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囊派寺廟組織及修學製度

  覺囊派寺廟組織及修學製度

  一、寺院建築、組織及經濟來源

  覺囊派寺院一般分土房寺和帳房寺兩種,土房爲主,帳房次之。從規模來看,有具有系統修學製度的正規寺院和小型的靜房、佛堂。四川壤塘則曲河流域、阿壩縣治周圍、馬爾康腳木足河流域以及青海果洛班瑪縣境內馬可河中下遊地區,氣候相對溫和,年平均氣溫8-9度,降雨量700余毫米,屬小塊農業區,是覺囊派土房寺的主要分布區。果洛甘德、久治縣境內氣候高寒,以牧業爲主,寺院多爲帳房。本世紀50年代起,這裏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交通設施的改善,部分寺院始建土房經堂.常等。土房寺一般爲土木結構,或平地而建或依山就勢。多爲平頂藏式建築。較大的寺院主要由大經堂、護法殿、禅院、活佛院,吉哇院、佛塔、僧舍、大廚房等組成。

  大經常多在寺院中心,規模最爲宏偉,爲全寺僧衆早課誦經或全寺性法事集會之所,也通用作上師講經、僧衆集體習經的經院。大經堂多爲藏式平頂大殿,近年重建的大經堂,有的吸收漢式建築風格,建歇山式頂脊,並飾以寶瓶、*輪等。殿堂規模不一,大者面寬7間,進深5間,山門兩側繪有護法神像,殿堂內正面佛案供奉著各種佛像和本派前輩大德之身像和靈塔,佛像前酥油燈長明。兩側牆壁彩繪著佛教壁畫,內容多爲笃布巴本生故事畫、反映釋迦牟尼宿世爲菩薩時行道經曆的畫面、時輪金剛和不動金剛等之刹土圖以及本寺金剛上師本生傳記和弘法布道圖;或兩旁存放著《甘珠爾》、《丹珠爾》大藏經108部,均包以錦緞,牆上挂有誦經時所用的各種法器。佛案前正中設有法座,供堪布在此主持誦經。下距法座數步,兩列相對設數十條長條禅座,每條又用正方形彩色絨墊隔成幾十個座位,供僧衆就座誦經。長條禅座前有低腳長條桌兩排,可放置經卷,上首是講經師或引經師就座的地方。

  護法殿大都在大經堂的後部,是供奉本寺護法神的殿堂,規模較小,但內部陳設考究。內有被稱作“貢喇”的專人守護,負責點燈獻供,無事則擊鼓誦經,一般不許外人進入。所供奉的護法神原是西藏所謂“曆神八部”中的一些地方神祗和原始本教中所謂主宰天地的各種善惡神靈,佛教傳入西藏後,這些神祗和神靈大部分爲佛教所承認和吸收,受佛、菩薩等支使而護持佛教的神靈。覺囊派最主要的護法神叫“貢保智合協”,意爲“猛力怙主”,相傳這是該派上師多羅那他最主要的本尊護法。此外,尚有“帳面怙主”、“六臂怙主”、“屍林主”、“堅紮組妹護法”、“長壽五姐妹護法”、“藥叉窩合傑”、“大遍入天護法”、“羅喉羅護法”、“紅矛財神”(果達當瑪堅)、“吉祥天女”、“大威德金剛”等。

  禅院藏語稱之爲“珠紮”,是該派僧人在金剛阿奢梨指導下集體修習密法的地方;也有禅房,藏語謂之“珠康”,是個別人自我修持的密室。禅院有的與其它建築在一起,有的獨設于山間僻靜處,以避免幹擾,利于修習。集體修習以修時輪金剛的六支加行法爲主,禅僧稱之爲“覺周哇”,多以3年爲期,修習期間與外界隔絕。禅院內設有不同的修行班級,其內容和修行時間各寺不盡相同,如壤塘藏哇寺禅院內設4級:1、六支加行班,修期3年,期滿稱之爲“紮哇”;2、道果班,修期1年;3、圓滿次第班,修期1年;4、生起次第班,修期3年。壤塘卻爾基寺禅院分3級:1、六支加行班,修期3年;2、生起次第班,修期1年;3、續部班,修期1年。禅房中的自我修持則以個人情況選修某一本尊,無固定時限。

  活佛院藏語稱“囊欠”,一般爲四合院的單獨建築群,多建在地勢高朗、風景清幽處,內有活佛的居室、佛堂、會客室、習經室、夥房以及屬下住室等。佛堂又稱供堂,多設在居室、會客室頂部閣樓,內有各種镂刻精美的佛龛,佛像以鑄造的銅像爲主,四壁、頂棚裱糊,地面鋪有地毯,肅穆豪華,幹淨幽雅。有些佛堂也是活佛的經室,念誦梵修活動都在這裏進行。

  吉哇是寺院政務的管理機構,負責管理寺産,接受分配布施,供給寺院法事活動費用,負責對外聯絡接待等。較大的寺院獨建吉哇院,較小的寺院吉哇設在活佛院。僧舍一般獨成院落,如同俗家,由同一親屬系統的僧人居住,多爲連套房,作飲食之所。內有臥具、熬茶爐以及小量佛像、經書等,建築簡陋,光線多不充足(便于保暖),多系私人財産。大廚房主要在較大集會和舉辦法事活動時爲僧衆熬茶,備辦飲食。

  覺囊派寺院較之其它教派更注重修塔,可以說無寺不有塔。塔多爲實心白塔,內以各種經卷和高僧活佛的舍利遺物、佛教聖地之水土等裝藏。常見的是時輪塔,藏語稱“丁科爾卻典”,塔身叁級,塔腹瓶形,正面神龛內供有時輪金剛塑像;第二級塔身四面各有一佛龛,分別供有東西南北四大天王塑像;第叁級塔身四周雕有寶瓶、蓮花等吉祥圖案。除時輪塔外,度母塔、尊勝佛母塔、吉祥多門塔等亦爲多見。班瑪阿什姜賈貢巴寺現建度母塔、時輪塔和尊勝佛母塔,均高40米,塔座方形,邊長15米,均按長壽塔塔形修建,塔頂飾有如意珠,第叁層塔身內供有相關佛像,四周繪有象征度母、尊勝佛母和時輪金剛的雙眼,樣式奇特。除寺院多塔外,在覺囊派傳播較廣的農村牧區,無論村邊、路口、河岸或山頭各種佛塔隨處可見。

  覺囊派寺院的組織雷同于其它教派,分宗教和行政兩個系統,由寺主活佛或赤哇(總法臺)統管。宗教系統又分經院和禅院兩個部門,經院藏語叫“雪紮”,主持人是堪布,一般由熟谙經典、佛學精深的“格西”擔任,主要負責講解經典,主持念經,任期一般爲3年,可以連任,有“格貴”、“翁則”等。格貴,藏語也稱“曲成”、“協敖”,俗稱“鐵棒喇嘛”,專管僧紀,負責管理僧人念經,檢查日常生活紀律,有權懲罰甚至開除違戒僧人,並吸收新僧入寺,由僧衆中威信較高者充任,任期1年或3年不等,可以連委連任;翁則,漢譯爲引經師,俗稱“經頭”,是集體誦經時的領頭人,一般由年紀較大、熟悉經典、聲音宏亮的老僧充任。較大的經院內部又分設若幹康村。康村的設置分兩種情況:1、按學僧家鄉的地界而分。如壤塘藏哇寺經院共有8個康村:①察卡康村;②貢勒康村;③紅土康村;④曲塘康村;⑤夏炎康村;⑥資什康村;⑦葉合多達康村;⑧紮薩哇康村。以上①至⑦康村分別是壤塘境內各地學僧學經的機構;而金川、馬爾康和果洛阿什姜等部落的出家人則住于紮薩哇康村。各康村住房的修建均由各地負責。2、按主要念修的本尊而分。如阿壩賽貢巴寺經院分時輪、勝樂、大威德、密集四康村,類似于不同專業的班級設置。但康村的劃分並無定製,如壤塘卻爾基寺和澤布寺並不設康村,其它地區的許多小寺也不設康村。禅院藏語叫“珠紮”,主持人是金剛上師,藏語稱“多傑洛本”,也譯爲金剛教師或金剛阿奢梨,負責和指導禅僧煉密法。覺囊派的金剛上師由精通顯密知識,在六支加行等密法修煉上達到很高境界的喇嘛擔任,主寺的金剛上師則是該派密法的正宗傳人,具有崇高威望,其地位甚至高于寺院活佛,不少人圓寂後,其舍利靈塔共奉在全寺大經堂內,如壤塘哇寺稱作“藏哇森康頗章”的大經堂內有該寺第七任金剛上師阿旺多傑桑布(1898-1948)的靈塔和第八任金剛上師阿旺貢卻達吉(1900-1966)的鍍金銅像,二者與壤塘地區初傳覺囊派教法的高僧仲哇一世仁欽貝的靈塔一起,被並排供奉在大殿正中顯要位置上;壤塘卻爾基寺稱爲“卻爾基康瑪典康”的大經堂內供奉著該寺最著名的金剛上師衮噶貝桑的靈塔。有些寺院還繪有在世金剛上師的身像,如在阿壩縣賽貢巴寺大經堂內,北面正中供有該寺金剛上師加央衮噶堅贊的塑像以及卻吉嘉措和第叁任加央衮噶嘉措的靈塔,東西兩側殿壁上分別繪有第二任金剛上師桑哇塔益和現任金剛上師圖傑華的身像。在金剛上師下又設“吞宦”和“倉哇”若幹人,吞宦具體負責管理修煉事宜,如掌握修觀行的禅僧于黎明、上午、中午、傍晚、上半夜、下半夜等各段時間中進行生圓次第相應修習的時間界限等;倉哇則負責禅僧的飲食、生活等。

  行政系統主要由溫布或管家負責。溫布一般爲大活佛之兄弟、子侄或其他近親,由大活佛委任,系終身職,死後再由新活佛的近親繼任。溫布多出身于豪門富戶或部落土官頭人之家,與地方勢力聯系密切,寺院一切公用開支和收入,都由他掌管、決定。舊時管轄下屬寺院,可委派寺院代表“喇察布”到各所屬部落,代表寺院統治百姓,甚至設有監獄,兼行司法,是寺院行政經濟上的首腦人物,實權最大,有時還超越大活佛,特別在活佛年幼之時,是寺院實際負責人。溫布下設管家若幹人,協理經濟、行政、外交和一切內部事務。有些寺院不設溫布,直接由管家管理行政。

  以上宗教、行政管理系統只是指一般情況而言,有時也有變化。如壤塘藏哇、卻爾基、澤布基叁寺寺址相連,叁寺的禅院分設,而赤哇、經院、吉哇等設置時分時合,倘有著名的有影響的高僧,則共推爲叁寺總赤哇,經院和吉哇往往合叁爲一。近年來,每年寺院陸續成立了寺院管理委員會,全面管理寺院的行政、宗教等一切事務。寺院管理委員會民主選舉産生,一般5至7人組成,少者3人,多者9人,設有主任、副主任,多由本寺大活佛、喇嘛擔任,同時仍設有堪布、金剛上師管理家、僧官、引經師等具體部門的管理僧職,寺管理會特別重視對僧人遵守教規方面的管理,各寺戒律嚴格,如阿什姜賈貢巴寺管會規定,僧人必須居寺學經,不准遊山玩水,不准騎自行車等逛街,不准打臺球等娛樂。覺囊派寺院一般都規定僧人嚴守五戒,嚴禁打架鬥毆、抽煙、飲酒、賭博,在群衆中有較好的影響。

  覺囊派寺院經濟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寺院本身的收入。舊時,各寺都占有一定數量的土地、牲畜和牧場等,部分寺院還…

《覺囊派寺廟組織及修學製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