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化”、“虚空七金刚喻”等见地相应,非谓有特别法门可修成幻化瑜伽士、虚空瑜伽士。亦即谓,由任何法门修习皆与名相无关,所关者只是其修习而得相应的见地。
此如《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所云——
云何菩萨法随法行……一者奢摩他;二者毗钵舍那;三者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四者乐修奢摩他毗钵舍那。
此“法随法行”即修止、观、止观双修、止观双运,摄无量胜三摩地,是故凡修止观皆可称“瑜伽行”,而不限于唯识也。若如今人,但以“瑜伽行”专指唯识学派,则将不明本论于各次第立“瑜伽士”之名,实为次第见修配合。
今说“寻伺明相所缘之基”。
此见地,为法我空四见的基础。明相所缘之基,即是“名相”,所谓“名相”,即是以标签加于非实有之明相上。由是知一切法皆空,所具者无非假名。此即《金刚经》之三句义:“甲、非甲、是名为甲”。
须知此“三句义”为同时,非先肯定,再加以否定。即于肯定其假名之同时,已否定其本质。
复次,须知缘起。即唯具假名之事相以何因缘而得显现为明相。
本论指示,以本始基为因,以执我之识为缘,如是因缘和合,一切明相即如幻显现。
此如《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云——
当知化身相有生起,法身之相无有生起。
又云——
曼殊室利菩萨,若于是处,我以十一种相,决了分别显示诸法,是名本母。何等名为十一种相。一者世俗相;二者胜义相;三者菩提分法所缘相;四者行相;五者自性相;六者彼果相;七者彼领受开示相;八者彼障碍法相;九者彼随顺法相;十者彼过患相;十一者彼胜利相。
此十一种相,已摄清净污染一切法相,轮回涅槃以及修行道上种种相悉包括无余。复云——
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汝今谛听,吾当为汝略说不共陀罗尼义:善男子,若杂染法、若清净法,我说一切皆无作用,亦都无有补特伽罗。以“一切种”离所为,故非杂染法;先染后净非清净法。
后净先染凡夫异生,于粗重身执着诸法,补特伽罗自性差别,随眠妄见以为缘故,计我、我所,由此妄见,谓我见我闻我嗅我尝我触我知;我食我作我染我净,如是等类邪加行转。
此即说以执我之识为缘,缘生一切显现。
故欲了知明相所缘之基,须知二事。一者假名施设;二者明相显现之因缘。此已如前说。
次者说“遮拨一切法似实有”。
此谓空性之虚空,为生起一切情器世间之基,如月影以水为基。
空性虚空具七金刚功德——无瑕、无坏、无虚、无染、无动、无碍、无能胜。
此如《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云——
文殊言:诸法无有恐惧,若金刚。
佛问何谓金刚?答言——
无能截断者,以故名曰金刚;佛不可议,诸法亦不可议,以是为金刚。
佛言:何所谓金刚者?文殊言——
胜诸法故,佛者,法之审故,是为金刚。
佛以何因为金刚?则答言——
所有无所有,——求之无所有,故曰空。空者是佛,以是为金刚。
一切诸法皆佛,依无所依,是故金刚。
何缘是为金刚?则言——
无所依者无所近,是故为金刚。
此即说七金刚功德,唯名相不同,互有开合而已。依空性虚空显现,故曰“依无所依”,此即是因;无所依则无所近,是即无染,亦即以无执我之识为缘。如是成就七金刚功德。故欲遮拔实有,须先了知此本始基空性虚空七金刚性,以一切实法皆违反七金刚性故,具如本论所言。
然则情器世间宛然具有,今谓其乃自空性本始基中自显现,则其机理究如何耶?
本论谓自“阿赖耶”之空性中,以诸根对觉受之执着为缘,于是乃有轮回界显现,此乃就修行者之凡夫境界而言。以行者皆自凡夫起修也,故暂未说及涅槃界明相显现。
此如《辨中边论》中弥勒菩萨云——
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
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是故一切法非空非不空
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诸根觉受起执着,即是虚妄分别。以此为缘,遂有情器世间明相显现,是即“虚妄分别有”,然于此境界中,实无能显所显、能取所取,故云“于此二都无”。
故于虚妄分别显现中,但有空性;或可说为:于空性中却有虚妄分别明相,是即“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如是即说轮回界的明相机理。
至于涅槃界,明相显现的基本法则亦与轮回界相类,以如来藏为因,以微细法执及习气为缘,遂有涅槃界明相生起。故轮涅两界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明相宛然故“非空”,明相以及基界皆无实体故“非不空”。如是以证有无,即中道义。
汉土学者有误以为弥勒唯说唯识,故以中观家自居者,必不引弥勒此二颂以说空有,此门户成见局限,遂致不能了解如来藏义。今由本论之建立本始基与明相概念,则当知弥勒此二颂实为了义说也。但说缘生性空而不说显现,于理始终未圆。①(弥勒《辨法法性论》说离“法”以依“法性”(转依),更非专说唯识。此论有法尊法师及韩镜清居士译本,唯所译皆微有缺失。美国学者 Raymond Robertson 近日将其译稿示余,相互讨论,始明二译之失。)
一切有情本为明相自显现,生于自显现之情器世间,实难了知一切无非明相。此如萤光幕内之剧中人,于搬演剧情时一切皆真实,唯萤幕外之观众能了知无非幻境。以此为喻,萤幕内即污染轮回界,萤幕外则相对而为如来藏之明相,可视为清净涅槃界。
于本论则以梦境及醒时为喻,明此二界皆如幻,由是始能说于法性中佛与有情平等,如是即能得“法我空”之决定。
此如《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云——
如来法身,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以此为体,如镜中像世间所见。
随诸众生种种信力,如来示现种种异身,随彼众生感有长短,如来现身命有修促。随彼众生于大菩提有能信力,如来现身。随彼众生信心能知三乘之法,如来现身。随彼众生得解脱力,如来现身。
又云——
文殊师利,彼清净法身无说无体,而诸众生依善根业力闻妙法声,谓如来说法,谓世间有佛。
此说化佛随众生业力现身说法,而法身则“无说无体”,即明示轮回涅槃二界空相。
凡夫处身于“镜中像世间”,始有镜内、镜外的.分别。由是建立轮回与涅槃二界的分别,是真可谓枉受轮回。
本论说“法我空”,指示证悟之方便,即谓应修般若二份,一为由伺察而得“一切显现皆空”之决定,此为妙观察智;一为于轮涅上得空性决定后之无间类智,此为无我观察智。前者破阿赖耶缘生法执,后者则兼破执如来藏为实体之他空。如是,先破轮回界一切法,然后破轮涅二界一切法,是为了义空。
此如《胜鬘经》云——
世尊,有二种如来藏空智。
空如来藏,若脱、若离、若异一切烦恼藏。
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
故离异烦恼藏者为空如来藏,此即修证阿赖耶空性已,住如来藏法性之中。
不离不异“不思议佛法”者为不空如来藏,此即修证如来藏的空性已,住本始基平等性中。
故前者为菩萨的空智,后者为佛的空智。此即本论所言般若之二份,此即成佛之道。不通达如来藏而谈成佛,有如生盲。
三者说“辨难利害为过失”。
学佛的人每计较利害,此为净善,此为恶行,于是欲得本尊加持,而魔障得解脱,此即辨难利害。一生执着,即不知善恶佛魔实同一境界。由是堕为法执。
此如《商主天子所问经》云——
天子,此是诸佛境界。所有境界,入一切境界,无边境界,是佛境界。
天子,菩萨摩诃萨入此境界已,行于利益,一切众生境界之中亦复不生,魔境界中应当觉知,彼魔境界及佛境界,平等无二,不作异界。
堕此法执,以不知生起一切法之本始基为法尔空性,于是乃执一切如幻明相为实有,由是即有生死流转。
此如《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云——
一切诸法有见无见如幻化也,普诸众生而不解此,以其不解即流转受生死矣。
于中观之,亦无所有、亦无所得、亦无流转。
解生死无,如本无者,则一切无受亦无生死。不晓本空便有生死。
所谓“本无”、“本空”,即阿赖耶与如来藏皆空,而本始基亦空。三者都无非为欲说明相显现而建立之假名,故都无自性。能显现之基既无自性,则所显现之明相当然亦无自性。
是故生起明相之基与明相,不离不异,此如《未曾有正法经》卷第五云——
复次大王,一切法与法界非即非离,本性平等无有差别。若了是者即于诸法无所挂碍,亦无增减。
此中所谓法界,与本始基可视为同义。唯若严格而言,一立“界”义便易生实执,故不若称之为“基”,乃无一范限为执着。关于此点,于后文说“大圆满”心部、界部、口诀部时将细说。
于实际修持时,宁玛派首重除障,即修上师相应法亦以除障为方便,行者于此时遂易堕入对利益与损害、功德与业障的执着,由是于知识层面虽知平等性,而其实于法性尚未能住,且于心性亦未能证,如是修习,久之乃成牢不可破之法执,如是必堕轮回,或生退转。故破辨计利害,实为祖师一片婆心。
此如《佛说魔逆经》云——
时魔波旬在于虚空,兴大云雨,声扬大音,其音普闻一切众会。时众会者各心念言:此何等声,流溢乃尔。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仁宁见魔所兴乱乎?答曰:唯然,天中天。
文殊师利即如其像,三昧思维,令魔波旬自然见缚,寻便堕地,唤呼称怨,恚恨骂詈:文殊师利,今当杻械锁缚我身。文殊师利答言:咄,魔波旬,复有系缚坚固,难解逾过于此。今者所被如卿不觉。何谓坚缚,谓言吾我颠倒恩爱诸邪见缚、因缘缚,卿常为此枷锁所缚,不自觉知。
魔又启曰:唯见原赦,使得解脱。
文殊师利曰:汝当兴造行作佛事,我能令卿从系得解。
魔即对曰:我于佛事无所妨废,亦无所坏,已当何因兴作佛事。
文殊答言:波旬,欲知兴作…
《宁玛派次第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