害我們的身心,並且“毒中之毒”,所以稱爲“叁毒”。

  心境常掃的人,心靈才會保持清潔光明。你若不常掃心境,或不及時清除心境上的塵埃,那就會“千裏之堤,潰于蟻穴”之憾。不要輕視小小的塵埃淤泥,久了,就難以再清掃幹淨了。時下常見某些執法者丟官坐牢的報道,那便是他們不常掃心地的例證。他們被財、色、名、利之欲的塵埃封住了心靈,才有如此可恥的下場。

  “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掃地、掃地……”耳邊傳來了二千多年前周犁盤陀伽尊者的聲音。是啊!我們即使是打掃那一塊塊的水泥地,也要化爲一片菩提的心田。“淨地何須掃,空門不用關”,這適于大境界的人,而對于一般境界的則還需常掃心境,掃卻門前雪的。

✿ 继续阅读 ▪ 欲海浮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