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德金刚、喜金刚、金刚手、马头明王、红黄白文殊、六臂怙主等各种密宗修习法。此后又专攻宗喀巴师徒和自派笃布巴等高僧着述10余年,先后于扎西拉则寺和格佩静房闭关静修,获得很高的修行成就。由于他广泛学习觉囊、宁玛、噶举、格鲁诸派学说,博采众长,知识极为渊博,对于尼古六法、黑白星算学、噶举派大手印修法、各种坛城仪轨修供方法等无不通达。1894年任今壤塘县上杜柯乡鱼托寺的金刚上师,创建该寺的那若六法禅院,按噶举派修法每日修习六座,曾驰名一时。晚年专事着述讲经,每日写书30页,从不间断。1904年藏历十月去鱼托寺讲经,廿五日去世。后遗体运回壤塘日梭寺修塔供放。
《曼木达哇·图登格勒嘉措全集》共21函199种,其中:
曼木达哇·图格勒嘉措广泛吸收、融合各派教法,特别效法格鲁派,注重对显宗诸论的学习。在他的全部着述中,并没有在显宗方面作为觉囊派基本佛学观点的是观他空见方面的论述,他在因明学等方面的论述基本上同于位卜楞寺一世嘉木样的观点。只是名义上继承了他空见的法承,这是晚期觉囊派突出的一大变化。该派认为图登勒嘉措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因此也是宗喀巴大师的转世,还说甘肃拉卜楞寺第一世嘉样阿旺宗哲(1648-1721)是觉囊派多罗那他的转世,一世嘉木样为格鲁派四大着述家之一,为了弘广觉囊派的中观他空见了义法承,转生为曼木达哇·图登格勒嘉措。这些说法表明,曼木达哇在显宗方面的着述吸收和继承了格鲁派的许多教法。在密宗传承方面,觉囊派根据该派高僧多喇·衮桑彦潘的一则授记,又相传曼木达哇是古印度那若巴的身。那若巴系噶举派鼻祖马尔巴赴印度学法时的主要上师,故曼木达哇密法方面的着述较多地吸收了噶举派的许多法门。在自派修法传承方面,曼木达哇为第三世藏钦活佛的门徒藏哇比丘阿旺群佩嘉措和阿旺群帕的亲传弟子,又受学于藏哇比丘的弟子阿旺群增,因此公认他为觉囊派的密法正宗传人,更因其着述颇多,故在川青觉囊派教徒中享有崇高的声誉。该派主寺中壤塘的藏哇寺从近代起即以曼木达哇的着述全集为经院的基本教材,兼学该寺高僧阿旺措尼嘉措的着作。
阿旺措尼嘉措(1880-1940)为藏哇比丘阿旺群佩嘉措的门徒阿旺群增的金刚弟子,今壤塘县尕多乡热木卡村人,父名果洛扎才,母名赛萨拉仲,8岁时即能念诵藏文经卷,14岁于扎西拉则寺从阿旺群增出家,修学加行六支修法3年,获得成就。18岁起再学马头明王、大威德、金刚瑜伽母等修法。19岁起研读《笃布巴全集》,20岁往格佩静房,投拜求学于曼木达哇·图登格勒嘉措。自此,他系统学习因明、般若、中观、律学诸论和密宗四续次第,兼学声明、诗词、历算诸明,从而显密双通,教证圆满。29岁入中壤塘藏哇寺,从金刚上师阿旺群觉学习多罗那他、曼木达哇·图登格勒嘉措着述中有关时轮修法的全部教诫。从30岁起任藏哇寺森康经院讲经师,主讲因明、般若俱舍及时轮经,并一度去果洛班玛的亚尔堂地方传教。此后,他曾师事扎嘎活佛、年扎上师、宗吾坚贡、姜哇活佛等当时的许多名僧,广泛学习觉囊派的各种修持法门及宁玛派的《隆钦七宝藏论》、《莲花遗教》等。46岁时出任扎西拉则寺金刚上师,57岁时往果洛拜见九世班禅洛桑确吉尼玛,受学《香拔拉祈愿经》。61岁去世,其灵塔供奉于藏哇寺。阿旺措尼嘉措治学严谨,通晓诸典,在因明、般若、中观诸学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同时精通内外时轮等密法经文,善以弥勒、龙树学说诠释难点,并如法修持,将外境与风脉、明点以及道果法三者合一,空乐双运,公认他是通达密法的着名金刚上师。当时以拉萨曼孜康(医药医算学院)的安多格西坚拉若罗哲曾称赞他说:“当今藏区住静地修持、通晓内外别三种时轮经文,并能以教理阐说者,唯壤塘阿旺措尼嘉措。”他一生着述6函,其中《他空破除持边苦难论》,综合《现观庄严论》八品要义和七部量论的道理,系统阐明笃布巴在见修方面的基本观点,最为出名;另有《因明学广论》、《堆扎详述宝鉴》等因明着作,还有《修心论》、《续部海壁图》、《堕罪论》、《乐土四因论》等密宗着述。
觉囊派经院只在正规的大寺设立,学程大体相同。学僧在经院学完全部规定课程,经辩经考试,成绩优秀者授格西学位。兹以壤塘哇寺森康经院为例,说明其学经的基本情况。该经院教程共有六个内容,以曼木达哇·图登格勒嘉措的着作为基本教材:
(一)因明学。是有关推理、论证方法以及思维方法的学问,通过宗、因、喻所组成的三支辩论方式,确定若干论题,从驳他宗、立自宗、断除诤论三个方面使学僧掌握蕴处界三科各种名相等基本教程,提高思辩和“考定正邪、研核真伪”的能力。这方面教材主要采用曼木达哇·图登格勒嘉措所编的《堆扎总义·诸法性相明示宝灯》、《堆扎总义宝灯辨析日光》和《量论总别补遗》等。
(二)般若学。是指佛教所谓依靠佛教净慧达到灵性觉悟,使佛教真理现于面前,以渡达智慧彼岸的学问。基本教材为称作慈氏五论之一的《现观庄严论》,此论主讲佛教定学,系弥勒菩萨解释《大般若经》修行之世俗三乘道次第者,全书将《般若经》划分为八品七十义来逐品解释,即第一品一切种智十义、第二品道相智十一义、第三品一切智九义、第四品圆满一切相现观加行十一义、第五品顶现观加行八义、第六品渐次现观加行十三义、第七品一刹那现观菩提加行四义、第八品法身四义。八品中,前三品解释三智慧境地,即学佛人应明之三境界:一切现象的智慧、道路的智慧和普遍的智慧;次四品解释行,即学佛人进行的四种实践:直接了解一切的实践、直到最高的实践、在道次中的实践和突然了悟的实践,这是学佛人应修之行、成佛之因;后一品解释果,即学佛人最后证得的自性身、圆满报身、变化身和法身等果。该论从境、因、果三个方面论述般若教义,阐明成佛次第,为藏传佛教各派所重视。这方面的主要疏释本是曼木达哇的《现观庄严论本释总义大疏般若庄严论》的第一品一切种智上、中、下三部和第二品道相智、第三品基相智、第四品圆满一切相现观加行、《般若波罗蜜多秘籍现观庄严论释·般若明义宝鉴》,均在《曼木达哇全集》中等函中。
(三)俱舍学。俱舍为上下对法之一,属佛教说一切有部论典,专讲佛教徒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主要经典是印度佛学家世亲的《阿毗达磨俱舍论》,简称《俱舍论》。全书30卷,本颂分为八品,前二品即分别异品和分别根品,简称领域和根,解释与世间所共有之法;次三品即分别世间品,分别业品和分别随眠品,简称世界、羯磨和幻觉,解释流转轮回之不纯洁因果及次第;后三品即分别道及补特伽罗品,分别智品和分别定品,简称圣人、智慧和静修,主讲证得解脱之方法和次第。该论以四谛学说为总纲,指明痛苦的来源和解脱之道,阐释佛教“诸法无我”的根本观点,总结性地把构成宇宙万法的基本要素归纳为五位七十五法,即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法四十六,不相应法十四、无为法三,成为佛教教义的基础。故藏传教各派都极重视此论,视之为佛教徒必修的基本典籍。
(四)时轮经。如前文介绍,时轮经是觉囊派最重要的经典,以其修法传承为该派的主要特征。最根本的经典是《时轮根本续》和《时轮摄续》,根本的释典是《时轮根本续无垢光大疏》和《无垢光大疏摄要》。具体学习时,第一年一般先学介绍时轮金刚九神的各种典籍、各种坛城的尺寸、色彩、勾画方法和修供仪轨,然后学习有关内脉的论述和生圆次第等修习方法,主要的教材是曼木达哇的《善说吉祥时轮圆满次第加行六支总义金刚甘露汁源》、《成就吉祥时轮圆满次第加行六支观修次第妙道四身之车》、《吉祥时轮生起次第基道果三位广修法悉地甘露宝瓶》、《吉祥时轮九神修行法讲义·金刚持道次》、《时轮金刚祈愿文摄要》等。第二年,给合学习,在金刚上师的指导下,于每日早晨、上午、下午、黄昏各修炼一次。第三年,在修炼内脉的基础上进一步诵读经典,进而修持幻轮等。或继续修炼、学习其它经典,或进入禅院正式修习。
(五)中观学。中观学是佛教关于不执着有无二边、观察中谛之理的说教,认为“诸法因缘生,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其宗见“不许一切法有自相”,但又许有实境,所安立的世俗法有能所二生和能所二作等一切作用。中观宗内又分自续、应成二派,以清辨静命、莲花戒等论师为代表的中观“自续派”不许诸法有相,而许名言中有;以佛护和月称二论师为代表的中观“应成派”则主张于名言中亦不许有自相、有自性等。觉囊派在中观见方面属中观他空见,认为该派教法是真正的中观了义教。经典学习上以古印度月称(约600-650年)解释和阐明龙对的《中观论》的《入中论》为基本教材,辅助教材则是《曼木达哇全集》中的《入中论广释圣道庄严明论》上下二部。但以上教材属于一般性的中观学论述,作为中观他空见,是觉囊派在学习中观学时必修的内容,这方面的学习则主要学习《笃布巴全集》中的《山法了义海论》等。同时,该派允许学僧阅读其它教派的名着,提倡广学各派法要,对于宁玛派的《隆钦七宝藏论》尤为重视。
(六)戒律学。戒律是规范僧人言行的种种规定,受全戒的比丘须严格遵守253条戒律,以保证求得个人的解脱,并以一切善行饶益有情。总起来分为十七事三科,即未得戒时如何得戒之法,得戒后如何守护之法,若有违犯如何遵律还净之法等三部分。戒律方面的根本经典是释迦牟尼所说小乘律藏《律分别》、《律本事》和《律上分》等四种律典,在藏区以印度功德光的《戒律本论》主要论典。在《曼木达哇全集》中无戒律方面的着述,藏哇寺经院学习戒…
《觉囊派寺庙组织及修学制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