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宁玛派次第禅▪P13

  ..续本文上一页佛事修行,乃为菩萨智慧变化。假使如来兴作佛事不足为难,魔作佛事斯乃为奇。

  于是文殊即如其像,三昧思维,使魔波旬变作佛像,三十二相庄严其身,坐师子床,智慧辩才,所说如佛。

  波旬化佛说法,是即魔佛平等。此寓意深刻,非说文殊神通变化。

  复次,行人若一对业障生执着,是必于修行时患得患失,计较利害,辨别境界,斯则于修持行持都成妨害。

  此如《维摩诘经》中,说优波离为二犯律比丘解说其罪,维摩来谓优波离云——

  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直当除灭,勿扰其心。

  此谓“直当除灭”,即直证一切法自性空,于空性中当下即能灭罪。若未证空性,则不足言“直当除灭”。

  更严竣的譬喻,则见于《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说“文殊杀佛”事——

  尔时会中有五菩萨,得四禅处、得五神通,时彼菩萨依三昧坐、依三昧起,未得法忍。时彼菩萨自忆宿世,曾杀母来、曾杀父来、杀罗汉来,念彼残业,是故心热不能获得甚深法忍,不能证入,亦不存心。依我分别,心忆彼罪,不能舍离,是故不得甚深法忍。

  尔时世尊知彼菩萨心可开晓,以威神力加被文殊师利童子。尔时文殊师利童子承佛神力,从坐而起,整服左肩,右手捉刀,磨令使利,疾走向佛。

  尔时世尊即语文殊师利童子,作如是言:汝住、汝住。文殊师利,我先已被杀,极被杀已,何以故?文殊师利,久远已来,何时有人生心杀我,若生杀心,即是杀已。

  文殊承佛神力示现杀佛,是示现虽五无间罪证空即可解。释迦说自己“先已被杀”,因为若有人生杀佛之心,即是佛已被杀。是说若心受污染,生执着分别的人,即使只是起杀佛之念,便已等如杀佛。此故事譬喻极为深刻。由是可知辨别利害、计较是非得失,即落轮回世网,虽修法精进,行持谨慎,唯能生天,而实不能解脱。

  四者说“破希疑轮回涅槃”。

  佛家的基础,在建立轮回,然后教示众生如何离轮回枷锁,登涅槃岸。然而此却非说真有一地为涅槃界,如轮回界所见,有种种明相显现,有佛聚集,有种种心识思议事相。若如是说,无非为随顺执实世俗。

  此如《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中所说——

  佛言:童子,汝今应说诸佛境界。

  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佛境界者,非眼境界、非色境界;非耳境界、非声境界;非鼻境界、非香境界;非舌境界、非味境界;非身境界、非触境界;非意境界、非法境界。无如是等差别境界,是乃名为诸佛境界。

  或疑云:如此则何谓出离世间?盖必须由一境迁至他境,然后始能谓出离此境也。此疑乃缘不知出离之义,所谓出离,非同迁境。

  同上经言——

  复次大德,此五蕴法同于法界。法界者则是非界。非界中,无眼界、无色界、无眼识界……无意界、无法界、无意识界。此中亦无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虚空界、识界。亦无欲界、色界、无色界。亦无有为界、无为界。我人众生寿者等,如是一切皆无所有,定不可得。

  若能入是平等深义,与无所入而共相应,即是出离世间法也。

  由是即知,能入及无所入“平等深义”,然后始能说为出离。所谓能入而无所入者,即于此平等深义亦不执。

  迁境者,无非心识之转移,而凡具心识则必为有情,故有境可住则必不能称之为佛。

  然而佛亦却非为虚无,以其有功德事业利益有情众,故对于佛,凡夫只能称之为不可思议,且假名之为佛界,以与有情界相对。既为假名安立,则自无一真实境界可迁。

  此如《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所云——

  如是文殊师利,如来应正遍知空无不实,无名字无音声,无住处无体,不思议。无相、离心意意识,不生不灭亦复如是。

  或难云:有情界亦为假名安立,何以却有六道轮回。如由饿鬼迁转为人,其情器世间不同,岂非假名安立亦有境可迁?

  答云:此以六道有情皆具心识故。前已说情器世间之建立,以阿赖耶为因,以心识虚妄分别为缘。佛离因缘,是故非情器世间;不同六道,虽为假名,却有心识攀缘,执之为实,由是有明相显现而成世间。

  此如《解深密经》卷五颂云——

  一切杂染清净法皆无作用数取趣

  由我宣说离所为污染清净非先后

  于粗重身随眠见为缘计我及我所

  由此妄谓我见等我食我为我染净

  若如实知如是者乃能永断粗重身

  得无染净无戏论无为依止无加行

  由是知佛界之假名安立,不同六道情器世间假名安立。前者永断粗重身,后者未断。

  是故依了义而言,本论乃作一决定云:“佛道无非内本始基”。由是即知轮回界固空,而涅槃界亦非实有本体。

  四本始基——释见之二

  本始基非本论新建立,它跟法界、佛性可视为同义词,然而安立假名的取向却有所偏重。

  说为“法界”,似有一实境;说为“佛性”,似有一实体;说为“本始基”,则偏重于其为明相显现之所住,故可理解为“明相住地”、“显现所依”。

  故说本始基,可分为三科——

  一者说“本始基之理”。

  二者说“本始基于涅槃边之示现”。

  三者说“本始基于轮回边之展现”。

  本始基之理,说为轮回涅槃空性之体。轮回涅槃则为本始基之两种展现。对本始基之展现而言,轮涅皆无非为明相显现,故视轮涅为一体,于本始基体性空中为共相。

  此如《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云——

  师子勇猛雷音菩萨曰:若于法性,不违法性,不作种种分别——是凡夫法、是声闻法、是缘觉法、是如来法,入于一相,谓远离相,是即名为一相法门。

  普见菩萨曰:若说法者应平等说。其平等者所谓空性。不于空性思维平等,于平等法亦无所得,如是说者,是即名为一相法门。

  由是即可知于空性中视轮回涅槃一切法为共相之义。

  “大圆满”立三句义:体性本净、自相任运、大悲周遍。

  此中,本始基即为本来空净之“体性”;轮回涅槃一切法明相即是任运之“自相”;法性遍入轮涅二界,即是周遍之“大悲”。

  故此三句义,即谓以法尔空净本始基为母胚,法性周遍展现于轮回与涅槃。若作分别,有种种别相。自空性而言,则一切相均为法性展现而已,故说为共相。此即深般若波罗蜜多,即不二法门,即不可思议法门。

  此即如《六金刚句》所云——

  种种法总相自性皆无二

  种种法别相远离戏论见

  大圆满三句义非宁玛派创说,亦非印度佛教后期祖师创说,其法义屡见于末转*轮经典。于末转*轮,说“如来藏藏识”,或说“如来藏”与“阿赖耶”,即说轮涅展现之理。

  今略引《大宝积经·法界体性无分别会》以见一斑——

  如来所行者,于一切法清净体性无所分别。

  以此般若体性净故,如菩提体性净;知菩提体性净故,知众生体性净;知众生体性净故,知一切法体性净;知一切法体性净故,于诸法体性得如实智。得如实智故,随所闻事是法界性,说无分别。

  菩提体性净即涅槃边净,众生体性净即轮回边净。如是说一切法于空性中无分别。

  故此“如实智”,即名自生智(自然智)。

  然则,解脱境,即涅槃界如何于本始基中展现?

  此说佛之四身五智于本始基中法尔具足。论云:“本始基即本始怙主普贤王如来,具四身及五智。其体性为空性,即此法身;其自相为光明,此即报身;其大悲为自解脱,此即化身;圆满周遍于轮回与涅槃,即自性身。”

  “因一切法之开展,故有法界体性智;因其为光明及离垢,故有大圆镜智;因轮涅皆为平等清净之展现,故有平等性智;因无间通达诸法自性及其别相,故有妙观察智;因一切法皆以解脱及清净以成就之,故有成所作智。”

  四身五智为方便说,盖欲引导凡夫能思议不可思议境界,便须假立四身、五智种种境界。

  各宗假立有所不同。中观家通途只立三身四智,唯识家则据《大乘庄严经论》、《成唯识论》等立四身四智或四身五智。

  宁玛派对四身之假名安立与唯识家又有不同。本论之安立,“自性身”及“法身”实同为本始基,本始基之自性身,显本始基“自性”义;本始基之法身,显本始基“为功德所依”义。故说本始基之法身为如来藏。

  此如《如来藏经》云——

  善男子,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所谓“如来之藏”,如经云,即“常无染污,德相备足”此即说佛之功德相。

  复如《不增不减经》云——

  舍利弗,一切愚痴凡夫,不如实知一法界故,不如实见一法界故,起邪见心谓众生界增,谓众生界减。

  此所谓“一法界”,即本始基。以其法尔,故不增不减。

  至于五智安立,本论亦有特义。谓于本始基生决定见,即于法性中证法界体性智;轮涅明相之生起,为大圆镜智;轮涅于空性中平等,为平等性智;本觉之力用,为妙观察智;力用自在,得一切法尔成就,为成所作智。

  如是为五智定义,实说为本始基之五种力用,然本始基实如虚空。此如《大乘庄严经论》卷三颂云——

  如空遍一切佛亦一切遍

  虚空遍诸色诸佛遍众生

  说本始基空非为断灭,不是虚无,以其有四身五智故。此如上论云——

  非体非非体如是说佛体

  是故作是论定是无记法

  依“释论”,所谓“无记法”即是——

  无记,谓死后有如来、死后无如来;死后亦有如来亦无如来;死后非有如来非无如来。如是四句不可记故,是故法界是无记相。

  参阅《大乘庄严经论》卷三〈菩提品〉及《辨法法性论》,即知本始基及身、智建立之意趣。

  既说涅槃界如何于本始基中展现为四身五智,复须说轮回界如何于本始基中显现。

  本始基之法尔清净境界(如来藏),为无明所障,则五智光华隐没,由分别执着,显现为五大之光明,即地水火风空之明相。

  此如《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卷三颂云——

  地大水火及风大四大犹之如虚空

  能知此等皆平等勇健乘空千亿界

  又卷四颂云——

  犹如虚空净无垢一切有物如实性

  …

《宁玛派次第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