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做到方便示导而不失其利益之功。
上文有提到教导的方式有二种:一者临众人之教,二者对单人之教。五祖观机逗教,圆融用此二种教法,使众人皆各得其益。此亦不失为吾等值得借鉴之方。接下来要提到的正是此二种教法之“对单人之教”。如《坛经·自序品》云:“祖三更唤秀入堂。”[17]自序品中多提到“三更”字样,由此亦可见五祖忍大师重视“对单人之教”。以“临众人之教”,面对的是根机悟性不等的人,若用一味之药,恐难医治众病,其收效远不如对单人时,能够量其根性、直指病源而示导见性来的彻底明了。再者,以神秀现为教授师,为众人之楷模,若五祖在大众中直斥之,又恐众人失去标榜,叹佛道门高而退失信心了。再次,祖三更唤秀入堂,人总不知,故免却众人之猜疑、嫉妒而徒生分别之念。以共住道场,最忌妄动众人之心;其心若一,其道必兴;其心若异,其道必危。只此三点,即见师之教法通达圆融,使众人都能得到益处。然而此中得到最大收获的仍是神秀上座,以其亲承教诲,五祖应病与药,故收效亦彻且明。此五祖之教法也,然于今鲜见矣。如今僧教育之主体部门为佛学院,且佛学院的开设已有年矣,其收效亦颇显丰富,只是在师资相摄这一块仍有所欠缺,这是一个我们应该重视而不能有些许疏忽的大问题。故弘忍大师这二种教法,实可为今人借鉴和提倡。接下来看一下五祖与神秀之问答。《坛经·自序品》云:
“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18]
祖唤秀入堂,马上直问“偈是汝作否”,可见祖已知偈为秀作,况前文已经提到此意。如文“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然五祖何明知故问耶?余揣五祖欲以此问观神秀之答语态度是傲慢亦或虚心。若以虚心求教,则法水易入;若心存傲慢,则五祖亦莫可奈何了。然神秀终以“为求得见解深浅”而作答,见其虚心,故五祖这才作出一番开示。如《坛经·自序品》云: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维,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19]
此中五祖之一大段开示,亦可见其教徒之善巧方便。吾试以五字姑妄概之:非、是、非、示、期。非者,斥其偈未见本性也;是者,是其偈已到门外;再“非”者,虽然已到门外,然于无上菩提了不可得;再“示”者,直示无上菩提大道;后“期”者,期其两日呈偈,鞭策意也。此中一是一非、再非再示、后以期之,实见五祖教徒之妙也。
以上关于神秀上座的内容,余费多笔墨,以人于《坛经》多论惠能大师,而于神秀上座多疏忽之。余谓《坛经》中切不可少此神秀一段,否则吾等于中徒失良益,岂不可惜。
文章开头,余有论及玄觉与玄策一番剧谈,其中“得法师谁”一词记忆犹新。下文所论述的内容,即要再次证明从师印证在佛门中的重要性。《坛经·自序品》云: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尤欠筛在。””[20]
在此之前惠能已言偈于壁上,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1] ,然“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故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22]五祖此举,可见其护徒之心颇切。然在五祖心中,已知惠能得法机缘已经成熟,只欠印证传法,故于次日即“潜至碓坊”。当五祖问及“米熟也未”时,惠能之答语亦可证明古来佛门中重师道、重传承的一面,与前文玄策与玄觉之剧谈暗合。如此中惠能之答语“米熟久矣”与玄觉之“于《维摩经》,悟佛心宗”在悟法上颇同,须要说明的是,“米熟久矣”乃是隐语,意谓于法上有得。然玄觉虽于《维摩经》,悟佛心宗,但其未得从师印证,以未有证明者,故玄策引出经文以说其一同前往能处印证。惠能不然,惠能虽于法上有悟,然亦弗彻,尤须从师印证,故言“尤欠筛在”。“筛”与“师”偕音,在此意谓“尤欠师之印证”。上来诸文,一以贯之,总不离“师道”、“传承”、“印证”等诸语,可见在中国古代佛门中师与弟子之间的关系是多么微妙并且神圣的。
《坛经·自序品》云:“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知。”[23]
由于惠能言“尤欠筛在”,故此段经文是紧承上文而来,见其师徒相契。前文提到“祖三更唤秀入堂”,此句也是“三鼓入室”,正与前文相对应,乃是祖施“对单人之教”,前文已分析此法之妙用,在此不多赘言。末后一句经文也是说明五祖护徒心切,其方亦周,前面多已分析。下面再引出五祖传法与付嘱的一段经文,来作本篇之结。《坛经·自序品》云: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24]
此段经文之前,实有一大段吾未录出,其大意乃是五祖与惠能印契之语,其义理非余凡俗所能尽析,故吾未之录。而此段乃是“传法”与“付嘱”之语,尤是付嘱之语,吾须略析之。当知法性周流,充斥世间,何能断绝之?余谓此正合古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意。法不自弘,须仗人弘,后文提到“祖云:“以后佛法,由汝大行矣””[25],可资一证。然既是人弘,必讲究得法,后乃弘法。否则,以何弘之?只是得法不易,须要从师印证传付方得,否则又恐沦为天然外道了,前文已论证之。然则,吾揣祖语“流布将来,无令断绝”者,其意乃是令此师资相摄相承无断绝耳!经文可证。《坛经·自序品》云:“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26]吾析:法则如是,然须“传”“付”。故传付之道实得法之基也。古来诸祖少谈此理,自是师道严谨,人皆晓之,故不多谈。然今也师道衰微,余每慨叹。今借坛经发之以为今人之鉴也,此余为文之所由也。
注释:[1]道宣律师,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香港准提阁佛学会,856 页,2000
[2]禅门宝典·坛经,浙江省佛教协会弘法利生功德会,76页,2001,9
[3]~[26]禅门宝典·坛经,浙江省佛教协会弘法利生功德会,4~14页,2001,9
《《坛经》师资略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