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薩迦遠離四貪修心法要“的開示
根松成林曲傑嘉才仁波且
在修行的過程中,很多弟子由于沒有真正生起出離心,造成各種法障和違緣。不修正自己的心,就無法解脫,無法成就。當你調整好自己的心,沒有嗔恨、悲傷、痛苦和煩惱,一切外在的違緣都能化解,成爲你修行的增上緣。所以我們應該聞思殊勝的佛法,以諸佛菩薩及成就上師的法要,時時對照並修正自己的身口意。
薩迦“遠離四貪修心法要”,是薩迦初祖貢嘎甯波于十二歲時閉關修持文殊法,由文殊菩薩現身親自傳授的修心竅訣。這是對修行者提出的應遠離四種執著的清淨教誨。雖然僅有四句話,卻貫穿了整個菩提道的始終,涵蓋了從次第到圓滿,從發心到正信,從因到果的殊勝法要。
貪著此生非行者
貪欲叁界非出離
貪戀自利非悲心
貪執二取非正見
一、貪著此生非行者
很多人也體悟到人生難得,也在追求人生的價值,但他們認爲人就只有這一生,沒有來世,所以一定要好好享受人生,吃喝玩樂。固執地認爲此生過得好,榮華富貴,就是人生沒有白過。企求世間一切如意圓滿是不現實的,因爲世人的欲望就如虛空一般無止境,永遠填不滿。比如有些人原先覺得能有叁室一廳的住房就很滿足,等有了叁室一廳,又想要更好的房子,永遠沒有知足、大樂的心。
貪求外在世間的一切並不可能讓人得到永久的幸福和快樂。諸多享樂可能帶來短暫的幸福感,如男女之情,天倫之樂,乃至身上穿著柔軟的衣服感覺舒適,眼睛看到美景覺得賞心悅目,鼻子聞到香氣,舌頭嘗到美味等等。這並不是說美味非要說成不好吃,但“好吃”也只是食物短暫停留在這一寸半舌頭上的感覺而已,一旦咽下去,美味也就蕩然無存。穿著也一樣,新衣服穿久了也會覺得平淡無奇。所有這一切感覺是由什麼引起的?都是由個人的分別念造作出來的。
心的本體是空性的,既可增長無邊的善念,也可滋生無邊的惡念。我們要時常觀照自己的心,看不透此心就會貪著此生,就不是修行者。許多人時時刻刻不是爲了過去而悲傷,就是爲了將來而煩惱,心沒有清淨的時候。今天丈夫給她買了塊名表,就連連稱贊:“啊!老公真好!”隔天買了件差一些的衣服,口氣就變了,“你看,他多窮酸。”凡夫的心境總是隨著外境而轉變,被各種欲望驅使而煩惱痛苦。“萬般帶不去,惟有業隨身。”生老病死苦就是我們的果報!應當如何面對這些果報?只有修行!無始以來,我們一直苦苦追求的只是迷惑,如果繼續迷惑,我們依舊會流轉輪回,甚至墮入叁惡道中,萬劫難逃。由于我們生生世世所累積的福德,今世有緣投生人道,爲什麼不把持這暇滿人身,依止善知識,了脫生死,證悟自性呢?因此首先要轉變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剖析“我”是什麼?心在何處?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是爲了追求今生短暫的享樂,還是爲了自他永久的安樂?
二、貪欲叁界非出離
“叁界火宅,衆苦煎迫。”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無明衆生煩惱相續的果報,然而衆生以苦爲樂,顛倒妄想,導致無盡的輪回,不得解脫。很多人貪戀世間生活,不求出離。有的發願下輩子還要與某人再續前緣,或者就象歌裏所唱的:“還想再活五百年”,或者發願升天或成仙,求人天之福,他們共同的願就是想繼續輪回。尤其當人春風得意的時候,對死亡就特別恐懼。一旦面臨死亡,不是趕緊祈請上師叁寶加持自己逃脫輪回,而是放不下自己的財産、親人,企盼再投生爲人,囑咐親人保存好他的物品,若幹年以後再與家人相會等等。“愛不重不生娑婆”。西藏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對鳥夫妻,死後又成了馬夫妻、牛夫妻,後來又轉爲人夫妻,因爲他們發了生死相隨的願。導致輪回的就是這種愚癡和執著的願力。
無明衆生可憐可悲啊!希望大家在佛法的聞思修上精進不懈,多多思惟叁界輪回之苦,叁惡道所受的種種殘酷折磨,人道的生老病死、煩惱,和天人的無常之苦,真正生起逃脫輪回的出離心。
叁、貪戀自利非悲心
一些人體會到輪回之苦,迫切想逃脫輪回,但僅僅考慮自身的解脫,以自私的發心修學佛法。尤其以自利的心修大乘佛法,就象“殺雞用牛刀”,大材小用。雖然也念誦四無量心,但僅僅爲了“我”而修法,這樣是絕對不可能成就的。大乘佛法是令行者成就的最殊勝法,而成就的關鍵在于悲心。人天乘爲求人天之福而行善,小乘行者爲自己的解脫而修行,這些發心都不叫悲心。現在社會上很多人認爲愛心就是悲心,這也不對。愛心有執著分別,其對象是與“我”有關的某些衆生,最大限度也只能令他們獲得暫時的安樂,而悲心是平等無私的,普願一切衆生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利益,二者在量度上有天壤之別。但培養悲心必須從愛心開始,慢慢轉移。首先要象愛惜生命一樣敬愛自己的大恩上師,孝敬恩重的父母,關愛性命相連的道友,再逐漸擴展到關愛一切衆生。當你能自他交換,把“我”放下,完全利他,你就成就悲心了。真實的悲心是無緣之慈,同體大悲,也就是廣大無邊的佛心。如果只是口頭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卻提不起對上師諸佛的恭敬心、對衆生的悲心,那肯定不是覺悟空性。沒有正念的頑空,有可能輪回到無色界中。現在我們正在淨除業障、增長智慧的資糧道中,打個比方說,過去我們生生世世所造的惡業有一丈八高,現在才累積了一寸八的善業,所以必須樹立正見,增長善,息滅惡,而發菩提心是不可缺少的前提。
四、貪執二取非正見
什麼是正見?世間萬物的本體是空性。但我們一直在不停地取舍,執取自以爲美好的事物,舍棄不好的、醜陋的東西。而這一切是固定、永恒的嗎?我們所執著、分別的這一切本來就是無自性的,象電視裏的劇情,不是真實的。情器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無常變滅,就象草木一歲一枯榮。人也一樣,有生必有死,生命象花一樣脆弱,諸多違緣都會令生命夭折。
我們總被錯誤的概念所迷惑,執幻爲真,對“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真谛從未體察。只有分別事物表象的世間聰明,卻沒有透視事物本質的智慧。比如這法座,拍了會響,可以坐在上面;還有行住坐臥、言談舉止,這些看起來似乎都是確實存在的。倘若我們深入觀察思惟,就會發現人與萬事萬物的自性,其實都不是實有的,而是空性的。法座本來就有嗎?法座因上師而設立,還需木料、木工、設計、雕刻、打磨等等才能做成。這法座是實有的嗎?是坐的這塊木頭,還是靠背的這塊,或者是四只腳叫法座?把它拆了或鋸成末,還叫法座嗎?只要我們把看似實有的東西分解、再分解,就會發現它的本體並非實有。
同樣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足、因緣和合才有執著分別的“我”。仔細探究“我”到底是什麼?皮膚是我?肌肉是我?還是骨頭是我?貪嗔癡究竟從何處來?貪是由外境引起的,還是自身的原因?若沒有貪的對象,貪從何起?有對象,你沒有起心,又怎麼貪?在修行中要多觀照自己,正是由于無明造作了執著、分別的“我”,而組成“我”的這一切都是無常的。很多人認爲“無常”就是短命,難道無常僅僅意味著短命嗎?如前面所說,舌頭嘗到美味的感覺瞬間即逝,所有萬事萬物並非永恒實有,刹那都在變化之中,這叫“無常”。覺知無常才能明白空性。所以有貪執,有取舍,就有輪回。當你不取不舍,任運自在,那五蘊就是五智慧,你就是第六金剛持,利益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