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的探索
明真法師
小乘有部立四十六心所,認定佛是別據受、想想所建立五蘊中的受蘊、想蘊的。行蘊,以思心所爲主;其余四十叁心所,亦行蘊攝。受、想兩心所,究具有什麼特點
佛爲什麼要別據這兩個心所建立五蘊中的受蘊、想蘊
在“俱舍論頌”的“公別界品,,裏解釋說: “诤根、生死因、及次第因故;于諸心所法,受想別爲蘊。”诤,煩惱的異名。別據受、想二心所爲蘊的理由有叁:一、煩惱根本故,二、生死本因故,叁、從五蘊安立次第上說,無受領納、無想取象,即不能造作善惡行業,無有行蘊了。這也說明了受想二心所的重要性。大乘唯識宗,立五十一心所,亦認定佛說的五蘊中,受蘊、想蘊是別據受想二心所建立的。此其一。佛住世時,導勉弟子修習“滅受想定”。當時佛教以外的有一些人,倡導修習“無想定”、 “非想非非想處定”。據說憑借這兩種定的力量,還可以分別招感“無想天”和“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異熟果。此其二。佛教重修止觀,實際有許多觀,就是觀那“想”所勾畫的影像,因之往往將“觀想”二字連綴成詞。如不淨觀中有“九想觀”,四種念佛中有“觀想念佛”,佛說的““十六觀經,,實際就是依佛所開示的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由淺人深,修習的十六種觀想。此其叁。修習止觀的目的,不外斷妄證真。妄不斷,真不顯。楞伽、楞嚴諸大乘經,皆斥“妄想,,爲流轉生死根本;華嚴出現品說: “佛子!無一衆生面不具有如親智慧,但以妄想執著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現前。,,更是一語道破了“妄想”對于有情的嚴重危害性。若對“想,,的面貌,還辨認不清,又怎能識得妄想、斷得妄想,了生死、證涅槃
此其四。總此四點,充分說明了“想”在佛教學修的過程中,不但牽涉的面積相當寬,實際也很重要。我自己因限于佛學水平,本篇只能根據經論,結合日常生活,對“想”作一些初步地探索。
蘊,積聚義。這是大小乘所共許的。 缫異門》論卷十一說: “雲何想蘊
答:諸有所想,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爲一聚,說名想蘊。”經論中雖有時對想、想蘊、想心所這叁個名詞,互相通用。實際說來,想心所、想蘊二者如同樹與森林,還是有區別的。
儡類足渤卷一說: “想雲何
論取象性。” 鵬舍渤卷一說: “想蘊,謂能取象爲體。即能執取青黃、長短、男女、怨親、苦樂等相。此複分別。成六想身。” 《瑜伽師地》卷叁說:“想雲何
謂了象”;又說“想作何業
謂于所緣,全心發起種種言說爲業”。 緘唯識渤卷叁說: “想,謂于境取象爲佳,施設種種名言爲業。謂要安立境分齊相,方能隨起種種名言。”此中所引前叁論,小乘攝,後二論,大乘攝。足證大小乘俱以“于境取象”爲想的自性;只是大乘確定想的自性外,還以“施設種種名言”說明了想的業用。現在,先試就“取象”來探索想的自性。
例如:小趙的母親亡故了。想到母親,母親的“象”宛然現前;小錢的母親,遠隔數千裏,小錢想到母親,母親的“象”也宛然現前。試問這“象”從哪兒來的
明明瞧著小孫倒在床上熱呼呼地打鼾,小孫卻還有影像在夢裏搞得怪有勁的。試問這“影像”從哪兒來的
關于這一問題,佛法如是解說:實際的母親和睡在床上的自身,叫著“本質相分”,是前五識和同時俱起的意識親緣不著的,因又叫“疏所緣緣”。但當前五識和意識緣于“本質相分”,爲自己的“親所緣緣”。這些影像,就是識緣于境時,想心所——這一位攝影師從境上攝取來的。 曠五蘊論》況: “雲何想蘊
謂能增勝取諸境相。增勝取者,謂:勝力能取。爲大力者,說名勝力。”這是說明識緣于境時,與識相應俱起的想心所,有增勝力,才能從境上攝取影像。影像攝取時,隨即熏人“阿賴耶識”成爲種子,遇緣觸動,于是這影像就又浮亡來了。這樣解說對不對
我認爲是另一問題,且不談。總之,在我人緣于實際事物時,或淺或深,必然都會在自己的思想感情上烙上一個影像,這是誰都可能經驗的事實。現在要研究的,就是這樣烙上一影像好不好呢
我說:好!因爲不能依據境的分齊,攝取一個相似境的影像,就不可能分辨實際事物的差別性了。但這樣夠不夠呢
我說:不夠!因爲實際事物的相互有差別性,還有貫通性。如再舉母親爲例:不但我的思想意識上有母親的影,母親的思想意識上必然還有我的影像。豈只我的影像在母親思想意識上,不知還有許多人的影像、不知還有許多社會上的影像。同時,母親的思想感情,通過她自己的形象、動作、語言,又不知要多少人,影響社會、影響自然界。這說明母親在實際事物中,有她的差別性,同時還有她的貫通性,更應該看到她的貫通性。想心所仗論“本質相分”攝取了一個個影像,我們就困惑在這個影象裏,不能透射出去觀察本質、理解本質,我們是不可能把握實際事物的貫通性的。佛在“解深密經,,裏,把一切法相概括成爲叁相。肯定實際的客觀事物,都是屬于“依他起相,,的。“他”,指衆緣;用現代的語說,約當“條件”。佛肯定一切事物,都是在適當條件下生起的。沒有適當的條件,就不會産生事物。要改變某種事物,就必須改變它的條件;要實現某種事物,就必須創造它的條件。所以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實際事物,從時間上說,是刹那變遷的;從空間上說,是互相牽涉的。超越條件,具有獨立性的自生自存的事物,在現實世界裏是找不著的。有之,這只是主觀上的錯覺。佛法把這種錯覺虛構的幻想叫“偏計所執相”。千言萬語、橫說直說,諄諄要衆生看破的、斷除的,她僅只有這一點點—二偏計所執相。構成這種過失的,“想”,的確也應負一部分責任。試想“本質相分”,多厚實、多豐富、多活潑,而“想”,僅能攝取那麼一點相似的影像,作爲意識了別的內容,使意識把空間存在的事物,看成了各別孤立的樂四。這已鑄成了一重嚴重的錯誤。同時實際事物在時間上雖是刹那變遷、新新不住的;而“想”所攝取的影像,卻又前後相似,不能反映變遷的真實情況,遇著了遲鈍的意識,就把這本是一串相似相續的影集,看成了好像不變的“常”。而“常”,在客觀的實際事物裏,卻又是找不著的。這又鑄成了一種嚴重的錯誤。衆生桎梏在這兩重錯誤裏,身本非我,妄執爲我,遇事皆從這“小我”出發,不知有集體、不知有社會,這就非常可悲了。叁相,除“偏計所執相”、 “依他起相”,第叁就是“圓成實相”了。這所以能成佛的,叁藏十二部之所以宣揚流溢的,賴有這個圓成實相。這在經論裏有許多異名,如:法界、法性、真性、實相、真如勝義谛等等。姑且就管這叫“真理”吧。每一個佛弟子的信解行證,皆應在這裏落腳,似乎也應該有一個明確的概念。我久久思索之余,是這樣體會的:佛恺切地指示衆生,呼喚衆生,不外是客觀的實際事物,皆是依他起相、皆是適當的條件構成的。在依他起相上,絕對、絕對沒有偏計所執的實我相、實法相。這道理是具有普遍性的,因形容爲“實”。如是如是,無法名之,強名曰“圓成實性”。並不是在依他起相之外,或者之上、之中別有一點什麼東西,叫“真如”,叫“圓成實性”。當然,我這樣體會,好像平凡得再不能平凡了。可能貶低了“圓成實性”的價值,把佛教最高的真理——“圓成實性”庸俗化了
但是,我現在的理解力僅及于此。而且覺得真能如是如是信、如是如是行,于人有利,于己無害,踏踏實實地走去,是可以成佛的。硬要把“真如”或者“圓或實性”搞得恍兮惚兮、神秘莫測,左一個不可思議、右一個不可思議;在當人是不是已真正握得了佛法的密印,這自然只有當人知道。不過,不能從現實生活中指陳出來,過于神秘化了,學者如墮五裏霧中,又怎樣信向
我覺得怎樣理解“真知”
倒是今天我們這些佛教徒非常吃緊的一件事。
其實,再就“施設種種名言”來探索“想”的業用。老實說,照佛法講,施設名言,應歸功于尋伺二心所,想的作用並不大。只因爲有想攝取了影像,或就影像再進一步地觀察分析抽提成爲概念時(設想能觀察分析,自然是不恰當的),或尋或伺,就在這影像、概念上,劃上一個標記,是爲“名”;串名成句,是爲“言”。 “名言”,自然是粘貼在內心的影像、概念上,不能鑄刻到實際事物上去的。這樣好不好呢
我說:好!因爲名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沒有名言,我們要講通彼此的思想感情,是比較困難的。夠不夠呢
我還是說不夠!因爲實際事物本來是千幹淨淨的,沒有名言的;我們如困惑在名言裏,不能實事求是,那是會相當糟的。怎麼說實際事物“無名”
試再以母親爲例:我認爲母親,是從我與母親的關系上施設的。大姨母認爲妹,叁姨母認爲姐,祖母認爲媳,外婆認爲女,表兄弟、表姊妹中,有認我的母親爲舅母、爲姨母、姑母的。關系複雜,名百十異,母親獨踞一身,究爲姊
爲妹
爲媳
爲女
只因原本無名,名俱不是,才是隨著不同的關系,承當不同的稱呼。還有:名言是表達思想感情的,是反映對于現實事物的認識的。因爲觀點、立場不同,對于同一事物,是非愛憎,往往形成絕對相反的對立面。這裏,在想的取象上有真實與虛妄的不同;在名言表達上也自有比較正確與否的劃分。因爲想在心所法中是偏行之一,只要每一心王現起,無不隨時隨地與心王相應而現起。與前五識或與前五識同時的意識相應的想心所,它是與客觀實物的感受印象較爲真實,若和單獨第六意識——主觀最強的心王相應而現起的想,它所攝取的象是易于走樣的。同一名言,由于想的取象概念基本的不同,在此方是美名,在另一方則成惡名,如“我們視爲煩惱的,古德承佛意旨,卻說“煩惱即菩提”;我們視爲生死的,古德承佛意旨,卻說“生死涅槃”。是知實際是不能以名言盡的。只有不困惑于名言,才能善于名言,才能更深理解實際,更好的適應實際,莊嚴實際。
相爲想所攝取,名爲想所施設。名相本身無過患,過患在想。佛因能以無量名言作佛事,能以無量相好利有情。
想通善惡無記叁性,佛居極界,還有五偏行心所,五別境心所,十一善心所。想心所,實五偏行之一,並不壞。過患實不在想,在妄。怎生斷妄
我還是這麼一點看法:實際事物,都是適當條件構成的。在這諸法依他起相上,決無偏計所執的實我相、實法相。了知實我相、實法相,是空無所有的,在現在生活裏找不著的,這就叫斷妄。當然,這只是個人的一點看法,並不一定對。讀者如肯幫助,多提意見,我倒是十分歡迎的。
《“想”的探索》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