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律學主要以大譯師達瑪師利的釋本爲基本教材,兼學本寺有關教規,如不准傷生、鬥毆、賭博、奸淫、偷盜、搶動、吸煙、飲酒、妄語、斂財,不許忤師、遲到早退、偷懶、渎神等等。
壤塘藏哇寺僧人除在本經院學習外,還一般去德格的八蚌寺和竹欽寺、拉薩的甘丹寺、後藏的達丹彭措林寺、甘南的拉蔔楞寺學經。但返回本寺講經,主要講授德格八蚌寺和佐欽寺的教程,其它寺院的教程則一般禁止講授。阿壩賽貢巴寺經院亦設6個班級,但無時輪班級,6個班級分別是:①因明初級“卡多”班,主要內容是辨紅白顔色等,僅學習1至2個月;②堆紮班,系統學習因明,學3年;③般若班,原學4年,現學1年;④中觀班,學期2年;⑤俱舍班,學期3年;⑥戒律班,學期1年。學完全部課程,成績優秀者授予“格西學位。經院的僧人,每日一般淩晨4時即起床,集體上殿,東西相對而坐誦經。飲食以糌粑、茶水爲主,生活極爲清苦。一些小寺院,並無正規的講聽學經製度,除專修六支加行的“覺周哇”住寺修持外,其他一般僧人則平時多居家自修經文,只是在舉行集體的法事活動時才到寺院集中,或冬季農閑時去寺院念經。在家期間,和家庭的成員一樣,也從事放牧和耕作等生産勞動,與俗家關系極爲密切。這種出家不離家的特點,有效地緩和了宗教與生産的矛盾,但使寺院本身在組織上日趨松散和淡化。
叁、密法修煉
密法修煉是藏傳教的重要內容。密宗稱爲“金剛乘”,意爲依于方便智慧無二分別之金剛道而現證叁門金剛(佛的化身),覺悟成佛。因修習密宗多依止秘密真言,故藏語一般稱之爲“桑俄”。公元6-7世紀,印度佛教吸收印度教和民間信仰,結合佛教的教義和理論,逐漸形成密宗。公元8世紀,傳入我國藏區,以後爲藏傳教各派所接受。各派在吸收印度密宗的過程逐漸形了自派具有代表性的最高大法,如甯瑪派的“大圓滿法”、噶舉派的“大手印法”、薩迦派的“大圓勝慧法”、格魯派的“大威德金剛法”和“時輪金剛法”等。覺派尤其重視密法修煉,具有濃厚的神秘信仰。該派以修無上瑜伽續的“時輪金剛法”爲主要特征,修持者通過禅定思維達到與佛陀完全無二的境界。另有多種密修法門,所涉及到的秘密真言、灌頂、壇場、儀軌和各種神格信仰名類繁多,在設壇、供養、誦咒、灌頂等方面都有嚴格規定,但因修學原則是無師不修、秘不外傳,故具體內容神秘莫測。密宗認爲地、水、火、風、空、識形成情器世間,這種“六大”爲宇宙萬有,是大日如來的法身。從體性上說,佛與衆生相同,凡有生命的一切均具圓滿平等的妙智實相境,只因無明障蔽,不能了知本來面目和實相之境,只有能過經典的學習和修煉的功夫,二者結合除去無明,使本身原具有的光明自現。因此,“非有般若之功,證得空性,不易深明秘密之理”,故真正的密宗是建立在顯宗基礎上的更高層次的實踐。僧人修密前須對顯宗因明、中觀、俱舍、般若、戒律等五部大論熟讀于心,並通過集場辯論,通達無礙後方可學密,這樣才不是“漏器”,也才能真正領悟密法要旨,取得修行成就。特別是傳授密法的金剛上師,必須妙谙五明,顯密俱通。學僧在具有紮實的顯宗學習的基礎上,選擇自己的金剛上師,由上師作入密門灌頂儀式,然後在金剛上師指導下,擇地于密室修煉或入禅院集體密修。具體有以下一些程序和方法:
(一)灌頂爲驅散、注入之意,謂驅散煩惱、所知二障,洗淨身心,于淨器中注入智力。它是修學密法不可少的一種必先進行的儀式。不經入壇灌頂不得聽聞受學密法,更不可自己去翻閱密宗經典,否則有“盜法”之罪,即使依法修習也不可能成就。弟子修學某一法門,必須由金剛上師傳授修習方法,于密乘壇中作入密灌頂。經過灌頂,弟子才有權聽聞、講說和修習密法,除非其法不需灌頂。覺囊派重密法傳承,嚴格遵守密無師承不可濫學的原則,作爲主持灌頂儀式的金剛上師,必須受某種法門的傳承,並且自身修煉有成就。灌頂如同打開弟子學法的開關電鈕,由上師灌入靈力和法流,有助于修煉。灌頂類型主要有結緣灌頂和傳法灌頂,結緣灌頂是對一般初學密法入密門者所授,儀式簡單,至多傳一咒一印,受此灌頂後,即可學修密法;傳法灌頂又稱“金剛阿奢梨灌頂”,爲學修密法有相當基礎者所授,儀式較爲複雜,一般傳以某種法門的修持方法。弟子只有受此灌頂,經上師允許,方可爲他人灌、傳法。傳法灌中的法門又極爲繁多,具體方法有摩頂灌頂、放光灌頂、甘露灌頂、智印灌頂、法器灌頂、種子灌頂等等。最普通的灌頂法是金剛上師持灌頂寶瓶,觀想虛空中飛來四龍,吐水入瓶,象征四大海的水。然後上師將此水倒灌弟子之頂,使弟子身心清淨無垢,與佛相互感應,合爲一體。無上瑜伽續的灌頂分四級:1、寶瓶灌頂,簡稱“瓶灌”包括水、冠、杵、鈴灌頂及金剛阿奢梨灌頂等內容,受此灌頂可修“生起次第”;2、秘密灌頂,簡稱“密灌”,傳授修氣、脈、明點的方法及“樂空雙運”的修法,受此灌頂可修“圓滿次第”;3、智慧灌頂,簡稱“智灌”,教授指示依止“雙運道”,認識“俱生智”;4、名詞灌頂,簡稱“詞灌”,向修“圓滿次第”達到一定階段者指示“光明”(心性)。灌頂過程中,上師先要自觀成本尊,觀想五方佛(大日、阿?佛、寶生、彌陀、不空)與本宗曆代祖師以五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加持受灌者。通過灌頂加持,弟子修習密法時,方能與本尊及本派曆代祖師接通所謂的血緣關系,獲得加持。覺囊派傳法灌法門多達數百種,常見的有時輪金剛灌頂、時輪九神灌頂、金剛曼四十八壇灌頂、大圓加行灌頂、象鼻天毗那夜迦灌頂、忿怒五天灌頂、無量勝樂灌頂、馬頭明王灌頂、紮宗瑪怙主灌頂、不動明王灌頂、嘿噜迦百字明灌頂、閻摩敵灌頂、牟紮百法灌頂、自落叁法灌頂、大威德起屍八法灌頂、勝樂五神普明灌頂、瑜伽母灌頂、珠嘉學派長壽灌頂、薩迦派普明灌頂、勇猛上師(蓮花生)燃智灌頂、然達所說金剛橛灌頂、大智灌頂、叁身儀軌灌頂、七金剛橛摧破上下二業灌頂、靜猛灌頂、大悲觀音蓮曼灌頂、能斷法啓開天門灌、熱派起屍八法灌頂、大時輪主金剛上師灌頂,寶生修行法灌頂、金剛持灌頂、金剛橛金剛曼灌頂、十忿怒怙主隨許灌頂、尼古六法灌頂、無量續部灌頂等等。以上灌頂法門中,有些又分若幹具體灌頂,如無量續部灌頂內又有閻摩敵、十叁紅閻羅、十叁黑閻羅、大威德十叁尊、十九支金剛心、盧支那叁派勝樂、空行海、密集金剛、護樂佛、和合佛、四金剛座、五真實,歡喜金剛、摩诃摩衍、金剛童子、金剛心、時輪俱生、忿怒金剛橛、淨續十二法、閻羅七壇、八十成就者等灌頂法。上師爲弟子每傳授一法,須作相應灌頂因此不少人一生接受灌頂多達數十次,至于受何種灌頂,則視機緣、一般由上師按弟子根器而定。
(二)四加行法。
加行,也作“先行”、“前行”,是修法的預備工作。四加行法是修一切密法的必修先行法、准備法,是學密的基礎,按密宗規定,弟子修滿四加行法各十萬遍後,才有資格進修本尊法。四加行法包括四皈依法、供養法、禮拜法、金剛心法。
四皈依,即“皈依金剛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目的在于進一步堅定對金剛上師和叁寶敬信,其中對皈依金剛上師尤爲強調,修法者須以所謂“九種心”恭敬依止上師,“視師如佛”。修四皈依法時,合掌用梵語念誦四皈依真言,觀想上師容貌,上師兩眉間(頂輪)之(翁)字、喉際(喉輪)(阿)字、心際(hong )字分別迸現白、紅、藍光,並分別射入學者兩眉間、喉際和心際。觀想空中出現上師及叁寶諸尊,融爲五色光明灌入學法者頂竅,注滿全身,自覺自身不淨惡障順各毛孔排除,身心輕安。
供養法,是通過弟子對上師和叁寶的供養,增強敬信,獲得上師和叁寶的加持法力,從而與師相應,取得好的修煉效果。供養的方法很多,有:①財物供養法,以香花、淨水、熏香、香燈、食物等供養上師、叁寶,各一份者爲“五供”各百份者爲“百供”,各千份者爲“千供”,供養之物還有八種、十種之說。②曼荼羅藏語稱作“金科爾”,意爲“壇場”,實際是諸佛菩薩的圖像和附于圖像上的咒語。密宗認爲,曼荼羅是大日如來加持叁昧(即教化衆生之意)之相,修法者禮曼荼羅,即可接受如來“神力加持”,“拂去煩惱罪障之支翳”。曼荼羅有內、外、秘、真如四種曼荼羅,有字、事、法、人四種曼荼羅,有大、叁昧、種子、羯磨四種曼荼羅等多種分法。各種曼荼羅均有固定色彩、格式和尺寸,以描繪出佛、菩薩形象。用青、黃、赤、白、黑五色表示“五大”,描繪寶珠、刀劍、*輪、手式等,象征佛、菩佛的“器杖”,和“印契”,以本尊名號之梵文首字代表本尊。曼荼羅除繪畫在布面上外,還用雕、塑、鑄等辦法製成立體壇城,表示諸尊集會,形象更加具體、直觀。③修行供養,通過結手印、念真言、觀想等修行方式來行供養,供養手印和真言有具體規定,結印後念誦供養咒語,觀想自己手中有七珍八寶,充滿須彌山及東南西北四天,再觀想將這一切珍寶全部奉獻給了諸佛菩薩。同時觀想所獻之物一一化現,由一變多,重複無盡,結束時手觸兩眉中間散印。
禮拜法,即五體投地磕長頭。行禮時,先觀想上師諸佛顯于前,自己雙手合十依次置頂際、喉際、心際叁頓,同時分別觀想上師諸佛兩眉間、喉際、心際分別迸現白、紅、藍叁色,分別射入自己額際、喉和心際。然後手印回頂上一觸散印,身體下彎,雙手平伸,向前一推,全身俯于地上,隨即起身。這種禮拜法也可沒有動作,完全用觀想完成。其目的表示學法虔誠,防止我慢。它也是一種健身運動。
金剛心法,也稱“金剛菩薩法”,通過誦咒、結印、觀想,鞏固自己發心學法、…
《覺囊派寺廟組織及修學製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