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察與現觀(辜隱)

  覺察與現觀

  辜隱

  佛法與生活的對話

  生: 我對“緣起性空”完全能夠理解,可是面對境界的時候,依然有煩惱。有時也會用“緣起性空”來剖析,可是不太靈光,還是無法消除煩惱,爲什麼呢?

  師:當你起煩惱的時候,有沒有覺察到?

  生:大部份的情況是,起了煩惱以後才覺察到。

  師:煩惱一生起就察覺到,修行才能得力!

  生:怎樣才能在煩惱一生起就察覺到?

  師:平時就要培養覺察力!

  生:怎樣培養覺察力?

  師: 覺察力是定力的一部份,也是四念處的功夫。只要心不散亂、不昏沈,即使在日常活動中,都可以修定。雖然這不是四禅八定那樣深的定力,卻是活定,不是枯定。它可以讓人看清自己的行爲、舉止、說話、感覺、思想和外在的境界,保持超然而不會陷溺其中。

  生:要怎麼訓練?

  師: 無論處在那一種情況下:休息、說話、做事、行走或思考,都要經常地回到當下,輕松、自然地安住,覺察力就會增強。如果發現心向外攀緣,漫無邊際地聯想,可以先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把心收回來,工夫純熟以後就很容易回到當下,身心平靜、純淨。這時稍有煩惱生起,會自動發現它,就像平靜無波的水,稍有波動,就可以感覺到。又像一張白紙,滴了一滴墨水上去,馬上就會被發覺,生活中的禅修也是這樣的!

  生: 有時候,雖然發覺有情緒,就算用“緣起性空”努力觀照,好象也不太有用,爲什麼?

  師:在情緒中,事實上心思混亂,觀察的品質不良,效果自然很有限。

  生: 那怎麼辦?

  師:遠離,暫時不要接觸引起情緒的境界,等情緒平複之後再來觀察比較好。

  生: 怎麼觀察?

  師: 以“緣起性空”觀察,可分“思惟”和“現觀”兩種:思惟的力量弱,現觀的力量強。

  生:怎麼“現觀”?

  師: 先讓自己回到平靜、明覺的狀態,在覺察身心事物的當下,照見到因緣的相依、和合而沒有實體性,自然而然放下執取,隨順因緣,不再挂礙。

  生:思惟的力量弱,還需要用嗎?

  師:當內心仍在散亂中,或現觀不純熟而有困難時,思惟是必要的!

  生:是不是要等到煩惱生起,才用“緣起性空”來觀照?

  師: 事先觀照,當然比煩惱生起才觀照,更根本、更澈底。煩惱是果,塵境是緣,內心對塵境錯誤的認知和執取才是因。塵境是來來去去的,當引發煩惱的塵境,也就是我們認爲惹起我們苦惱的人或事物,還沒有出現,或事過境遷時,煩惱的因一直都潛伏在我們內心。所以平時就要發掘它,用智能觀照來化解錯誤的認知和執取心,等到遇到事情的時候,雖有外緣,沒有內因,因緣不和合,煩惱也就無從生起了!

  生:比方說,我有一位同事,常常找我麻煩,看到他就討厭,怎麼觀照?

  師: 先靜下來,再進行觀照。找麻煩一定有因緣,你要試著站在他的立場,仿真他的想法和個性、作風來看事情,也許你會有所發現,領悟到他這樣做是很合理、正常的。他並沒有“故意”“找麻煩”,我認定他在“找麻煩”,那是我自己對他說話的語氣、時間、場所的主觀認知,而那是“錯誤的認知和執取”。真相是“緣起性空”;內空寂,才能真正釋懷,看到他不再覺得討厭!

  生:謝謝老師的指導,我會試試看!

  師:多用一分心,很快就會有進步的!

  摘自 正覺之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