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1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在这里给大家简单地开示一下《佛子行三十七颂》。
《佛子行三十七颂》是土美仁波切的著作。土美仁波切是藏区的一位大成就者。在传说中也有这样的说法,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他的一生中,在藏区弘法利生的事业非常广大,他个人的修行也非常高。藏区很多大德都异口同声地说他是真正的菩萨再来,是位真正的大成就者。他所写的《佛子行三十七颂》,对众生的利益非常大。现在不仅是在藏区,在别的地方也是,很多寺院、道场里都有《佛子行三十七颂》的修法。这就说明,当时他写论典时候,发心非常的清净。在藏区,类似这样的论典、开示也有很多,但不是都能这样利益众生。《佛子行三十七颂》利益众生的范围非常非常广,好多人都是通过学修《佛子行三十七颂》而成就的。
不管是在藏区还是在其他地方,很多修行人都非常重视《佛子行三十七颂》。在喇荣,法王如意宝在世的时候,他老人家特别强调过,每一个喇荣的学生,以及与喇荣有关的信众,都要认真学修《佛子行三十七颂》。在上师法王如意宝的号召下,我们当时在学院修行的每一个人都学修《佛子行三十七颂》,大部分人每天都会背一遍。现在喇荣也是非常重视这部论典。所以,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简单地开示一下《佛子行三十七颂》。我相信《佛子行三十七颂》对大家一定有很大的的帮助和利益,希望大家一定要重视这部论典。
不管你以前是否听过、学过,现在都要认真学修这部论典。这部论典是我们应该经常学修、念诵的,应该经常根据这部论典的内容来衡量自己、调整自己、纠正自己。这样我们才能进步,才能取得殊胜的成就。法王如意宝特别重视学修《佛子行三十七颂》,他老人家自己也是接过一百多次《佛子行三十七颂》的传承。上师如意宝是文殊菩萨再来,他老人家都要反复这样学习《佛子行三十七颂》,我们作为凡夫就更需要多次地学习。所以大家不能轻视这部论典,一定要重视,一定要把《佛子行三十七颂》这些含义和内容纳入到自己的相续中,不能在表面上、理论上去学习,去理解,一定要落实在实际行动上。
这个在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有一些困难,“佛子行”,佛子就是菩萨,也可以说是大菩萨。菩萨为什么叫佛子呢?比如本师释迦摩尼佛有身子、语子、心子。菩萨属于是佛的心子。因为菩萨才能了悟佛的密意,才能真正达到佛的那种境界。其他阿罗汉,声闻和缘觉这些小罗汉,属于是佛的语子,因为他们通过佛的这些教言,最后才能得到声闻和缘觉的果位。菩萨才是佛的心子,所以《佛子行三十七颂》里讲的主要就是佛的心子——这些菩萨所领悟的一些道理。这都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不是一般人都能了解的。所以大家一定要精进,一定要努力,认真学修。
全论分三部。 第一是初意,第二是论意,第三是末意。就是分这三个。初意可以分两个:一个是顶礼,第二个是立誓。就是立下誓言。
首先是顶礼:南无罗给夏ra雅。
“南无罗给夏ra雅”是梵文,若是要翻译过来的话,“南无”主要是顶礼的意思,“罗给夏ra雅”是世间自在王,就是观世音菩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顶礼观世音菩萨。”作者为什么首先顶礼观世音菩萨呢?因为观音菩萨是他的本尊。他首先顶礼本尊。他有很多著作,里面大部分都是先顶礼观音菩萨的,在这里也是这样。第二句也是顶礼,顶礼和本尊无二的上师。
虽见诸法无来去,然唯精勤利众者;胜师怙主观音前,三门恒时敬顶礼。
“虽见诸法无来去”。他的上师虽然了悟了诸法的事实真相。诸法的事实真相是什么呢?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那种远离八种边地戏论的实相本性。这主要是智慧。他虽然已经证悟了属于轮回和涅槃的所有这些缘法的本性,不生不灭的那种境界,但他不像罗汉那样,不是停留在寂灭的境界当中,而还是以大悲心饶益众生。若是只有智慧,但是没有悲心的话,也不能利益众生。若是只有悲心,但是没有智慧的话,也不能救度众生,因为无法能够遣除众生心灵上的无明黑暗。所以智悲是双运的。他的上师所领悟的、所证悟的,也是智悲无二的那种境界。
“胜师怙主观音前。”上师和观世音菩萨无二无别。平时我们祈祷上师的时候,是和本尊无二的;祈祷本尊的时候,也是和上师无二的。我们在很多修法当中都是这样观想的。包括我们修金刚萨埵除障法的时候也是,在显示上、形象上为金刚萨埵佛,但实际上是自己的上师。我们修其他一些法的时候,修皈依、修发心,都要观想所依对境。这个时候也是,本体是上师,形象为莲花生大士。任何时候上师和本尊都是无二的,本尊和上师也是无二的。平时我们祈祷的时候也是,不能有分别心。诸佛菩萨是一体的,诸法是一体的,没有两个,就是一个。一尊等于一切,一切等于一尊。我们一定要这样去祈祷,这样去相应,这样才能达到圆满,这是最最殊胜的。在这里,土美仁波切祈祷的时候也是,上师和本尊无二无别。他是在这样的境界当中做顶礼的。
“三门恒时敬顶礼”。这里讲的是恒时,每时每刻都在祈祷,每时每刻都在顶礼。这样才能够和上师、和本尊相应,才能时刻得到上师和本尊的加持。所以在这里强调的是恒时,不是偶尔。现在有的人,比较快乐的时候能想起来上师三宝;有什么困难了、有什么坎坷了,就彻底忘了,提不起这些念,想不到上师三宝,也不知道要去祈祷上师三宝了。还有的人,有什么事了,有什么违缘与障碍的时候,就能想得起来上师三宝,平时比较好的时候或是心情比较愉快的时候,根本想不起来上师三宝,也想不起来上师三宝的功德和恩德。这都是不如法的。恒时,无论心情好的时候还是心情坏的时候;不管是顺利的时候还是有障碍的时候,都要祈祷、恭敬、顶礼上师三宝,忆念上师三宝的功德。
礼拜不是仅仅从身体上或是表面上来做。礼拜可以分身、口、意的礼拜,其中意的礼拜最为主要,我们随时都可以做。什么是意的礼拜呢?就是忆念上师三宝的功德。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上师,什么是三宝,然后去忆念他们的功德,这样才能产生真实无伪的信心,最后才能得到殊胜的加持。这就是“三门恒时敬顶礼”。礼拜、顶礼、供养、皈依和本尊无二无别的上师,就是这样。
上师和本尊很重要。上师是一切加持的来源,本尊是一切成就的根本,所以这两个时刻都不能忘记。然后要知道上师和本尊在形象上有区别,但是在事实上没有区别,都是一体的。自己的上师也是佛菩萨的化现,尤其是自己的本尊的化现和游舞。所以,上师来摄受你,给你传法、给你灌顶、给你窍诀,其实就是你的本尊来摄受你的一种方法。所以,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要深信这个道理。然后,时时处处都要祈祷、忆念上师和本尊的功德。要祈祷上师和本尊,要恭敬、礼拜上师和本尊,这个很重要。
在这里,作者首先做礼拜。为什么呢?这里有很多意义。第一,可以得到上师和本尊的加持,能顺利地完成当时的任务;第二,能忆念上师三宝的功德,这样也能积累很多福德和智慧资粮。他在造此论典之前,能够顶礼上师与本尊,这就说明他是个真正的修行者,真正的成就者。我们这些后学人一看他的这个著作,一看他做礼拜的内容,就能了解到他是个真正的修行者,一个很好的导师、一个善知识。也有这样的一个作用。所以这里做礼拜不是没有意义的,有很多殊胜的意义。礼拜之后,接着就是立下誓言。
利乐之源诸佛陀,修持正法而成就,亦依了知其行故,于此宣说佛子行。
这就是立下誓言。他为什么要立下誓言呢?这些大成就者,这些法师、导师,不会轻易立下誓言。不像我们,今天发这个心,明天发那个心,最后都坚持不了,都完成不了。这是我们这些凡夫的个性。这样不但没有功德,反而还会有一些罪过。轻易立下誓言,轻易发愿、发誓容易造业。所以,以后不要轻易发心、发愿,不要轻易立下誓言。自己想好,最后决定立下誓言以后,有再大的困难也不能退缩,也不能反悔。纵遇命难也不能失毁自己的誓言,一定要坚守。这才是真正大成就者的行为。我们应该学习这些大成就者,学习这些真正的导师、善知识。他们立下誓言以后,一定会完成这个任务。所以他们著这些论典、开示的时候,首先要立下誓言。
“利乐之源诸佛陀。”一切利益和快乐的源泉是什么呢?就是佛果,就是佛。我们修成佛果,达到佛的那种境界的时候,才会得到真正的利益,才有真正的快乐。之前我们所得到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得到的利益也不是真正的利益,因为这些都是有漏的、都是无常的,本身就是痛苦。我经常跟大家讲,我们现在是凡夫,愚痴颠倒,苦当成乐、假当成真。其实我们所感觉到的、我们所认为的这些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而且这些快乐的本性是一种痛苦。这都属于是行苦,也是变苦。我们所感觉到的,所认为的这些快乐、利益都会变,都离不开痛苦的本性,都超不出痛苦的范围,所以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快乐,也不是真正的利益。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利益佛才能给予我们。我们修到佛果的时候才能够享受得到,才能够感觉得到,才能够获得。
为什么这样讲呢?佛果才是快乐和利益的源泉。我们修到佛果,我们真正成佛的那一天,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才会得到真正的利益。之前不会有真正的快乐,也不会有真正的利益。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愚痴、不要颠倒,不要再执着于这些。真的,这都是暂时的,都是有漏的,都是无常的,都属于是世间的,本性就是痛苦。所以我们不能贪着于这些,也不能执着于这些,一定要统统地放下。佛讲轮回到处都有痛苦,一处也没有安乐。…
《佛子行三十七颂 讲记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