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甯瑪派次第禅▪P11

  ..續本文上一頁處不贅。

  故本詞直譯,應爲“基界”,或由梵文 ašraya 之義,譯爲“所依界”,即一切明相均依此界爲基礎而自顯現。今譯爲“本始基”,乃是意譯,以其爲涅槃輪回一切法所依,且爲法爾,故特點出其“本始”之意。

  此“本始基”,亦相當于佛經中的“本際”。

  如《寶積叁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雲:

  文殊問佛:本際法身有中有外有內,當從何得?佛言不可得。答言:本際以無際。

  又如《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中,〈自性清淨章第十叁〉雲——

  世尊,生死者依如來藏,以如來藏故,說本際不可知。

  言“本際法身”不可得,複言“本際”不可知,即因“本際”實法爾含容涅槃輪回兩界(清淨汙染兩界)一切法自顯現,無論執著那一界的顯現,都成法執,而持輪回界中凡夫之心識,則實難知此“本際”。

  複次,言“本際”者,有“法爾”及“無始以來”之意。《大寶積經·勝鬘夫人會第四十八》,菩提流志譯“本際”爲“前際”,失義。

  本始基攝輪回涅槃二界者,此如《不增不減經》雲——

  “不離衆生界有法身,不離法身有衆生界;衆生界即法身,法身即衆生界。舍利弗,此二法者,義一名異。”

  此非謂二者等同,僅謂二者實同一味,均以本始基爲所依之基。于經中,稱此爲“一界”。如同經雲——

  “一切愚癡凡夫,不如實知彼一界故,不如實見彼一界故,起于極惡大邪見心,謂衆生界增,謂衆生界減。”

  至于衆生界複有叁法,如同經雲——

  “複次舍利弗,如我上說,衆生界中亦有叁種法,皆真實如不異不差。

  何謂叁法?一者,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淨法;二者,如來藏本際不相應體及煩惱纏不清淨法;叁者,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恒、及有法。”

  或以爲此叁種法,第一種是如來藏不空義、第二種是如來藏空義,實屬誤解。因經中已明說是衆生界的法,衆生界即輪回界,是則“不空如來藏”焉能視之爲輪回法?

  原來這叁種法,即是本始基中顯現輪回涅槃兩界的機理。依本論,本始基中涅槃界的清淨顯現,唯以如來藏爲基,而輪回界中的汙染顯現則以阿賴耶(ā1aya,藏文 kun-zhi)爲基。此阿賴耶不同“阿賴耶識”(ā1ayavijnāna,藏文 kun-zhi nam-par she-pa),如本論雲——

  “由無明而令本始基被障者,殆爲阿賴耶無疑。阿賴耶如瓶中之頑空,無思亦無明相顯現,有如昏睡或失知覺境界。……由此境界,業力風息晃動,此即嫉妒之體性,其功用爲令一光明分于空性中生起,此即阿賴耶識,住于瞋之體性中。”

  是故如來藏便恰與阿賴耶相對,而非與“阿賴耶識” 相對。上來所說衆生界叁種法,須加表列,始易說明。

  本始基:

  如來藏→如來藏本際相應體→清淨法

  阿賴耶→阿賴耶識→不清淨法

  此中“阿賴耶識”,即“如來藏本際不相應體”。而“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則可方便說爲佛的心識(智),唯因不能說佛具有心識,亦不能用“智”表明生起,故始名之爲“如來藏本際相應體”。

  由表可知,《不增不減經》所說衆生界叁種法,第一種非指如來藏,乃指“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其所生一切清淨明相;第二種則指阿賴耶識及其所生一切不清淨明相。前者即遍輪涅顯現、後者即輪回界顯現。

  至于第叁種,說爲“如來藏未來際”,此始爲衆生經修道而于“未來際”所證的如來藏,既證已,即住平等性中,故說爲“平等、恒、及有法”。

  甯瑪派中是立“心性”、“法性”、“平等性”叁次第,後文將說及。

  《勝鬘》複雲——

  世尊,然有煩惱、有煩惱染心。

  煩惱即指阿賴耶,煩惱染心即阿賴耶識。至于本始基,則如《寶雲經》卷叁所雲——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雲何名爲如實。佛即答言:此法唯可心知,難以口說,非是文字所能宣釋。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雲何法相離于文字。佛答言:言語道斷,出過一切心所行處;離諸戲論,無造無作,亦無彼此;非籌量計較之所能及;亦非相貌;過于一切凡愚所見;出過魔界;出過一切結使處所;出過一切心意識表;不住寂滅賢聖處所;而諸賢聖之所證知。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則名爲究竟如實,是一切智所說不思議境界、不二境界。

  此中所說十事,即超越(出過)輪回涅槃二界一切明相,是則名爲如實,此即本始基的義理,所謂含容一切法而不著一切法,爲離于文字的法相。

  于《法句譬喻經》中,即有關于修習超越阿賴耶及其自顯現的開示。

  經言:有一少年比丘淫欲熾盛,難于自製,及欲持斧自斷其根,釋迦止之,曰:“卿何愚癡不解道理,欲求道者,先斷其癡,然後製心。心者善惡之根源,欲斷根者先製其心,心定意解然後得道。”于是世尊即說偈曰——

  學先斷母率君二臣

  廢諸營從是上道人

  漢譯本這首偈不易解,若依藏本,則可改譯如下——

  應先弑父母滅君及二淨

  且滅國與境斯人自性淨

  據敦珠法王開示,偈中的“父母”,指能執與所執(如情欲與執持情欲);“君”指阿賴耶;“二淨”指崇拜梵天的清淨行,以及執著于苦行、戒律的清淨行;“國與境”即阿賴耶識及余識等八識聚,以及內入之能所。若能超越上述種種,則爲自性清淨。此即以阿賴耶爲君,以阿賴耶識爲國,亦即阿賴耶識之生起,實依阿賴耶。故修證阿賴耶的空性,便須除情意之執,且除人我、法我之執①(崇拜梵天爲我執,執神我不滅故;禁戒行則爲法執,執禁戒故。),及種種由識與境生起的汙染。

  如是即爲對治明相之道。

  由于本始基及如來藏均爲凡夫不可思議的境界,是故凡夫修道唯修阿賴耶識,以至證阿賴耶的空性,亦唯由此始能認識如來藏及明相,因此上來所說衆生界叁種法,唯第二種(阿賴耶識及不淨法)對實際修持最爲關切。于證阿賴耶空性後,始進而至證如來藏的空性,以迄圓成“未來際”的平等、恒、有法。

  這叁個層次,甯瑪派分別稱爲心性自解脫、法性自解脫、平等性自解脫。故龍青巴尊者便有說此叁種自解脫之叁論。

  上來總釋四決定,空性雖爲根本見,唯以修道而言,則須知本始基及明相自顯現的義理,此如星月于大海中顯現,其顯現雖依于大海,但卻實非由大海造作而生起。故本始基雖具輪回涅槃二界明相,而明相實自顯現,非由本始基造作而成。且對本始基而言,亦無輪回涅槃的分別,如大海對星與月實無分別。

  如此《寶性論》釋頌雲——

  如空遍一切而空無分別

  自性無垢心亦遍無分別

  故周遍且無分別,如虛空、如大海,即是法爾清淨自性。

  叁離言空性——釋見之一

  佛家諸宗無不說空性,唯所空的範圍卻有差別。本論所說爲“離言空性”,以輪回界空,即涅槃界亦空,以至兩界明相所依之本始基亦空,如是空性境界實離言诠,唯佛內自證,故立名相爲離言空性。

  此如《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雲——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于何等境界而得菩提?佛言:童子,我于空境界得菩提,諸見平等故:無相境界得菩提,諸相平等故;無願境界得菩提,叁界平等故;無作境界得菩提,諸行平等故。童子,我于無生、無起、無爲境界得菩提,一切有爲平等故。

  時文殊師利菩薩複白佛言:世尊,無爲者是何境界?佛言:童子,無爲者非思量境界。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非思量境界者是佛境界,何以故?非思量境界中無有文字。無文字故無所辯說。無所辯說故絕諸言論。絕諸言論者,是佛境界也。

  立“離言空性”,謂涅槃界亦空,非是斷見,以其空而法爾能作功德事業,譬如大日,雖空而法爾有光輝與熱力,故說空性非是虛無,此即所謂“名言有”。

  如上經雲——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空是有,是故貪瞋癡亦是有。

  佛言:童子,空雲何有?貪瞋癡複雲何有?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空以言說故,有貪瞋癡亦以言說故有。

  所謂“言說故有”,即名言有。

  輪回涅槃兩界明相,皆名言有,此中又分人我與法我。

  本論空人我,分叁際以建立見地,即索求初際生起“我”之源頭;尋伺“我”于中際時何所住;尋求後了示“我”所趨之境,如是叁時皆不可得“我”,由是說人我空。

  此種尋求,貌似小乘,如中際時尋求“頭”非我、“皮”非我等,尤似小乘之析法空。然分初、中、後際以尋求,實即尋求輪回界明相爲自顯現之理,故已爲體法空的層次。

  本論所重爲法我空,層層建立空性決定,此即道次第之所依。此中所包羅之法義廣大,唯識、中觀、如來藏叁系大乘思想皆攝。

  說法我空分四——

  一尋伺明相所緣之基。由此出“本始基”及“明相”的義理。此中說“明相”如何于空性中生起,成爲緣起,是爲重點。

  二遮撥一切法似實有。此中指示無爲虛空,指示有爲法如何爲實性空,是爲重點。

  叁說辨難利害爲過失。由此說本尊與魔障(善與惡)之利害執著,實爲迷亂,如是明平等性,是爲重點。

  四破希疑。此中希求涅槃與疑懼輪回皆爲所破,由是知內自顯現深義,是爲重點。

  本論體例,爲論主在夢中或定中與祖師、菩薩、佛對話。說法義訖,聖者每謂如是如是即可成何種瑜伽士,此法義及稱謂,即明示次第。

  今人將“瑜伽行”等同唯識學派,實只是方便的說法,實際上,“瑜伽”(Yoga)爲“相應”義,凡與見地相應的修行皆稱爲瑜伽。因此唯識學派可包括于“瑜伽行”之內,而不能說“瑜伽行派”即唯識學派。由是“中觀瑜伽行”,即指持中觀見修止觀的行人,並非將中觀與唯識調和建立一理論,而安立此名。換而言之,“瑜伽行”通指心識修習,而“中觀瑜伽行”則唯指持中觀見以作修持的行人。

  修瑜伽行的行人,稱瑜伽士(Yogin)。此中所謂“幻化瑜伽士”、“虛空瑜伽士”等,即謂其能與“明相爲幻…

《甯瑪派次第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