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薩迦派道果法簡介

  薩迦派道果法簡介

  藏傳佛教薩迦派法主崔津仁波切 著

  奧色那若 敬譯

  道果法祖師畢魯巴(一譯“畢哇巴”)出生于印度一個王室,自幼即具有很多殊勝的特質。尊者觀輪回是苦,故舍俗出家,進入當時著名的那爛陀寺修行。尊者最初學習顯宗教典,並接受續部的教法(密法)而修持。(因)尊者的學識名聞遐迩,故于其上師圓寂後即繼任那爛陀寺的住持之位。尊者日間于寺中勤于講辯著之事,而實際上長期秘密修持密法。然而,雖經過極長時間之秘密修持,卻沒有明顯的進境或證悟的驗相。畢魯巴遂覺得可能自己沒有修持密法的緣分,于是決定專注于傳授顯宗的教法。

  就在已如此決定後的當晚,尊者現見了金剛無我姆。金剛無我姆對尊者說:“你的決定是錯誤的!我就是你的具緣本尊,你必須繼續修持密法。”以此現見無我姆之緣起,畢魯巴尊者決定繼續秘密地修持密法。稍後尊者即于淨觀中現見了全部的金剛瑜伽姆壇城之相,並領受了喜金剛的灌頂。此後連續六夜,尊者得到了殊勝證悟。第一夜,尊者即證悟初地(菩薩的果位),證悟了究竟實相。隨後每夜證悟一地,直到證得六地菩薩的果位。尊者成爲一位大成就者後離開了那爛陀寺,顯示了很多神變,降服了諸多外道。很多人只因聽聞尊者之聖名即獲得不可思議之利益,尊者爲佛法作出了極大貢獻。

  尊者有無數的顯宗弟子和一般弟子,但克利什那巴和東畢巴是尊者極密竅訣的主要傳人。爲利益前者,尊者傳授了“金剛語”的教法。這個極短的教法涵蓋了全部叁藏教法與金剛乘的精華。如同從牛奶中提取酥油一般,此金剛語法門以竅訣的形式概括了經部與續部的全部主要精華。這個法傳給了其近侍弟子克利什那巴,並由克利什那巴傳給諸弟子。這個教法如是依次傳給了五位印度的大成就者,第五位名爲嘎雅達拉,他曾多次來藏地,並把這個法傳授給了大譯師卓彌洛匝瓦(卓彌譯師)。卓彌譯師是藏地接受道果法傳承的第一代祖師,他有多位具極高證悟的男女弟子。卓彌譯師的傳法方式是分別傳一般續部的解釋與竅訣。對那些聽受一般續部的法的弟子他從不傳竅訣,而對聽聞竅訣的弟子也不傳授一般的續部法。其弟子中得到最重要的傳承的是色頓昆利,他得到道果法,依之修行得到極高證悟;後傳給章通綽巴。章通綽巴是位隱居的瑜伽士,在衆人面前示現爲一個幫別人種田的農夫。他曾經應承別人種好幾塊地,然後分身無數。他把道果法傳給了昆氏家族出生的偉大上師——薩迦巴(貢嘎甯布)。

  道果法傳承

  昆氏家族據信爲色界天人的直系後裔,因緣成熟時,他們覺得有必要降生于人間,于是有叁兄弟從天界降落人間雪域藏地的高山上。其中一位降落在西藏,這一支就叫“淨光族”。後來他們與當地的羅刹鬼通婚,于是純淨的智慧與無明就産生了矛盾,因此得到了“昆氏”的名稱,一直傳到現在。早期的昆氏家族成員是苯波教徒,後來昆

  那噶羅西達成爲蓮師的弟子。蓮師賜予他很多教法,事實上他是藏地最早的受比丘戒者——七覺士之一。當時挑了七位藏人試著出家,看看藏人能否受持出家的戒律。所以後來昆

  那噶羅西達出家是藏地神聖的寺院傳統之始。無論如何,他是蓮師的傑出弟子,而且昆氏家族的後代在很長一段時間也都是甯瑪巴的大成就者。到了衮卻傑布的時候,他們覺得有必要另外開創一個教派,所以他們把以前的所有教法伏藏起來,開創了薩迦派。第一座薩迦寺院始建于1073年,創建者就是衮卻傑布,偉大的上師薩迦巴貢嘎甯布的父親。

  昆

  衮卻傑布從卓彌譯師那裏得到密法的傳承,而貢嘎甯布直接從他父親那裏得到喜金剛的密法,從章通綽巴得到竅訣。一開始章通綽巴有些猶豫,但後來得知貢嘎甯布是他的金剛兄弟衮卻傑布的兒子時,即非常歡喜地將道果的修法竅訣傾囊傳授。他傳法給貢嘎甯布時曾授記,此法應保密18年而不能對任何人泄漏。十八年後,喇嘛薩迦巴貢嘎甯布可以將法寫成法本或傳給弟子,因爲直到那時,他才成爲此法的法主。因此薩欽貢嘎甯布在十八年裏完全保密,從未向任何人提起過道果法的名字。在這段時間裏他修學並掌握了這個教法。喇嘛薩迦巴(貢嘎甯布)是文殊菩薩與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是諸佛智慧與慈悲的總集化現。究竟上說,他早已成佛;但從我們凡夫的角度來看,他示現人身並通過修道而成就。

  在那十八年中貢嘎甯布曾示現病相並忘記了好多教法,因當時還沒有成文的法本。當時嚴格地依靠口耳傳承,而他的上師又已經圓寂,故此他非常擔憂。當時密法是在高山或大森林裏秘密地修持的,輕易不外傳。他想即使再去印度也是很難再找到這麼寶貴的教法了。他就猛勵地祈請,于是上師章通綽巴現身在他的夢中並賜予了教授。就這樣貢嘎甯布憶起了很多他已忘記的教法。另一次在他的禅修洞內祈請的時候,上師章通綽巴再次現身並賜予了精華教授。在又一次祈請後,道果法的始祖、從本尊處直接得到此法的大成就者畢魯巴顯現在薩迦的山上。

  在禅觀中,畢魯巴身後的大山被他的身體覆蓋,他說:“這塊土地是我的。”然後給貢嘎甯布傳授了全部道果法和許多竅訣。于此,偉大的上師薩迦巴貢嘎甯布擁有了全部的佛陀教法。他將這些法傳給了他的兒子與弟子,並被傳承至今。這就是道果法起源的簡略介紹。

  薩迦派五祖都是昆氏家族的成員,薩欽貢嘎甯布的兒子是索南茲摩、索南茲摩的侄子是薩迦班智達、八思巴法王是薩迦班智達的侄子。

  道果法的內容

  道果法十分殊勝,包括的內容也是浩如煙海。雖然是一種教法,(但是針對不同根器弟子)實修之路可有很多。對于漸根弟子,可以從小乘起修,而後修大乘、密乘。另外一些弟子(指頓根者)因其自身根器和往昔宿緣,可以直接修正行。因此也有極多不同的傳授方式。通常把道果法分爲兩部分:前行和正行。

  前行部分包括在“叁現分”的教授裏。“叁現分”包含了基道果。基指有情衆生,因爲業力與習氣,有情衆生眼前是迷亂之相,也就是我們現在的所見境。瑜伽士與已進入佛門並具有一定禅修體驗的修行者具備覺受之見。經曆了道上的修持而證得佛的果位後,即具備了佛的一切功德與清淨之見。故“叁現分”即是指不淨之見、覺受之見與清淨之見,由此劃分前行部分。

  前行:

  道果法之中,如同所有佛法傳承一樣,一切乘法、一切法源與一切誓言之根本,就是皈依佛法僧叁寶,是否皈依叁寶也是區分佛教徒與外道信徒的標志。前行部分的禅修中將皈依的修法分爲叁步:

  1、 皈依、發心

  2、 正行

  3、 回向

  爲更透徹地理解皈依的含義,需分下列五點:

  1、 皈依之因

  2、 皈依之境

  3、 皈依之道

  4、 皈依之利益

  5、 皈依之法

  1-3,關于皈依之因,我們或因恐懼、或因信心、或因慈悲心而皈依佛法僧叁寶。皈依的對境爲佛、法、僧叁寶。在大乘中,“佛”指具備叁身之功德者:法身、報身與化身。法或教法引導我們走向證悟。僧寶指的是已得不退轉位的大菩薩。我們皈依佛、法、僧叁寶即以佛爲導師、法爲道、僧爲道友。

  4、 根據經論,皈依具有無量的功德。如皈依的功德有形的話,整個大千世界也無法容納得下。

  5、 皈依之法有共同法和不共法,以後再慢慢講。

  不淨之見:

  叁種前行思維之法:

  1、 輪回是苦

  2、 無常與暇滿難得

  3、 因果不虛

  首先講解不淨之見乃是爲了發起出離心。佛祖釋迦牟尼在初轉*輪時先講解四聖谛:苦、集、滅、道。第一聖谛即輪回的本質是“苦”,第二聖谛揭示痛苦之源,第叁聖谛“滅”谛說明一切最終歸于寂滅的真理,第四谛“道”指明證得解脫需要靠修道。爲了解脫痛苦,我們必須先了解痛苦的本質,好比要治病就必須先知道病是怎麼回事一樣。因此必須先了解第一聖谛:“苦”谛。我們就從了解輪回之苦開始。

  1、輪回之苦

  輪回之苦分爲叁種:苦苦、變苦和行苦。

  苦苦指我們可以直接感受到的痛苦,比如肉體上的痛苦或精神上的焦慮。叁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道)裏的衆生對“苦苦”有著極深刻的體會。叁善道的衆生是苦樂夾雜,但究其實質這種夾雜也是沒有的,叁善道的衆生體驗的痛苦和叁惡道的衆生體驗到的只有程度上的不同而已。但我們都在感受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我們也會感受到“變苦”:一切以因緣所成之法均爲無常,而無常之法均伴隨痛苦。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人生也猶如外器世間四季變化一樣充滿變化。年輕人會變老、大家族會離散――每件事物都在不停的變化之中。第叁種苦是所有事物的相對性本質。我們通常劃分爲“快樂”、“無別”等等感受其實都是和其他的感覺相比較而言的,實際上這些相對的感覺裏並不存在快樂。叁界輪回之中無論善道惡道根本不存在真正的快樂。因此雖然我們暫時會有種種苦樂的感受,但實際上,我們這些體驗是根本不值得去執著的。就好比飯裏面摻了毒藥,不論是美味佳肴還是不好的飯菜,摻了毒藥就是有毒的。因此,爲生起出離心,道果法第一部分強調觀想輪回痛苦。

  爲了(使行者)完全生起出離心,教法中對痛苦,特別是對地獄道與餓鬼道的痛苦有很細致的描述。整個世間分爲六道:叁惡道是地獄、餓鬼與畜生道;叁善道是指人道、非天(阿修羅)、天道。但總的來說輪回之中根本沒有一個可執著之處。

  爲生起從痛苦中解脫的緊迫感,我們必須把這第一步基礎打好,也就是了解痛苦的各種原因和類別。

  2、生死無常、人身難得

  前行的第二個修法是暇滿人身難得。作爲凡夫衆生,由于往昔的業障習氣,我們的所見是不清淨的,這些不清淨的顯現是由于我們自己所作造成的。因此從這個不淨的叁有中解脫的唯一途徑就是修持聖法。而爲能夠修持…

《薩迦派道果法簡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