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壇經》師資略述▪P2

  ..續本文上一頁能做到方便示導而不失其利益之功。

  上文有提到教導的方式有二種:一者臨衆人之教,二者對單人之教。五祖觀機逗教,圓融用此二種教法,使衆人皆各得其益。此亦不失爲吾等值得借鑒之方。接下來要提到的正是此二種教法之“對單人之教”。如《壇經·自序品》雲:“祖叁更喚秀入堂。”[17]自序品中多提到“叁更”字樣,由此亦可見五祖忍大師重視“對單人之教”。以“臨衆人之教”,面對的是根機悟性不等的人,若用一味之藥,恐難醫治衆病,其收效遠不如對單人時,能夠量其根性、直指病源而示導見性來的徹底明了。再者,以神秀現爲教授師,爲衆人之楷模,若五祖在大衆中直斥之,又恐衆人失去標榜,歎佛道門高而退失信心了。再次,祖叁更喚秀入堂,人總不知,故免卻衆人之猜疑、嫉妒而徒生分別之念。以共住道場,最忌妄動衆人之心;其心若一,其道必興;其心若異,其道必危。只此叁點,即見師之教法通達圓融,使衆人都能得到益處。然而此中得到最大收獲的仍是神秀上座,以其親承教誨,五祖應病與藥,故收效亦徹且明。此五祖之教法也,然于今鮮見矣。如今僧教育之主體部門爲佛學院,且佛學院的開設已有年矣,其收效亦頗顯豐富,只是在師資相攝這一塊仍有所欠缺,這是一個我們應該重視而不能有些許疏忽的大問題。故弘忍大師這二種教法,實可爲今人借鑒和提倡。接下來看一下五祖與神秀之問答。《壇經·自序品》雲:

  “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18]

  祖喚秀入堂,馬上直問“偈是汝作否”,可見祖已知偈爲秀作,況前文已經提到此意。如文“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然五祖何明知故問耶?余揣五祖欲以此問觀神秀之答語態度是傲慢亦或虛心。若以虛心求教,則法水易入;若心存傲慢,則五祖亦莫可奈何了。然神秀終以“爲求得見解深淺”而作答,見其虛心,故五祖這才作出一番開示。如《壇經·自序品》雲:

  “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于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兩日思維,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神秀作禮而出。”[19]

  此中五祖之一大段開示,亦可見其教徒之善巧方便。吾試以五字姑妄概之:非、是、非、示、期。非者,斥其偈未見本性也;是者,是其偈已到門外;再“非”者,雖然已到門外,然于無上菩提了不可得;再“示”者,直示無上菩提大道;後“期”者,期其兩日呈偈,鞭策意也。此中一是一非、再非再示、後以期之,實見五祖教徒之妙也。

  以上關于神秀上座的內容,余費多筆墨,以人于《壇經》多論惠能大師,而于神秀上座多疏忽之。余謂《壇經》中切不可少此神秀一段,否則吾等于中徒失良益,豈不可惜。

  文章開頭,余有論及玄覺與玄策一番劇談,其中“得法師誰”一詞記憶猶新。下文所論述的內容,即要再次證明從師印證在佛門中的重要性。《壇經·自序品》雲: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當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尤欠篩在。””[20]

  在此之前惠能已言偈于壁上,即“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21] ,然“祖見衆人驚怪,恐人損害,故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22]五祖此舉,可見其護徒之心頗切。然在五祖心中,已知惠能得法機緣已經成熟,只欠印證傳法,故于次日即“潛至碓坊”。當五祖問及“米熟也未”時,惠能之答語亦可證明古來佛門中重師道、重傳承的一面,與前文玄策與玄覺之劇談暗合。如此中惠能之答語“米熟久矣”與玄覺之“于《維摩經》,悟佛心宗”在悟法上頗同,須要說明的是,“米熟久矣”乃是隱語,意謂于法上有得。然玄覺雖于《維摩經》,悟佛心宗,但其未得從師印證,以未有證明者,故玄策引出經文以說其一同前往能處印證。惠能不然,惠能雖于法上有悟,然亦弗徹,尤須從師印證,故言“尤欠篩在”。“篩”與“師”偕音,在此意謂“尤欠師之印證”。上來諸文,一以貫之,總不離“師道”、“傳承”、“印證”等諸語,可見在中國古代佛門中師與弟子之間的關系是多麼微妙並且神聖的。

  《壇經·自序品》雲:“祖以杖擊碓叁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叁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知。”[23]

  由于惠能言“尤欠篩在”,故此段經文是緊承上文而來,見其師徒相契。前文提到“祖叁更喚秀入堂”,此句也是“叁鼓入室”,正與前文相對應,乃是祖施“對單人之教”,前文已分析此法之妙用,在此不多贅言。末後一句經文也是說明五祖護徒心切,其方亦周,前面多已分析。下面再引出五祖傳法與付囑的一段經文,來作本篇之結。《壇經·自序品》雲:

  “叁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衣缽,雲:“汝爲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24]

  此段經文之前,實有一大段吾未錄出,其大意乃是五祖與惠能印契之語,其義理非余凡俗所能盡析,故吾未之錄。而此段乃是“傳法”與“付囑”之語,尤是付囑之語,吾須略析之。當知法性周流,充斥世間,何能斷絕之?余謂此正合古語“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意。法不自弘,須仗人弘,後文提到“祖雲:“以後佛法,由汝大行矣””[25],可資一證。然既是人弘,必講究得法,後乃弘法。否則,以何弘之?只是得法不易,須要從師印證傳付方得,否則又恐淪爲天然外道了,前文已論證之。然則,吾揣祖語“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者,其意乃是令此師資相攝相承無斷絕耳!經文可證。《壇經·自序品》雲:“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26]吾析:法則如是,然須“傳”“付”。故傳付之道實得法之基也。古來諸祖少談此理,自是師道嚴謹,人皆曉之,故不多談。然今也師道衰微,余每慨歎。今借壇經發之以爲今人之鑒也,此余爲文之所由也。

  注釋:[1]道宣律師,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香港准提閣佛學會,856 頁,2000

  [2]禅門寶典·壇經,浙江省佛教協會弘法利生功德會,76頁,2001,9

  [3]~[26]禅門寶典·壇經,浙江省佛教協會弘法利生功德會,4~14頁,2001,9

  

《《壇經》師資略述》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一瓣心香迎鑒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