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創佛教事業的新局面--慶祝中國佛教協會成立叁十周年

  開創佛教事業的新局面

  在慶祝中國佛教協會成立叁十周年的時候,我想就如何開創我國佛教事業的新局面談一點意見,供四衆同道們參考。

  佛陀住世,以“六和”爲組織僧團的原則。對日常生活資料的享用,堅持“利和同均”,同甘共苦,不搞特殊;“見和同解”,是對佛法的共同認識;“戒和同修”,是對佛教道德規範的共同遵守。只有這“叁和”做到了才能實現“身和同居”、“口和無诤”、“意和同悅“,共同致力于上求下化的佛教事業。禅宗、天臺宗、賢首宗是印度佛教在中國創造性的發展。創立禅宗的菩提達摩(?-536),以《楞加》印心,傳至五祖弘忍(601-674)、六祖慧能(638-713),改以《金鋼經》印心,已率衆從事集體農業勞動。六祖慧能的再傳弟子馬祖道一(709-788),始創適應禅宗生活的禅寺。他的弟子百丈懷海(720-814),更大膽地參酌大小乘戒律,結合中國民情國俗和禅門的具體情況,製定禅門共住清規,特別把“行普請法(集體勞動),上下均力”列爲專條,以啓發學人從日常的勞動和生活中體驗禅的風光,把佛法與世法打成一片。通過馬祖、百丈的努力,禅宗始在中國佛教界以“如風偃草”之勢盛傳海內,獨樹一幟。孕育了後來的五家七派,流衍于日本、朝鮮、越南、近代且跨過太平洋,正向歐美發展。《指月錄》卷八說百丈禅師“凡作務執勞,必先于衆,主者(時懷海任住持。主者,當爲住持集體勞動事務者)不忍,密收作具而請息之。師曰“吾無德,爭合勞于人!”既遍求作具不獲,則亦不食。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語流播諸方。”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粒米同餐,貴賤一目。師弟同以佛法爲親,鄙視庸俗的榮華富貴,從日常勞動與生活中體驗佛法,享受佛法的清淨安樂。這是中國禅宗的優良傳統。適應時代的機感,繼承和發揚這一優良優統,是開創佛教事業新局面的重要環節。

  以勞動考驗要求新出家的年青人,使其能以勞動自豪,深刻理解“不勞動不得食”的人生真理。授以相當佛學,引導結合人生實際觀察修習,務期能從日常勞動中體認佛法。並能初步熟悉佛教軌儀。以叁年爲期,合格者給予正式剃度。重質不重量,甯缺勿濫。培養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奉行人間佛教思想,對自己的祖國、對世界人民作出畢生貢獻的僧伽人材。這是開辟佛教事業新局面的根本措施。

  中國佛協成立叁十年來,在黨和政府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下,在全國佛教徒精進奮發、共同努力下,已爲佛教和佛教徒做了許多大事。其中最使我喜躍感奮的:一、團結國內十多個不同民族的佛教徒,加深彼此的了解和友誼,共同在叁寶光明中生活,爲加強民族團結和人民安樂起了積極的作用。這是在舊中國佛教史上所沒有也不可能有的事。二、團結國際宗教界和各方面的人士,從事維護世界和平、促進社會進步的事業。這同樣是舊中國佛教史上所沒有也不可能有的事。這是中國佛教徒暢佛本懷的真實踐履,應該永遠發揚光大。

  叁十年來中國佛教和佛教徒,也有過一些不幸的遭遇,但這是與國家、人民遭受的同一命運,與在舊社會遭受的歧視和打擊有本質上的不同。十一屆叁中全會後,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軌道上來。撥亂反正,萬象鹹新,萬紫千紅,春色滿園。短短數年,各個領域的工作均獲得巨大成就。佛教界也不例外,如各地名山大寺,大都修葺一新,出家人都回到了寺廟,從事正常的宗教生活。有新出家的年輕人,有傳授戒法的寺廟。恢複了中國佛學院,創辦了蘇州靈岩山佛學院,上海佛學院,成都、福州並皆設有尼衆佛學院;各地區的僧伽培訓班,也先後設立。北京雍和宮,並設有蒙族喇嘛培訓班,西藏、青海、甘肅皆正在籌備藏語系佛學院。這些事實說明我國佛教的弘法利生工作,在短短幾年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這是來之不易,值得珍視的。

  欣逢中國佛教協會成立叁十周年,宿德俊彥,濟濟一堂,共議如何適應時代思潮,報國土恩,報衆生恩,使佛教抒發新的光彩,此實海內外中華佛教四衆弟子所共同企仰的事。因緣殊勝,得未曾有,聊供刍言,敬祈惠正。

  (原載《法音》一九八叁年第叁期)

✿ 继续阅读 ▪ 佛陀的日常生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