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德金剛、喜金剛、金剛手、馬頭明王、紅黃白文殊、六臂怙主等各種密宗修習法。此後又專攻宗喀巴師徒和自派笃布巴等高僧著述10余年,先後于紮西拉則寺和格佩靜房閉關靜修,獲得很高的修行成就。由于他廣泛學習覺囊、甯瑪、噶舉、格魯諸派學說,博采衆長,知識極爲淵博,對于尼古六法、黑白星算學、噶舉派大手印修法、各種壇城儀軌修供方法等無不通達。1894年任今壤塘縣上杜柯鄉魚托寺的金剛上師,創建該寺的那若六法禅院,按噶舉派修法每日修習六座,曾馳名一時。晚年專事著述講經,每日寫書30頁,從不間斷。1904年藏曆十月去魚托寺講經,廿五日去世。後遺體運回壤塘日梭寺修塔供放。
《曼木達哇·圖登格勒嘉措全集》共21函199種,其中:
曼木達哇·圖格勒嘉措廣泛吸收、融合各派教法,特別效法格魯派,注重對顯宗諸論的學習。在他的全部著述中,並沒有在顯宗方面作爲覺囊派基本佛學觀點的是觀他空見方面的論述,他在因明學等方面的論述基本上同于位蔔楞寺一世嘉木樣的觀點。只是名義上繼承了他空見的法承,這是晚期覺囊派突出的一大變化。該派認爲圖登勒嘉措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因此也是宗喀巴大師的轉世,還說甘肅拉蔔楞寺第一世嘉樣阿旺宗哲(1648-1721)是覺囊派多羅那他的轉世,一世嘉木樣爲格魯派四大著述家之一,爲了弘廣覺囊派的中觀他空見了義法承,轉生爲曼木達哇·圖登格勒嘉措。這些說法表明,曼木達哇在顯宗方面的著述吸收和繼承了格魯派的許多教法。在密宗傳承方面,覺囊派根據該派高僧多喇·衮桑彥潘的一則授記,又相傳曼木達哇是古印度那若巴的身。那若巴系噶舉派鼻祖馬爾巴赴印度學法時的主要上師,故曼木達哇密法方面的著述較多地吸收了噶舉派的許多法門。在自派修法傳承方面,曼木達哇爲第叁世藏欽活佛的門徒藏哇比丘阿旺群佩嘉措和阿旺群帕的親傳弟子,又受學于藏哇比丘的弟子阿旺群增,因此公認他爲覺囊派的密法正宗傳人,更因其著述頗多,故在川青覺囊派教徒中享有崇高的聲譽。該派主寺中壤塘的藏哇寺從近代起即以曼木達哇的著述全集爲經院的基本教材,兼學該寺高僧阿旺措尼嘉措的著作。
阿旺措尼嘉措(1880-1940)爲藏哇比丘阿旺群佩嘉措的門徒阿旺群增的金剛弟子,今壤塘縣尕多鄉熱木卡村人,父名果洛紮才,母名賽薩拉仲,8歲時即能念誦藏文經卷,14歲于紮西拉則寺從阿旺群增出家,修學加行六支修法3年,獲得成就。18歲起再學馬頭明王、大威德、金剛瑜伽母等修法。19歲起研讀《笃布巴全集》,20歲往格佩靜房,投拜求學于曼木達哇·圖登格勒嘉措。自此,他系統學習因明、般若、中觀、律學諸論和密宗四續次第,兼學聲明、詩詞、曆算諸明,從而顯密雙通,教證圓滿。29歲入中壤塘藏哇寺,從金剛上師阿旺群覺學習多羅那他、曼木達哇·圖登格勒嘉措著述中有關時輪修法的全部教誡。從30歲起任藏哇寺森康經院講經師,主講因明、般若俱舍及時輪經,並一度去果洛班瑪的亞爾堂地方傳教。此後,他曾師事紮嘎活佛、年紮上師、宗吾堅貢、姜哇活佛等當時的許多名僧,廣泛學習覺囊派的各種修持法門及甯瑪派的《隆欽七寶藏論》、《蓮花遺教》等。46歲時出任紮西拉則寺金剛上師,57歲時往果洛拜見九世班禅洛桑確吉尼瑪,受學《香拔拉祈願經》。61歲去世,其靈塔供奉于藏哇寺。阿旺措尼嘉措治學嚴謹,通曉諸典,在因明、般若、中觀諸學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同時精通內外時輪等密法經文,善以彌勒、龍樹學說诠釋難點,並如法修持,將外境與風脈、明點以及道果法叁者合一,空樂雙運,公認他是通達密法的著名金剛上師。當時以拉薩曼孜康(醫藥醫算學院)的安多格西堅拉若羅哲曾稱贊他說:“當今藏區住靜地修持、通曉內外別叁種時輪經文,並能以教理闡說者,唯壤塘阿旺措尼嘉措。”他一生著述6函,其中《他空破除持邊苦難論》,綜合《現觀莊嚴論》八品要義和七部量論的道理,系統闡明笃布巴在見修方面的基本觀點,最爲出名;另有《因明學廣論》、《堆紮詳述寶鑒》等因明著作,還有《修心論》、《續部海壁圖》、《墮罪論》、《樂土四因論》等密宗著述。
覺囊派經院只在正規的大寺設立,學程大體相同。學僧在經院學完全部規定課程,經辯經考試,成績優秀者授格西學位。茲以壤塘哇寺森康經院爲例,說明其學經的基本情況。該經院教程共有六個內容,以曼木達哇·圖登格勒嘉措的著作爲基本教材:
(一)因明學。是有關推理、論證方法以及思維方法的學問,通過宗、因、喻所組成的叁支辯論方式,確定若幹論題,從駁他宗、立自宗、斷除诤論叁個方面使學僧掌握蘊處界叁科各種名相等基本教程,提高思辯和“考定正邪、研核真僞”的能力。這方面教材主要采用曼木達哇·圖登格勒嘉措所編的《堆紮總義·諸法性相明示寶燈》、《堆紮總義寶燈辨析日光》和《量論總別補遺》等。
(二)般若學。是指佛教所謂依靠佛教淨慧達到靈性覺悟,使佛教真理現于面前,以渡達智慧彼岸的學問。基本教材爲稱作慈氏五論之一的《現觀莊嚴論》,此論主講佛教定學,系彌勒菩薩解釋《大般若經》修行之世俗叁乘道次第者,全書將《般若經》劃分爲八品七十義來逐品解釋,即第一品一切種智十義、第二品道相智十一義、第叁品一切智九義、第四品圓滿一切相現觀加行十一義、第五品頂現觀加行八義、第六品漸次現觀加行十叁義、第七品一刹那現觀菩提加行四義、第八品法身四義。八品中,前叁品解釋叁智慧境地,即學佛人應明之叁境界:一切現象的智慧、道路的智慧和普遍的智慧;次四品解釋行,即學佛人進行的四種實踐:直接了解一切的實踐、直到最高的實踐、在道次中的實踐和突然了悟的實踐,這是學佛人應修之行、成佛之因;後一品解釋果,即學佛人最後證得的自性身、圓滿報身、變化身和法身等果。該論從境、因、果叁個方面論述般若教義,闡明成佛次第,爲藏傳佛教各派所重視。這方面的主要疏釋本是曼木達哇的《現觀莊嚴論本釋總義大疏般若莊嚴論》的第一品一切種智上、中、下叁部和第二品道相智、第叁品基相智、第四品圓滿一切相現觀加行、《般若波羅蜜多秘籍現觀莊嚴論釋·般若明義寶鑒》,均在《曼木達哇全集》中等函中。
(叁)俱舍學。俱舍爲上下對法之一,屬佛教說一切有部論典,專講佛教徒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主要經典是印度佛學家世親的《阿毗達磨俱舍論》,簡稱《俱舍論》。全書30卷,本頌分爲八品,前二品即分別異品和分別根品,簡稱領域和根,解釋與世間所共有之法;次叁品即分別世間品,分別業品和分別隨眠品,簡稱世界、羯磨和幻覺,解釋流轉輪回之不純潔因果及次第;後叁品即分別道及補特伽羅品,分別智品和分別定品,簡稱聖人、智慧和靜修,主講證得解脫之方法和次第。該論以四谛學說爲總綱,指明痛苦的來源和解脫之道,闡釋佛教“諸法無我”的根本觀點,總結性地把構成宇宙萬法的基本要素歸納爲五位七十五法,即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法四十六,不相應法十四、無爲法叁,成爲佛教教義的基礎。故藏傳教各派都極重視此論,視之爲佛教徒必修的基本典籍。
(四)時輪經。如前文介紹,時輪經是覺囊派最重要的經典,以其修法傳承爲該派的主要特征。最根本的經典是《時輪根本續》和《時輪攝續》,根本的釋典是《時輪根本續無垢光大疏》和《無垢光大疏攝要》。具體學習時,第一年一般先學介紹時輪金剛九神的各種典籍、各種壇城的尺寸、色彩、勾畫方法和修供儀軌,然後學習有關內脈的論述和生圓次第等修習方法,主要的教材是曼木達哇的《善說吉祥時輪圓滿次第加行六支總義金剛甘露汁源》、《成就吉祥時輪圓滿次第加行六支觀修次第妙道四身之車》、《吉祥時輪生起次第基道果叁位廣修法悉地甘露寶瓶》、《吉祥時輪九神修行法講義·金剛持道次》、《時輪金剛祈願文攝要》等。第二年,給合學習,在金剛上師的指導下,于每日早晨、上午、下午、黃昏各修煉一次。第叁年,在修煉內脈的基礎上進一步誦讀經典,進而修持幻輪等。或繼續修煉、學習其它經典,或進入禅院正式修習。
(五)中觀學。中觀學是佛教關于不執著有無二邊、觀察中谛之理的說教,認爲“諸法因緣生,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其宗見“不許一切法有自相”,但又許有實境,所安立的世俗法有能所二生和能所二作等一切作用。中觀宗內又分自續、應成二派,以清辨靜命、蓮花戒等論師爲代表的中觀“自續派”不許諸法有相,而許名言中有;以佛護和月稱二論師爲代表的中觀“應成派”則主張于名言中亦不許有自相、有自性等。覺囊派在中觀見方面屬中觀他空見,認爲該派教法是真正的中觀了義教。經典學習上以古印度月稱(約600-650年)解釋和闡明龍對的《中觀論》的《入中論》爲基本教材,輔助教材則是《曼木達哇全集》中的《入中論廣釋聖道莊嚴明論》上下二部。但以上教材屬于一般性的中觀學論述,作爲中觀他空見,是覺囊派在學習中觀學時必修的內容,這方面的學習則主要學習《笃布巴全集》中的《山法了義海論》等。同時,該派允許學僧閱讀其它教派的名著,提倡廣學各派法要,對于甯瑪派的《隆欽七寶藏論》尤爲重視。
(六)戒律學。戒律是規範僧人言行的種種規定,受全戒的比丘須嚴格遵守253條戒律,以保證求得個人的解脫,並以一切善行饒益有情。總起來分爲十七事叁科,即未得戒時如何得戒之法,得戒後如何守護之法,若有違犯如何遵律還淨之法等叁部分。戒律方面的根本經典是釋迦牟尼所說小乘律藏《律分別》、《律本事》和《律上分》等四種律典,在藏區以印度功德光的《戒律本論》主要論典。在《曼木達哇全集》中無戒律方面的著述,藏哇寺經院學習戒…
《覺囊派寺廟組織及修學製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