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觀(一)
明真法師
人生的本質是什麼?
“五蘊皆空”,是在我國社會上比較流行的一句佛語。之所以比較流行,當亦決不是偶然的。我觀這簡短的四個字裏,具有無量妙義。它闡述了人生的現象、人生的本質、人生活動的規律性。這句獨具特色的佛學術語,在其它書本裏很難找得到。我既作如是觀,即應以筆述之公諸天下。我筆述的是佛學,必然有異于常識、有異于科學、有異于其他流派的學術思想。讀者認爲所說不當,請提出不同意見。
佛學認爲“人”是由色、受、想、行、識——五種質素混合組成的。色是物質,受想行識即精神。人是物質與精神的組合。在日常生活中,精神占優勢,這就是人生的現象。
一提到精神,大家就感到有些渺茫,不可捉摸。佛學所說的精神,是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又是什麼呢?是不是眼可看得見、耳可聽得見、手可觸得到的具體事物呢?我們必須對人的精神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概念,才能展開筆述。老實說,我對精神也不是什麼明白人,只是把佛學結合人生實際,作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研究,說得出一點道理而已。對不對?讀者自己去鑒別。佛學認爲人人皆具有八識,還有與識相應的五十一個心所,組成人的精神結構。在精神結構中,識爲心王,是精神結構的主要質素。識即認識,沒有認識能力,就不能認識主客觀世界,也就不能改造和提高主客觀世界的質量了。其次,心王是對心所而言。爲什麼叫心所?是隸屬于心王、爲心王所有、應受心王的統率的精神質素,因而心所則是精神結構中的次要質素。這當然不是自然的現象,而是唯識學者改造人生的理想。受是感情;行即思心所,亦即意志。情與欲是很難分開的,因而佛學把感情作爲受的實質,欲望作爲受的作用。五十一個心所中,又別有欲心所。佛學是很看重“欲”的,認爲“欲”是中性,非善非惡,非染非淨的。情意欲,也許就是人的生命活力——一種具有盲目性的生命活力。人如果不能認識自己的情意欲、不能認識自己的生命活力,任其盲目沖動,就可能給自己和社會造成不愉快。佛學推尊識爲心王,貶低情欲爲心所,是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尊重理智,具有調節疏導情意欲的能力,勿使泛濫成災。這種理想是很不錯的。今天的人類還需要這種理想,佛學所說的受想行識,實際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認識、感情、欲望、意志,它們時刻都在我們生活中起作用。我們要對人類有所貢獻,就應該觀察研究自己的這些精神品質。
在這裏,我必須補充兩點:一、物質與精神的根本區別在于物質是有形有相的,精神是無形無相的。爲什麼呢?因爲人類從未發現思想爲黃爲紅,亦從未發現感情爲方爲圓,能說精神有形有相嗎?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隨時皆有思想感情在活動,我們能見、能說思想爲黃爲紅嗎?能說、能見感情爲方爲圓嗎?顯然不能。愛國、同情世界人民,已成爲人類思想發展的共同趨勢。只有人的精神能與國家密切聯系,始能愛國;也只有人的精神能與世界密切聯系,始能同情世界人民。只有人在思想上具備高度的價值觀念,才能對國家、對世界發揮應有的作用。人的精神作用是無窮的,也是無敵的,但誰又能證實人的精神爲黃爲紅、爲方爲圓、有形有相呢!二、人的精神是以我爲中心,概括了思想認識、感情、意志、欲望的有機混合體。這當然只是筆者的設想,並不一定是正確的。但精神卻是客觀的存在,且其威力大于物質百千萬倍,這是人類生活已經證明了的事實。
我既然要從佛學的角度說明五蘊是人生的現象,那麼,色受想行識的具體內容是什麼?應在此作一交代。
什麼是五蘊?
色的具體內容,總括爲五根、六境。根與境,皆爲生識外因。根,有助識生起的作用,又是識生起的落腳點。境,是認識的對象。五根爲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五根皆依身而合,合稱根身,亦即日常生活中的身。六境中的前五境爲色境、聲境、香(物質散發的氣氛)境、味境、觸境。自然物、人造物皆是色、聲、香、味、觸構成的。身緣于外地、眼唯緣色、耳唯緣聲、鼻唯緣香、舌唯緣味、身唯緣觸。緣,在此爲攀附義。識攀附于境,始能認識于境。識是從自種生的。自種,爲生識的內因。根、境、識,互相聯系的。如圖:
五根 眼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外
因
自種 內因 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五境 色境 聲境 香境 味境 觸境
佛學認爲身心受到外境的觸刺,處于眠伏狀態的識種,迅速引起警覺,即能依根生起,直緣于境。因而識的自種,是生起識的內因,根境還只是生起識的外因。五境概括了自然物、人造物;社會,乃法境的組成部分。應說六境,則能概括自然界和社會,如圖:
前五境 自然界
六境
法 境 社 會
人是物質與精神的組合。精神是無形無相的,不能直接向外表達的。人要表達自己的精神,就不能不以身作爲人的標幟不能不借助依附于身的言語動作以向外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佛學認爲人的認識,是從自種生的,根與境只能作爲外因。這是佛學的獨特思想之一。
佛學認爲五根六境,皆是組成人的質素,也就是說身、自然界、社會皆是組成人的質素。人能汙染環境,也能美化環境;人能破壞生態平衡,也能維護生態平衡。每個人在不斷呼吸時,實際上是人在不斷地與大自然交換氣息。人是在自然環境中生存的,人時時刻刻都在與自然環境互相聯結、互相轉化。誰能說自然界不是組成人的質素?人是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文化、工業、農業、服務行業等等不同類型的社會中生活的,人是在家庭、鄉鄰、社會、國家、世界等不同層次的社會中生活的。這些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社會,時時刻刻都在影響人,人也時時刻刻在影響社會。一個平平常常的人,對社會的影響,當然不顯著,卻也時時刻刻在影響社會。人生活在社會環境,同社會環境互相聯結,不斷地互相轉化。佛學認爲自然界、社會皆是組成人的質素,正是反映了人類生活中的這一事實。佛學認爲五根六境是組成人的質素,這是佛學的獨特思想之二。
它的具體內容止于此。現在筆述受的具體內容。
何爲“受”?《成唯識論》卷叁說:“受謂領約順違、俱非境相爲性,起愛爲業,能起合離非二欲故”。性,性質,業,作用。境相,複詞,即環境。人是在環境中生活的,人的苦樂憂喜,基本上是人的身心受環境剌激後所引起的反應。佛學把人生經常接觸的環境概括爲叁類:能順益身心,激引喜樂情緒的稱爲順境;違損身心,激引憂苦情緒的稱爲違境;非順非違,只能引起平淡情緒的稱爲俱非境。人生的苦樂憂喜,既不是神所賦予的,也不是命運注定的,我們要排生活中的憂苦,保持或增加喜樂,主要是不斷地改造環境以適應人類的生活。人對苦樂憂喜,也要有正確的見解,不要隨情而動、隨欲驅遣。由于人的生理結構大致相同,對順境違境的認識及苦樂的感受還不致有多大的懸殊。至于人的心理結構就十分複雜,對順境、逆境的認識及苦樂的感受,不僅有差異,有時且有本質上的差異。苦樂唯身受,憂喜通心受。有時一個人的心受,亦往往陷于矛盾,魚與熊掌,二者不可兼。是不爲利誘、不爲威脅,以保持自己的心態泰然,還是曲順遷就,以安享眼前的榮華富貴呢?這也是對于一個人的考驗。生活中沒有苦樂憂喜,就像喝一杯白開水,沒有一點味道。對生活中的苦樂憂喜沒有正確的認識和正確的態度,也可能給人帶來麻煩。
通過觀察與研究,我認爲“受”實亦人生之至寶,只是人生猶未及覺察耳。一個人能感受他人的苦樂憂喜,也能感受自己的苦樂憂喜。人無感受,就會變成木偶,變成機器人,無法表明自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活人了。人還能感受家人的苦樂憂喜,甚至對家人的苦樂憂喜感同身受。爲了解除家人的憂苦,增添家人的喜樂,作牛作馬而不辭,這也是人生的一樂嘛。感受族戚、鄰友的苦樂憂喜,互相恤問,互相慶慰,這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一點溫馨。人生舞臺上的沈寂、冷落,是會愁煞人的。
一個人誤落水中,有人奮不顧身跳入水中救援,這是由人溺己溺的同情感産生的見義勇爲的行動。在同一件事上,有的人根本不理解人應有同情心和心靈美,不但自己見死不救,甚至認爲救人者是邀譽邀功。在我們的生活中,這種人盡管很少,但時有所見。他們不知救人者只是行乎不得不行,在跳入水中救人的那一刻,連自己的生死都忘記了,哪裏還有什麼邀功邀譽的念頭!在人類曆史上,奮不顧身、救人于水火的事實,累累如貫珠,在現實生活中,更是習以爲常。
引而伸之、推而廣之。古今中外的志士仁人,因能深切感受國家民族天下後世的苦樂憂喜,思欲有所變革,朝斯夕斯,锲而不舍,絞腦竭血,履艱涉險,不以生死易其心,不以苦樂移其志。生榮死哀,光照人寰,鑄成這種人類的健者,因素雖是多方面的,而對國家民族天下後世的苦樂憂喜感同身受的崇高責任感,則是決定性的因素。這個事實說明人類生活中的“受”,不但感受個人、一家人的苦樂憂喜,還能感受戚族鄰友的苦樂憂喜,甚至路人、素不相識者的苦樂憂喜,誰能說這個受不是人生之至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