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处不赘。
故本词直译,应为“基界”,或由梵文 ašraya 之义,译为“所依界”,即一切明相均依此界为基础而自显现。今译为“本始基”,乃是意译,以其为涅槃轮回一切法所依,且为法尔,故特点出其“本始”之意。
此“本始基”,亦相当于佛经中的“本际”。
如《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云:
文殊问佛:本际法身有中有外有内,当从何得?佛言不可得。答言:本际以无际。
又如《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中,〈自性清净章第十三〉云——
世尊,生死者依如来藏,以如来藏故,说本际不可知。
言“本际法身”不可得,复言“本际”不可知,即因“本际”实法尔含容涅槃轮回两界(清净污染两界)一切法自显现,无论执着那一界的显现,都成法执,而持轮回界中凡夫之心识,则实难知此“本际”。
复次,言“本际”者,有“法尔”及“无始以来”之意。《大宝积经·胜鬘夫人会第四十八》,菩提流志译“本际”为“前际”,失义。
本始基摄轮回涅槃二界者,此如《不增不减经》云——
“不离众生界有法身,不离法身有众生界;众生界即法身,法身即众生界。舍利弗,此二法者,义一名异。”
此非谓二者等同,仅谓二者实同一味,均以本始基为所依之基。于经中,称此为“一界”。如同经云——
“一切愚痴凡夫,不如实知彼一界故,不如实见彼一界故,起于极恶大邪见心,谓众生界增,谓众生界减。”
至于众生界复有三法,如同经云——
“复次舍利弗,如我上说,众生界中亦有三种法,皆真实如不异不差。
何谓三法?一者,如来藏本际相应体及清净法;二者,如来藏本际不相应体及烦恼缠不清净法;三者,如来藏未来际平等、恒、及有法。”
或以为此三种法,第一种是如来藏不空义、第二种是如来藏空义,实属误解。因经中已明说是众生界的法,众生界即轮回界,是则“不空如来藏”焉能视之为轮回法?
原来这三种法,即是本始基中显现轮回涅槃两界的机理。依本论,本始基中涅槃界的清净显现,唯以如来藏为基,而轮回界中的污染显现则以阿赖耶(ā1aya,藏文 kun-zhi)为基。此阿赖耶不同“阿赖耶识”(ā1ayavijnāna,藏文 kun-zhi nam-par she-pa),如本论云——
“由无明而令本始基被障者,殆为阿赖耶无疑。阿赖耶如瓶中之顽空,无思亦无明相显现,有如昏睡或失知觉境界。……由此境界,业力风息晃动,此即嫉妒之体性,其功用为令一光明分于空性中生起,此即阿赖耶识,住于瞋之体性中。”
是故如来藏便恰与阿赖耶相对,而非与“阿赖耶识” 相对。上来所说众生界三种法,须加表列,始易说明。
本始基:
如来藏→如来藏本际相应体→清净法
阿赖耶→阿赖耶识→不清净法
此中“阿赖耶识”,即“如来藏本际不相应体”。而“如来藏本际相应体”,则可方便说为佛的心识(智),唯因不能说佛具有心识,亦不能用“智”表明生起,故始名之为“如来藏本际相应体”。
由表可知,《不增不减经》所说众生界三种法,第一种非指如来藏,乃指“如来藏本际相应体”及其所生一切清净明相;第二种则指阿赖耶识及其所生一切不清净明相。前者即遍轮涅显现、后者即轮回界显现。
至于第三种,说为“如来藏未来际”,此始为众生经修道而于“未来际”所证的如来藏,既证已,即住平等性中,故说为“平等、恒、及有法”。
宁玛派中是立“心性”、“法性”、“平等性”三次第,后文将说及。
《胜鬘》复云——
世尊,然有烦恼、有烦恼染心。
烦恼即指阿赖耶,烦恼染心即阿赖耶识。至于本始基,则如《宝云经》卷三所云——
除盖障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如实。佛即答言:此法唯可心知,难以口说,非是文字所能宣释。
除盖障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法相离于文字。佛答言:言语道断,出过一切心所行处;离诸戏论,无造无作,亦无彼此;非筹量计较之所能及;亦非相貌;过于一切凡愚所见;出过魔界;出过一切结使处所;出过一切心意识表;不住寂灭贤圣处所;而诸贤圣之所证知。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则名为究竟如实,是一切智所说不思议境界、不二境界。
此中所说十事,即超越(出过)轮回涅槃二界一切明相,是则名为如实,此即本始基的义理,所谓含容一切法而不着一切法,为离于文字的法相。
于《法句譬喻经》中,即有关于修习超越阿赖耶及其自显现的开示。
经言:有一少年比丘淫欲炽盛,难于自制,及欲持斧自断其根,释迦止之,曰:“卿何愚痴不解道理,欲求道者,先断其痴,然后制心。心者善恶之根源,欲断根者先制其心,心定意解然后得道。”于是世尊即说偈曰——
学先断母率君二臣
废诸营从是上道人
汉译本这首偈不易解,若依藏本,则可改译如下——
应先弑父母灭君及二净
且灭国与境斯人自性净
据敦珠法王开示,偈中的“父母”,指能执与所执(如情欲与执持情欲);“君”指阿赖耶;“二净”指崇拜梵天的清净行,以及执着于苦行、戒律的清净行;“国与境”即阿赖耶识及余识等八识聚,以及内入之能所。若能超越上述种种,则为自性清净。此即以阿赖耶为君,以阿赖耶识为国,亦即阿赖耶识之生起,实依阿赖耶。故修证阿赖耶的空性,便须除情意之执,且除人我、法我之执①(崇拜梵天为我执,执神我不灭故;禁戒行则为法执,执禁戒故。),及种种由识与境生起的污染。
如是即为对治明相之道。
由于本始基及如来藏均为凡夫不可思议的境界,是故凡夫修道唯修阿赖耶识,以至证阿赖耶的空性,亦唯由此始能认识如来藏及明相,因此上来所说众生界三种法,唯第二种(阿赖耶识及不净法)对实际修持最为关切。于证阿赖耶空性后,始进而至证如来藏的空性,以迄圆成“未来际”的平等、恒、有法。
这三个层次,宁玛派分别称为心性自解脱、法性自解脱、平等性自解脱。故龙青巴尊者便有说此三种自解脱之三论。
上来总释四决定,空性虽为根本见,唯以修道而言,则须知本始基及明相自显现的义理,此如星月于大海中显现,其显现虽依于大海,但却实非由大海造作而生起。故本始基虽具轮回涅槃二界明相,而明相实自显现,非由本始基造作而成。且对本始基而言,亦无轮回涅槃的分别,如大海对星与月实无分别。
如此《宝性论》释颂云——
如空遍一切而空无分别
自性无垢心亦遍无分别
故周遍且无分别,如虚空、如大海,即是法尔清净自性。
三离言空性——释见之一
佛家诸宗无不说空性,唯所空的范围却有差别。本论所说为“离言空性”,以轮回界空,即涅槃界亦空,以至两界明相所依之本始基亦空,如是空性境界实离言诠,唯佛内自证,故立名相为离言空性。
此如《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云——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于何等境界而得菩提?佛言:童子,我于空境界得菩提,诸见平等故:无相境界得菩提,诸相平等故;无愿境界得菩提,三界平等故;无作境界得菩提,诸行平等故。童子,我于无生、无起、无为境界得菩提,一切有为平等故。
时文殊师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无为者是何境界?佛言:童子,无为者非思量境界。
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非思量境界者是佛境界,何以故?非思量境界中无有文字。无文字故无所辩说。无所辩说故绝诸言论。绝诸言论者,是佛境界也。
立“离言空性”,谓涅槃界亦空,非是断见,以其空而法尔能作功德事业,譬如大日,虽空而法尔有光辉与热力,故说空性非是虚无,此即所谓“名言有”。
如上经云——
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空是有,是故贪瞋痴亦是有。
佛言:童子,空云何有?贪瞋痴复云何有?
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空以言说故,有贪瞋痴亦以言说故有。
所谓“言说故有”,即名言有。
轮回涅槃两界明相,皆名言有,此中又分人我与法我。
本论空人我,分三际以建立见地,即索求初际生起“我”之源头;寻伺“我”于中际时何所住;寻求后了示“我”所趋之境,如是三时皆不可得“我”,由是说人我空。
此种寻求,貌似小乘,如中际时寻求“头”非我、“皮”非我等,尤似小乘之析法空。然分初、中、后际以寻求,实即寻求轮回界明相为自显现之理,故已为体法空的层次。
本论所重为法我空,层层建立空性决定,此即道次第之所依。此中所包罗之法义广大,唯识、中观、如来藏三系大乘思想皆摄。
说法我空分四——
一寻伺明相所缘之基。由此出“本始基”及“明相”的义理。此中说“明相”如何于空性中生起,成为缘起,是为重点。
二遮拨一切法似实有。此中指示无为虚空,指示有为法如何为实性空,是为重点。
三说辨难利害为过失。由此说本尊与魔障(善与恶)之利害执着,实为迷乱,如是明平等性,是为重点。
四破希疑。此中希求涅槃与疑惧轮回皆为所破,由是知内自显现深义,是为重点。
本论体例,为论主在梦中或定中与祖师、菩萨、佛对话。说法义讫,圣者每谓如是如是即可成何种瑜伽士,此法义及称谓,即明示次第。
今人将“瑜伽行”等同唯识学派,实只是方便的说法,实际上,“瑜伽”(Yoga)为“相应”义,凡与见地相应的修行皆称为瑜伽。因此唯识学派可包括于“瑜伽行”之内,而不能说“瑜伽行派”即唯识学派。由是“中观瑜伽行”,即指持中观见修止观的行人,并非将中观与唯识调和建立一理论,而安立此名。换而言之,“瑜伽行”通指心识修习,而“中观瑜伽行”则唯指持中观见以作修持的行人。
修瑜伽行的行人,称瑜伽士(Yogin)。此中所谓“幻化瑜伽士”、“虚空瑜伽士”等,即谓其能与“明相为幻…
《宁玛派次第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