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囊派概要▪P3

  ..續本文上一頁依他二者之根是有,不可空此則爲真如有。(《他空精義》241頁)、(《二谛論》13頁)。

  爲什麼要用叁性叁無性來決擇他空見?主要決擇什麼是可空,什麼是不可空,偏計空後之根爲依他,依他空後之根爲園成,園成則不可空,不可空的就是諸法之根,則爲有。世俗之法以阿賴耶爲根,賴耶是依勝義而存在,以勝義爲根,因賴耶亦非真根,賴耶空後,其真實之根爲勝義真如。稱爲根中之根。此根則不可空。笃補巴說,偏計,依他生滅無體,此二空後之根即園成實。離開世俗心之根則爲真如,真如亦名法身、法界,法性等等皆爲異名(《了義海論》249、275、527頁)。此根從本即有又稱爲本根(《文選》213、223頁)。

  法性不變始名法身,法身具備佛的一切功德乃佛本具,非由修來,衆生有佛性故衆生也本具法身爲一切功德之所依。

  法界是諸法之界,諸法雖無自體,但有所依之本,即依存之處,法界則是萬有依存之處。否則成爲斷滅,則不能維持諸法之連續性。

  宇宙萬有刹那生滅變化,無自體,萬有空了剩下來空不了的就是真如法性。是法性勝義,無論說空,說有,或說真如自性,萬有都必須要有個統一體,作爲歸屬之處,這統一體一定要是不生不滅,無變化,無爲,真實存在之體,這真實存在體,就是勝義有,自體不空而是他空。真性是不動的不能隨萬有變化而變化。人類就是爲擺脫有爲的生滅化規律和因果的支配追求不生不滅的真理境界,若無此真性,則學佛何用?

  覺囊派承認有空性,那空性只能是因緣生法,是虛妄。真實之法是勝義,勝義即園成實性,無生滅來去,作爲諸法之法性。笃補巴說,勝義園成實,不管佛出世與不出世,法性和諸法所依之界而是常在(《了義海論》266頁)。決不可說空。此語亦見《楞伽經》(楞講168頁)

  一般中觀還提出叁無性說(56),這是自空論,只能決擇諸法無自性,本派勝義有,非是無性,是離言法性。

  園成實就是勝義有,自體有,自性光明,自性俱生智,自性清淨,自性而住,自性元成。他是法身、法界、真如性。界智無分別自證自明之勝義谛,是法身無邊功德之本性,是非空非不空之大空(《了義海論》261頁)。若勝義只有空性,即無佛一切智慧德相之所依─法身,亦無報化身,佛性成斷滅。故法身之空名爲一切種相之大空,可見非畢竟空,乃真空之妙有(57),所以他們認爲應成派一切皆空乃是無遮(58)頑空、斷空,其根斷了。《金剛曼續》雲:"空性和覺性,皆本性常住,爲瑜伽所悟,非乾慧行境”。(《文選》303頁)。所謂萬法之根的園成實性,是什麼

  就是自覺自證之智,即本體法性,明覺自明之相,不二智,從本以來則爲諸法之本性本自元成(59)(《知識總彙》557頁)。自覺自明之智即吾人之靈性,靈明妙覺,它是不空是勝義有。因它爲無明二取實執所垢汙,起種種虛妄分別,輪流生死。垢汙去後靈明現前,自證自明。靈明覺性,就是佛性,承不承認衆生有佛性,就是承不承認有真常本性的問題。

  覺囊派承認他們是中觀派,所謂中觀就是不墮二邊(60)。他們說,世俗所現不加省減,不墮斷邊,勝義實相,離諸戲論,不墮常邊,此爲中觀,因之二谛雙融(61)。智慧不執任何法之相,不墮常邊,大悲爲利他故廣大積資不隨斷邊,此爲中觀道之二谛雙融。離一切戲論形相獲證法身,不墮常邊,二種色身在輪回未空間作調伏上下化機利生之事,不墮斷邊,此爲中觀果之二谛雙融也(《知識總彙》中559-560頁)。又說承認偏計,依他,因緣生法不墮常邊,園成是無爲法非因緣生,不墮斷邊(《了義海論》253頁)。或說離世俗本無而執爲有之常邊,勝義本有而執爲無之斷邊。

  第叁、覺囊派所說之勝義有,具體指的是自心本性的如來藏。如來藏爲園成實,園成實具有叁相,光明、自覺(自證),離戲。(《知識總彙》中511-544頁)。此爲諸法之法性。如來藏就是法性、覺性、佛性。佛與衆生同具,它名爲因時果時無有分別之見,此爲勝義法性。“勝義法性是何者

  非是冥頑乃覺性”(《了義海論》233頁)。

  法性周遍法界,含裹十方,如來藏如虛空,非任何所成,常不思議,本自園成,"遍”指空明法性遍一切法。如來藏本性光明,有時說“空色”,或“空色光明”。自覺,指自心本性(靈性)。離戲指本來清淨,遠離言思戲論,在密乘中還加“大樂”。光明大樂均爲佛的受用境界,成佛非成一個寂滅無爲,故說勝義不空。

  覺囊派說如來藏“遍”一切情器(62),雖說如來藏如虛空,但非空空洞洞之空,如來藏是法身,有自覺智,能遍照一切情器世間是界覺無別之光明覺性。

  如來藏何以能遍,因爲如來藏是萬有之法界,沒有一法不包括在法界中,萬有包羅在法身,法界中,平等園融。(《文選》224頁)。故如來藏又是萬有之所依或根子,在染爲染根,在淨爲淨根,染淨均是如來藏一根,此根名爲元始之根。這是染淨同源的思想。

  如來藏爲萬有之根。在染時之根則名爲阿賴耶識,爲無明種子習氣雜染之依托處,是煩惱根,阿賴耶爲有爲法,隨萬有生滅轉變,故轉識成智,妄識自空,作爲萬有所依之根本是無爲法,不變動則恢複本面,所謂阿賴耶有識智之分,轉識之根,稱爲淨根,染淨都是一根,又名爲根之根,實即僅是一如來藏分位(63)所立之名,所以並沒有有爲轉爲無爲的問題。(《文選》207頁)。

  他派說佛只證寂滅,則成佛只證空性,勝義世俗一齊空,成畢竟空,把如來藏也空了,世俗萬有失去依托之處,前後世業力誰來負荷

  佛性的身智歸空,即佛性成爲斷滅,無智無德(64)成佛何用

  求出離解脫,契證佛果,皆成無有意義之事。所謂寂滅是指忽爾垢障清淨之相,非是寂滅斷空。

  故如來藏爲萬法之根,絕不可空,如來藏遍情器,但它是無爲法,不參加有爲之萬法的造作,故如來藏對萬有,也不是本體與現象的關系。

  如來藏如虛空,非空無一物,有智慧不二智,此爲本具,非緣生法,若因緣生法終有斷滅。故如來藏智慧則爲甚深之空性,乃真常之自性(《了義海論》234、236、238頁)。爲本元之法界。

  如來藏自性爲自覺智,或稱不二智,此即衆生之覺性,佛與衆生僅是迷悟之差,他們說二取空後之根不可空,如證二取空,誰知證了空性,知此即是自覺智,若無此智則成頑空(65)斷空。自覺智是有,此頗苻合諸大續部(66)之旨趣(《知識總彙》中550)。能所二取,是虛妄分別,是客塵,有始有終之法,屬自空。而剩下的即此自覺智,屬本具,真常自性,是爲如來藏脫去所裹穢衣,離去世俗之染即爲勝義如來藏。如來藏之自覺智即爲佛性,是由悟得來的,不是由修得來的。

  龍樹說,輪回與涅 ,無有稍分別,涅與輪回,亦無少分別。“忽爾垢所障,除障即成佛”(《了義海論》46頁)。指一悟即了。《密嚴經》雲:"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阿賴耶攝持之功力,即如來藏之功力,阿賴耶是真相識之所轉變,真相識即如來藏,《楞嚴經》說:"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是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園,含裹十方”。一切虛妄分別去了,才能顯露出如來藏包含宇宙萬有之真機的真本面。

  說畢竟空者,認爲一切皆空,他們忽略了如來藏的秘奧和自覺之妙智。不管真妄心,心皆非若木石,有靈明妙覺,稱爲不二智,即明空雙運之智也(《了義海論》233頁)、(《他空精義》234頁)。

  以上這些說法與甯瑪、噶舉頗爲一致,但如何契證,甯瑪噶舉是主張頓悟,而覺囊即認爲須通過密法的甚深方便始能得悟。

  第四、覺囊派的其它教理。覺囊派的教法大多來源于薩迦,所以覺囊與薩迦在觀點上較爲接近。他們是從唯識學發展起來的。覺囊派的教理中提出五法叁自性說法,此乃出自《楞伽經》,但爲唯識所宗。叁自性即偏計執性等已在前而提過了。五法即名、相、分別、正智,如如。提五法叁自性爲了建立他們的解脫理趣認爲衆生的妄想自性即遍計執性,都是由于執著事物的名相和事相而起。所謂執著名相,即執內外諸法之假名(概念),假名安立,構成概念,所謂著事相,即著概念,確有內外諸法之事實,皆由妄想分別所生,不知這些都是依他因緣而起,名爲依他起性,是緣起生滅之因,如何求得解脫則要證成園成實性,那便是舍離名相和事相的妄想,內證聖智,即得到自覺證智,由此便能證入如如之境。這如如境界就是園成實性。現前的這一些五法叁自性的法相,始終不外一心,只悟自心,不向外求即可契證圓成實性,所謂正智,是由識轉智,得自覺內證聖智,以正智觀察五法叁自性的法相,則本性完全顯露,則爲如如之境,此如如即是本覺法性。

  覺囊派不承認五法叁自性爲唯識學,說此廣見于末轉*輪的經典之中。笃補巴說,若說五法叁性是唯識見,那麼《般若經》亦多談叁性,《般若經》應成爲唯識的經典了。叁性之說亦多見于《辯中邊論》(《了義海論》265頁)。

  五法叁自性是決擇(67)二種無我的,通過觀察名相所構成之叁種妄想空無我和法的存在,離二執後則可徹見自心本性

  又覺囊派所說解脫理趣,關于對所依根和能依根的認識,他們把宇宙萬有世出世法歸納爲二十五法,此出自《大盤涅經》、《大法鼓經》、《央掘羅魔經》等。二十五法的分法之中二十四法爲世俗法屬有爲能依,余下一法爲勝義法屬無爲,爲所依。他們又說一切法都可以總歸爲蘊、界、處叁科。蘊中之色蘊,處中之心意,十八界中之內法界,概括起來則萬法總不除色、心、及不相應行叁法之外。二十五法之建立,主要在通過蘊、界、處和心意識等人,法兩方面的分析觀察來決擇人法皆僅是假名安立全無人我法…

《覺囊派概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