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1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在這裏給大家簡單地開示一下《佛子行叁十七頌》。
《佛子行叁十七頌》是土美仁波切的著作。土美仁波切是藏區的一位大成就者。在傳說中也有這樣的說法,他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他的一生中,在藏區弘法利生的事業非常廣大,他個人的修行也非常高。藏區很多大德都異口同聲地說他是真正的菩薩再來,是位真正的大成就者。他所寫的《佛子行叁十七頌》,對衆生的利益非常大。現在不僅是在藏區,在別的地方也是,很多寺院、道場裏都有《佛子行叁十七頌》的修法。這就說明,當時他寫論典時候,發心非常的清淨。在藏區,類似這樣的論典、開示也有很多,但不是都能這樣利益衆生。《佛子行叁十七頌》利益衆生的範圍非常非常廣,好多人都是通過學修《佛子行叁十七頌》而成就的。
不管是在藏區還是在其他地方,很多修行人都非常重視《佛子行叁十七頌》。在喇榮,法王如意寶在世的時候,他老人家特別強調過,每一個喇榮的學生,以及與喇榮有關的信衆,都要認真學修《佛子行叁十七頌》。在上師法王如意寶的號召下,我們當時在學院修行的每一個人都學修《佛子行叁十七頌》,大部分人每天都會背一遍。現在喇榮也是非常重視這部論典。所以,今天我在這裏給大家簡單地開示一下《佛子行叁十七頌》。我相信《佛子行叁十七頌》對大家一定有很大的的幫助和利益,希望大家一定要重視這部論典。
不管你以前是否聽過、學過,現在都要認真學修這部論典。這部論典是我們應該經常學修、念誦的,應該經常根據這部論典的內容來衡量自己、調整自己、糾正自己。這樣我們才能進步,才能取得殊勝的成就。法王如意寶特別重視學修《佛子行叁十七頌》,他老人家自己也是接過一百多次《佛子行叁十七頌》的傳承。上師如意寶是文殊菩薩再來,他老人家都要反複這樣學習《佛子行叁十七頌》,我們作爲凡夫就更需要多次地學習。所以大家不能輕視這部論典,一定要重視,一定要把《佛子行叁十七頌》這些含義和內容納入到自己的相續中,不能在表面上、理論上去學習,去理解,一定要落實在實際行動上。
這個在剛開始的時候肯定有一些困難,“佛子行”,佛子就是菩薩,也可以說是大菩薩。菩薩爲什麼叫佛子呢?比如本師釋迦摩尼佛有身子、語子、心子。菩薩屬于是佛的心子。因爲菩薩才能了悟佛的密意,才能真正達到佛的那種境界。其他阿羅漢,聲聞和緣覺這些小羅漢,屬于是佛的語子,因爲他們通過佛的這些教言,最後才能得到聲聞和緣覺的果位。菩薩才是佛的心子,所以《佛子行叁十七頌》裏講的主要就是佛的心子——這些菩薩所領悟的一些道理。這都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不是一般人都能了解的。所以大家一定要精進,一定要努力,認真學修。
全論分叁部。 第一是初意,第二是論意,第叁是末意。就是分這叁個。初意可以分兩個:一個是頂禮,第二個是立誓。就是立下誓言。
首先是頂禮:南無羅給夏ra雅。
“南無羅給夏ra雅”是梵文,若是要翻譯過來的話,“南無”主要是頂禮的意思,“羅給夏ra雅”是世間自在王,就是觀世音菩薩。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頂禮觀世音菩薩。”作者爲什麼首先頂禮觀世音菩薩呢?因爲觀音菩薩是他的本尊。他首先頂禮本尊。他有很多著作,裏面大部分都是先頂禮觀音菩薩的,在這裏也是這樣。第二句也是頂禮,頂禮和本尊無二的上師。
雖見諸法無來去,然唯精勤利衆者;勝師怙主觀音前,叁門恒時敬頂禮。
“雖見諸法無來去”。他的上師雖然了悟了諸法的事實真相。諸法的事實真相是什麼呢?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就是那種遠離八種邊地戲論的實相本性。這主要是智慧。他雖然已經證悟了屬于輪回和涅槃的所有這些緣法的本性,不生不滅的那種境界,但他不像羅漢那樣,不是停留在寂滅的境界當中,而還是以大悲心饒益衆生。若是只有智慧,但是沒有悲心的話,也不能利益衆生。若是只有悲心,但是沒有智慧的話,也不能救度衆生,因爲無法能夠遣除衆生心靈上的無明黑暗。所以智悲是雙運的。他的上師所領悟的、所證悟的,也是智悲無二的那種境界。
“勝師怙主觀音前。”上師和觀世音菩薩無二無別。平時我們祈禱上師的時候,是和本尊無二的;祈禱本尊的時候,也是和上師無二的。我們在很多修法當中都是這樣觀想的。包括我們修金剛薩埵除障法的時候也是,在顯示上、形象上爲金剛薩埵佛,但實際上是自己的上師。我們修其他一些法的時候,修皈依、修發心,都要觀想所依對境。這個時候也是,本體是上師,形象爲蓮花生大士。任何時候上師和本尊都是無二的,本尊和上師也是無二的。平時我們祈禱的時候也是,不能有分別心。諸佛菩薩是一體的,諸法是一體的,沒有兩個,就是一個。一尊等于一切,一切等于一尊。我們一定要這樣去祈禱,這樣去相應,這樣才能達到圓滿,這是最最殊勝的。在這裏,土美仁波切祈禱的時候也是,上師和本尊無二無別。他是在這樣的境界當中做頂禮的。
“叁門恒時敬頂禮”。這裏講的是恒時,每時每刻都在祈禱,每時每刻都在頂禮。這樣才能夠和上師、和本尊相應,才能時刻得到上師和本尊的加持。所以在這裏強調的是恒時,不是偶爾。現在有的人,比較快樂的時候能想起來上師叁寶;有什麼困難了、有什麼坎坷了,就徹底忘了,提不起這些念,想不到上師叁寶,也不知道要去祈禱上師叁寶了。還有的人,有什麼事了,有什麼違緣與障礙的時候,就能想得起來上師叁寶,平時比較好的時候或是心情比較愉快的時候,根本想不起來上師叁寶,也想不起來上師叁寶的功德和恩德。這都是不如法的。恒時,無論心情好的時候還是心情壞的時候;不管是順利的時候還是有障礙的時候,都要祈禱、恭敬、頂禮上師叁寶,憶念上師叁寶的功德。
禮拜不是僅僅從身體上或是表面上來做。禮拜可以分身、口、意的禮拜,其中意的禮拜最爲主要,我們隨時都可以做。什麼是意的禮拜呢?就是憶念上師叁寶的功德。我們首先要了解什麼是上師,什麼是叁寶,然後去憶念他們的功德,這樣才能産生真實無僞的信心,最後才能得到殊勝的加持。這就是“叁門恒時敬頂禮”。禮拜、頂禮、供養、皈依和本尊無二無別的上師,就是這樣。
上師和本尊很重要。上師是一切加持的來源,本尊是一切成就的根本,所以這兩個時刻都不能忘記。然後要知道上師和本尊在形象上有區別,但是在事實上沒有區別,都是一體的。自己的上師也是佛菩薩的化現,尤其是自己的本尊的化現和遊舞。所以,上師來攝受你,給你傳法、給你灌頂、給你竅訣,其實就是你的本尊來攝受你的一種方法。所以,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要深信這個道理。然後,時時處處都要祈禱、憶念上師和本尊的功德。要祈禱上師和本尊,要恭敬、禮拜上師和本尊,這個很重要。
在這裏,作者首先做禮拜。爲什麼呢?這裏有很多意義。第一,可以得到上師和本尊的加持,能順利地完成當時的任務;第二,能憶念上師叁寶的功德,這樣也能積累很多福德和智慧資糧。他在造此論典之前,能夠頂禮上師與本尊,這就說明他是個真正的修行者,真正的成就者。我們這些後學人一看他的這個著作,一看他做禮拜的內容,就能了解到他是個真正的修行者,一個很好的導師、一個善知識。也有這樣的一個作用。所以這裏做禮拜不是沒有意義的,有很多殊勝的意義。禮拜之後,接著就是立下誓言。
利樂之源諸佛陀,修持正法而成就,亦依了知其行故,于此宣說佛子行。
這就是立下誓言。他爲什麼要立下誓言呢?這些大成就者,這些法師、導師,不會輕易立下誓言。不像我們,今天發這個心,明天發那個心,最後都堅持不了,都完成不了。這是我們這些凡夫的個性。這樣不但沒有功德,反而還會有一些罪過。輕易立下誓言,輕易發願、發誓容易造業。所以,以後不要輕易發心、發願,不要輕易立下誓言。自己想好,最後決定立下誓言以後,有再大的困難也不能退縮,也不能反悔。縱遇命難也不能失毀自己的誓言,一定要堅守。這才是真正大成就者的行爲。我們應該學習這些大成就者,學習這些真正的導師、善知識。他們立下誓言以後,一定會完成這個任務。所以他們著這些論典、開示的時候,首先要立下誓言。
“利樂之源諸佛陀。”一切利益和快樂的源泉是什麼呢?就是佛果,就是佛。我們修成佛果,達到佛的那種境界的時候,才會得到真正的利益,才有真正的快樂。之前我們所得到的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得到的利益也不是真正的利益,因爲這些都是有漏的、都是無常的,本身就是痛苦。我經常跟大家講,我們現在是凡夫,愚癡顛倒,苦當成樂、假當成真。其實我們所感覺到的、我們所認爲的這些快樂並不是真正的快樂,而且這些快樂的本性是一種痛苦。這都屬于是行苦,也是變苦。我們所感覺到的,所認爲的這些快樂、利益都會變,都離不開痛苦的本性,都超不出痛苦的範圍,所以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快樂,也不是真正的利益。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利益佛才能給予我們。我們修到佛果的時候才能夠享受得到,才能夠感覺得到,才能夠獲得。
爲什麼這樣講呢?佛果才是快樂和利益的源泉。我們修到佛果,我們真正成佛的那一天,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才會得到真正的利益。之前不會有真正的快樂,也不會有真正的利益。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愚癡、不要顛倒,不要再執著于這些。真的,這都是暫時的,都是有漏的,都是無常的,都屬于是世間的,本性就是痛苦。所以我們不能貪著于這些,也不能執著于這些,一定要統統地放下。佛講輪回到處都有痛苦,一處也沒有安樂。…
《佛子行叁十七頌 講記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