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八)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是學修《佛子行叁十七頌》的最後一節課:回向。
如是勤修諸善根,爲除無邊衆生苦,
皆以叁輪清淨慧,回向菩提佛子行。
回向就是要放下、去掉對善根、福德的貪著。功德、善根不能留給自己,要回向給所有的衆生。
有些人覺得:“我積累的功德、福德給衆生了,那我怎麼辦呢?我是不是就不能解脫、不能成佛了?”這是凡夫的想法。你把功德、福德回向了,放下了對功德、福德的貪著,你的功德、福德才能圓滿。
我們的功德爲什麼不圓滿,福德爲什麼不圓滿?我們爲什麼不成佛呢?就是因爲有執著、有貪著、有欲望。這是一種障礙,是功德圓滿,福德圓滿的障礙。去掉對善根的執著,去掉對功德、福德的執著,功德才能圓滿,福德才能圓滿。把功德、福德回向給衆生,願這些能夠成爲衆生成佛之因,這是一種使功德圓滿、福德圓滿的方法。
前面的發心和後面的回向,這兩個沒有太大的區別,一個是在做功德之前的發心,一個是在做功德之後的發心,兩個都是菩提心。
回向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以悲心,將功德、善根回向給叁界一切衆生,若是回向給一兩個衆生或一部分衆生,不是菩提心,不圓滿;第二個條件是願這些功德、善根成爲衆生成佛的因。具備了這兩個條件,這兩層含義,才是圓滿的回向,才是和菩提心等同的回向。
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回向也有世俗的回向和勝義谛的回向。剛才說的具有兩個條件、兩層含義的回向,是世俗谛的回向。勝義谛的回向是站在叁輪體空的角度,有空性智慧的攝持。回向的時候,回向者自己,回向的對境(一切衆生),回向的功德和福德,叁輪都是如夢如幻的,都要觀爲空性,有這樣的境界、見解的攝持,才是叁輪體空的回向,這種回向是勝義谛的回向。
作爲凡夫,沒有明心見性,沒有登地,很難做到真實的叁輪體空的回向,但是我們可以做相似的叁輪體空的回向,這種回向很容易,誰都可以做到。過去諸佛、未來諸佛、現在諸佛怎樣回向,我也怎樣回向;文殊菩薩怎樣回向,我也怎樣回向;普賢菩薩怎樣回向,我也怎樣回向。這些就是相似的叁輪體空的回向。
功德不回向的過患與回向的利益:
第一,若是功德、福德、善根不回向,自己所做的功德、福德不能圓滿,因爲修行應該有叁個殊勝的攝持:前行發心殊勝、正行無緣殊勝、後行回向殊勝。沒有後行回向殊勝,再精進,做得再多,善根和福德也不會圓滿。如理如法地做回向了,功德、福德、善根才能圓滿。
第二,若是功德、福德、善根不回向給衆生,不回向給菩提,果報成熟一兩次後就會窮盡;若是回向給衆生,回向給菩提了,善根、功德、福德不僅不會窮盡,而且每時每刻都會增長。
第叁,若是功德、福德、善根不回向的話,容易毀壞。比如生起嗔恨心了,或生起邪見了,所做的善根福德會立即毀壞、消失;回向給衆生和菩提了,善根、福德不會有毀滅、毀壞的時候,即使是生氣了、生起邪見了,也不會毀壞。
若是不回向,就會有這叁種過患;若是回向了,就能獲得這叁種利益。
“行啊,那我就經常做善根、福德回向。”也許你現在並沒有明白。爲什麼說最後要放下對自己所積的善根、福德的貪著?因爲這種執著是最難放下、最不好放下的。我們現在是顛倒的。今天要施舍自己的善根和福德,都很大方;可是要回向或奉獻自己的身體或生命,就非常難了;如果是回向所有的財産或受用,就更難了。應該是善根和福德排在第一位,財産和受用排在最後。可我們卻顛倒了,財産和受用排在第一位,善根和福德排在最後。
一說善根回向,福德回向,都挺大方的。我懷疑這些人沒有明白善根、福德的真正價值。比如這裏有叁樣東西,一個是真正的如意寶,另一個是一般的珠寶,最後一個是饅頭。他不認識一般的珠寶,更不認識如意寶,只認識饅頭。珠寶可以施舍,如意寶也可以施舍,讓他施舍饅頭就困難了。因爲他只吃過饅頭,知道饅頭好,他最喜歡、最需要的就是饅頭。凡夫就是這樣顛倒,但是沒辦法,也不能怪他,他不是不喜歡、不追求別的,是他從來沒見過,不知道珠寶比饅頭有更高的價值,不知道還有比珠寶更好的如意寶,向如意寶求什麼就能得到什麼。
其實一個智者,一個明白人,最難舍掉,最難斷掉的是對自己的善根福德,對解脫成佛的執著。最後要斷掉的是對佛的執著。這也是最後講回向的原因。希望大家好好去認識珠寶,認識如意寶,在這個世界上比饅頭好得多的東西有很多,不要只認饅頭不認別的,這是愚癡。
下面是末義。
爲利欲修菩提道,依照經續論典義,
諸聖者言而撰著,叁十七頌佛子行。
這裏講《佛子行》是針對什麼人寫的。這次我們講《佛子行》也是針對這樣的人講的,就是“爲利欲修菩提道”。指爲了想學菩提道、想修菩提道這樣的人寫的,我們也是爲了這樣的人講的。你是不是這種人?是不是特別想學菩提道,是不是特別想修菩提道?如果是,你就是對境,陀美仁波切就是爲你寫的,這次我們講《佛子行叁十七頌》也是爲你講的。
我們不是分別,而是因爲《佛子行》對這樣的人才有利益,才有幫助。若是對菩提道一無所知,不想學也不想修,寫也沒有用,講也沒有用。自己看看,如果自己沒聽懂、沒有感覺、沒有受益,你就不是對境了。你不想學菩提道,不想修菩提道,所以你沒有明白,沒有感覺,沒有收獲。因此,這裏講《佛子行叁十七頌》,就是爲了特別想希求、特別想學修菩提道這樣的人寫的。
“依照經續論典義”,菩提道——菩薩的思想和行爲,不是誰都能寫,誰都能講的。要寫要講,必須要靠經典和續部,顯宗是經,密宗是續,都是佛的教言。陀美仁波切當時就是按佛經的內容,按續部的內容寫的,這次我們也是這樣講的。
爲什麼我們處處強調傳承,處處強調竅訣呢?因爲如果沒有傳承、沒有竅訣,一般人寫不了也講不了。不是認幾個字、懂幾個詞句就可以寫了。陀美仁波切是位真正的成就者,真正的大德,他靠自己的力量也寫不了,他是靠經典和續部,即靠佛的教言而寫的。
“諸聖者言而撰著”。佛經、續部內容非常廣大和奧妙,若是沒有諸聖者,這些曆代祖師們的口訣和教言,將很難領悟、很難把握。所以,《叁十七頌佛子行》是依諸聖者所言而撰著的。
撰著“佛子行”是爲了利益欲求菩提道,想學、想修的人,也可以說是大乘所化衆生——大乘行者,然後依佛經,依諸大德的教言而寫,不會有錯。
因吾慧淺無修行,雖無智者所喜詞,
然依諸多經論故,此佛子行定無謬。
這是表達作者的謙虛之意。雖然我的智慧淺薄,修行也不是很好,沒有較高境界,也沒有那些有智慧的、有成就的人所喜歡的美妙動聽的詞句,但是《佛子行》是以佛經和聖者所作的論典,也就是依照佛的教言,依照大德高僧的教言而寫的。雖然文中的詞句簡單,但是內容非常深奧。不是以自己的分別念而寫,完全是遵循、依照佛的教言以及那些大德高僧的教言而作,不會有錯誤的,大家可以放心。
而諸佛子廣大行,如我愚者難測故,
相違不符等諸過,諸聖者前祈寬恕。
前面已經給予了肯定,但是這些真正的智者,真正的大成就者都很謙虛。因爲一是爲了降伏自己的傲慢心,二是爲了表法,讓我們明白人不能傲慢。
諸佛子、菩薩的思想和行爲都很奧妙,我這樣一個沒有智慧的愚者很難揣測、衡量,因此可能有一些與之相違、不符的地方,自己不是故意這樣做的,而是因爲智慧不夠,修行不夠。故在諸位聖者面前請求寬恕,
人家多謙虛啊!而很多人都是凡夫俗子,還傲氣得很。自己好好想一想,有什麼可傲慢的?有什麼可了不起的?是以爲自己有福報,還是以爲自己有智慧?你那點福報算是福報嗎?你那點智慧算是智慧嗎?和佛菩薩相比,和那些大德高僧相比一無是處。所以不能貢高傲慢,這是成就最大的障礙。
前面講過傲慢的兩大特點,第一,不讓我們發現自己的錯誤和缺點。這樣就永遠無法改正自己的毛病和缺點,永遠沒有改正的機會。第二,不讓我們看到對方的優點和功德。這樣我們就永遠學習不到對方的優點和功德,這樣我們的功德不會有圓滿的時候。
大家在社會上,無論是在家裏還是在單位,若要和睦相處,必須要放下、去掉貢高傲慢。現在人與人之間的很多矛盾和沖突都是從哪裏來的?都是從傲慢中來的。人都有傲慢,都覺得自己了不起,都覺得自己的想法、做法是正確的。所以你看不起他,他看不起你;你看不慣他,他看不慣你,互相輕視。所以大家要去掉傲慢心,多看自己的缺點和毛病,多看別人的功德和優點,這樣,我們才能和睦相處,相互之間才能畢恭畢敬。這些大德高僧爲什麼這麼謙虛呢?就是爲了告訴我們,要去掉傲慢的心,這是最最根本的。
以此善願衆有情,以勝世俗菩提心,
等同不住有寂邊,大悲怙主觀自在。
陀美仁波切把造這個論典的善根福德,以及所有的善根福德回向給了一切衆生,願這些有情衆生,以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即菩提心不住二邊。“有”是輪回,“叁有”就是輪回邊;“寂”是寂滅邊、涅槃邊。“不住”是以智慧不住輪回,以慈悲不住寂滅。不住二邊,指不住輪回邊和寂滅邊,就是獲得菩薩的果位、佛的果位。
陀美仁波切的本尊是觀音菩薩,他願衆生都能獲得觀音菩薩的果位。在此處,觀音菩薩也就是佛,獲得了觀音菩薩的果位,實際上就是獲得佛的果位。我們也要這樣回向:把我們聞法的功德,修法的功德,所積累的一切善根福德都回向給叁界一切衆生,願一切衆生相續中早日生起無僞的菩提心。不住二邊,迅速獲得圓滿菩提,佛的果位,獲得大圓滿的果位!
這幾天我們講了很多,《佛子行叁十七頌》的主要內容都是菩薩的思想和行爲,沒有一步登天的。我們要達到這樣的境界,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要按次第,首先掌握基本的佛理,去學修四外加行的內容,讓自己的相續中生起無僞的出離心。出離心就是對世間法沒有絲毫的貪念,真心實意地想解脫、想成佛。然後通過四無量心等方法,在自己的相續中建立無僞的願行菩提心。最後,通過消業積福,通過上師的竅訣,證悟諸法的實相,領悟大圓滿的境界。這個次第非常重要,若是不按次第修學,不會有任何成就,即使再精進,再付出,也是白費。
念佛誦經,每天做功課、修法,統統都打水漂了,不能解脫,不能成佛。所以,我處處強調次第,之前也是,之後也是。
我到漢地發現了兩大問題,這兩大問題非常突出,非常普遍。一個是不按次第修行,另一個是修行和生活沒有結合起來。都不修學基礎,都不修學共同四外加行,連基本的道理都不懂,對輪回、因果都沒有生起正見。還說什麼自己是修淨土宗的,修禅宗的,修密宗的。算了吧!先別說自己是修這些的,先把基本的道理,因果正見、輪回正見弄懂。
爲什麼說是共同四外加行?這是大乘、小乘、顯宗、密宗共同的基礎,若是沒有這些基礎,一切都是空中樓閣,不會有任何成就。佛法所有的基本道理、基本理念,都是在因果和輪回的基礎上建立的。若是不懂因果、輪回,對這些沒有生起正見,那都不是佛法,都是空中樓閣。即使念佛再精進,也不能往生;即使打坐參禅再精進,即使念咒、修本尊再努力,也不會有任何成就。所以次第很重要,先修出離心,然後修菩提心,最後證悟般若空性智慧。
什麼叫叁主要道?就是叁個必經之路: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智慧。
看看自己的出離心生起來沒有?菩提心生起來沒有?是否有空性智慧。現在一說什麼萬法皆空、四大皆空,都願意聽,覺得太殊勝了。若是沒有出離心的基礎,沒有菩提心的基礎,你修大中觀、大手印、大圓滿等高深的法,都是修偏了,都是邪道。“怎麼是邪道呢?我修的是大中觀、大手印、大圓滿啊!”法是正法,但是到你這裏就成了邪法了,就成了邪道了,因爲你的心是邪的!法是大乘法還是小乘法,就看你的發心;法是正法還是邪法,就看你的心態。
所以,我一再強調次第。現在我們所修的加行,是從基礎到成佛一個完整的修持方法。是從一個普普通通的凡夫,到即身成佛的一條完整、捷徑的路。但是你們不一能認識到,若是認識不到不會珍惜的。因爲不了解佛法,所以很難分辨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很難分辨什麼是殊勝的法,什麼是不殊勝的法。這麼完整、殊勝的法不修,到處瞎跑,真是可憐的不得了。但是沒有辦法,因爲每個人的緣分、福報不一樣。
希望在座的各位,應該有正知正見,應該有智慧,應該有分辨能力,真心地去珍惜,如理如法地去學修。不是誰都有這樣的機緣,不是誰都有這樣的福報。真心想解脫、想成就,到哪裏去找這麼好的修持方法?到哪裏去找這麼清淨的共修道場?我們通過這些方法,完全可以即身成佛。真的,這是多大的福報啊,大家不要錯過了!錯過了,別人沒有損失,佛沒有損失,上師也沒有損失,是你自己的損失。所以大家要好好地珍惜這樣的機緣,珍惜福報,好好地學修,認真地學修。學佛修行不能虛僞,要認認真真地學修。解脫成佛是頭等大事,其它的事情都不重要。
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2011《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