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僧人宜多辦佛教雜志以普及佛化
明真法師
今何時乎
非異端蜂起,曲學鸱張之時乎。今何世乎
非大道淪沒,古教喪失之世乎。吾人不辰,生斯亂時,處是惡世,而欲覓一出苦之良方,得樂之妙訣,固甚難矣。所幸佛教尚存一線光明,未至掃地以盡,猶可依之修行,超苦海而生樂邦焉。然佛之經籍廣博,義理幽玄。覽其文,如風雲之變幻而莫測其端倪;窮其旨,似江海之浩深而難量其涯畔。百折千回,意無止境;頓談漸說,語有皈宗。故非慧心獨具,智眼圓明,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意者,鮮有能見而信,信而悟也。良以佛理高深,佛文艱澀,佶屈聱牙,殊難解會。豈淺見寡聞之流所能窺其神妙于萬一哉
加之現代僧徒,庸愚者多,聰慧者寡。一閱佛經尚未完卷,而厭念即起。縱潛心研究,亦不過囫囵吞棗,味同嚼蠟已耳。而于經中之至理,經中之妙義,絕難領略其究竟焉。斯即閱盡叁藏十二部,亦何益于身心哉
只結未來之法緣而已。我佛教之真精神遂因此而湮沒,不能廣陳于社會耳目間也。佛化之不普及,外界之生輕視。胥以此耳,今欲使其普及而令外界尊崇,果以何爲唯一之利器乎
是不能不賴于文字之宣傳,與夫語言之演講焉。然語言發之于口,只益當時所化之人,尚有限;文字載之于書,兼利後世,所化之人實無窮。是故文字之功較勝語言也。吾僧人不欲普及佛化則已,苟欲普及佛化,則文字爲流通之要品,不可不重視矣。而雜志爲文字之結晶,尤不可不多辦矣。以雜志能垂諸久遠,風行全國,使人人皆得購而看焉,即人人皆得知佛法焉。由近及遠,自中而外,行見五洲慈讓,四海和平,而成一佛化之天下矣。雜志之體裁,立意不求蘊蓄而尚新明,措辭不求精深而尚清暢。惟其新明也,故富于興趣;惟其清暢也,故一目了然。或白話文言不執定法,或明事顯理各隨胸懷,要皆不背我佛之宗旨,適合世界之潮流,應順人民之心理,契時契機,利僧利俗,方爲有功于佛教之前途也。
(原載《法海波瀾》一九二九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