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迦派之“樂空之見”
第一、未談教義前首先大體談一談他們的教法內容。教法分顯密兩乘,薩迦派本來屬新譯密咒派,是以密乘爲主要修學的,由于薩迦先祖受噶當派的影響,所以他們又重視顯教的學習。當然薩迦的先輩諸祖也都是博通顯密的。了解的顯密教法很多。爲培育後人,讓其先學顯教了解佛學的各種基本道理,然後才能修學密法,所以規定先顯後密。修學顯教的內容大體歸爲五大類:(1)俱舍論,這是基礎課程;(2)龍樹的中觀諸論,作爲了解空宗的理論;(3)慈氏的諸論,作爲了解有宗的理論;(4)律論,是學人最重要行持;(5)量論,作爲對理論分析辨解的必修的課程。
其次是密乘學習的內容。當然密乘有四續部、灌頂傳敕,要門導引、實修事相等等,難以勝計。薩迦密乘教授總爲不出寺圍十叁金法,金法內容各說不一,依刹派說即爲《叁類空行法》、《叁類大紅法》、《叁類小紅法》、《無死金剛天女法》、《紅財神法》、《獅面母法》、《黑文殊法》加《獅子吼法》又名爲十四金法。此外他們也有無上瑜伽諸本尊,如《密集》、《勝樂輪》、《大威德》、《時輪》、《金剛橛》等的灌頂、傳敕、導引等。其它如《帳明王》等護法空行類亦多至不勝枚舉。但本派特重的是依《喜金剛》爲本尊修生圓二次第的《道果》法門,爲主要修持。
第二、薩迦派的基本教義大都包括在他們的實修法門《道果教授》內。《道果》就是依于何道,證何種果。《道果法門》又名《甚深親口語教寶》是印度大成就者毗瓦巴依《喜金剛續》造《道果金剛偈句》、《續經講解略義》和《道果教言》等著作而得名的。此法門由薩迦派所繼承,成爲本派特殊不共之法。
《道果》的內容有:四正量、叁境界、叁相續、四耳傳、五緣會、七要點和防護障礙等。
本派的因、道、果的建立,就是用什麼樣的道,是要根據衆生根機的因來決定,因此所用之道和所得之果亦有不同。因、道、果叁者是聯系在一起的。衆生的根器有上、中、下叁等。下士只求人天福報,故以修善去惡爲道,所謂去非福,中士者求出解脫輪回,故須依顯教修心法門,斷二執證空性,斷輪回根,所謂破我執,上根者求徹底斷無明煩惱,清淨二障即生成佛,所謂必須破一切見,主要還是要修習密法即道果教授,才可以徹證離戲法性之實相,獲得徹底解脫而成佛。本法門既是適應叁乘人的修道法門,故必須顯密兼修,以顯教打基礎,密乘爲究竟。若全依顯乘又要曆劫修行,欲得即身成就,故必須要修密法。所以道果法門算是從一個凡夫可以直修成佛的無上法門。尤以道果的密法也是具有適應叁機成就之法,上機即身成就,中機臨終解脫,下機中陰解脫。由因、道、果來認識即身成佛的意義。因就是道,道就是果。因時之佛,由于不認識,被忽爾垢障,此生在修道時淨治垢障,垢障清淨即能認識,故立名爲果,因、道、果叁位無可分別。這一點也看出薩迦之見,仍是承認衆生本有佛性的真性。他們承認因位果位無別,故果位無可修治,修法只是道位上的除垢。顯教除心垢,密教除身垢,垢障淨後則圓滿叁身而成佛。道果中所說談之見、修、行叁者,就是在見上要你悟到因和果本來無別,所謂修和行實際上都是道位上的除垢。因、道、果叁位是一體的。
其次,關于道果的內容,道先爲了證明道果教授之正確,使行者能心生決定,不被余信之所牽挽,所以先提出“四正量”。
第一、四正量就是:聖教量、傳記量、師訣量、覺受量。聖教量即如來實語之經教;傳記量即諸論師根據經教結合實際經驗之記載,成爲論藏;師訣量即在修中要遵循上師密訣指點;覺受量即行者實修中的感受和證驗。修道能否有成四量之中以師訣量而爲轉移。故擇師依師最爲重要。
第二、叁境界。修法又分爲兩大類:一爲依顯教修行,提出“叁境界”。
顯教修持即修六波羅蜜的共道。分爲叁種境界,即從凡夫修證成佛中經過叁種不同的叁個世界。(1)不淨境界,指衆生暫時處于業及煩惱輪回諸趣的不淨世界,引導衆生出離這種境界,指出各種解脫方便依顯教修心法門有:四耽著、厭離心、出離心、思人身難得、思輪回諸苦及畏業果因緣等,在行持上守持戒律,奉行衆善,然此亦僅爲大小乘共通之修法。(2)瑜伽境界,分爲共同瑜伽和不同瑜伽。共同者即爲顯教大乘之修慈悲心、菩提心和修空性見,斷離輪回苦根,空性大悲雙運,行持上守菩提心戒。不共瑜伽即進入金剛密乘修深道法門。由于修習各種叁摩地則會出現各種不同覺受境界,故須先對教授善爲學習,了解其理,才于覺驗起時,能立斷疑慮而相續保任。(3)最極清淨境界即佛的世界,有不可思議之功德。可以設想我今修無上妙法,將來亦可同樣獲得如是功德,則心能生無量歡喜,總之在叁境界中是先以波羅乘淨治相續,才能成爲金剛乘之道器。故學密之前先以顯教奠定道基,這是本派修法之特點。
第叁、叁相續。依密乘修持,提出叁相續。所謂相續,指從輪回到涅槃皆爲一心相續之所攝。叁相續:(1)因相續;(2)道相續;(3)果相續。肯定衆生有佛性,衆生的因地與佛的果地無有分別,因、道、果是叁者無二無別。故金剛乘以叁相續道作爲引導。在因續中灌以能成熟道之灌頂,使成修法之器,在此有四大灌頂,道續中授以生圓二次第解脫道之方便;在果續中成熟叁身現證佛的身智種種功德。衆生既然是因佛,佛與衆生平等不二,故在因位應保任輪回涅槃不二見。道位修習與四灌深道相聯系之成熟道和解脫道的各種教授,淨治五蘊四大種之煩惱,果位即現證五身五智之功德。故道果法門之因、道、果:衆生是佛,是因;修離戲見和生圓二次第,是道;證叁身五智,是果。
第四、四耳傳指從凡夫要修到佛位,全仗曆代祖師口耳相承之教授,故稱爲四耳傳道。此分爲四:(1)灌河不絕;(2)攝受傳承不絕;(3)師要法則無誤;(4)以淨信力充足自心。
所謂灌河不絕,指入壇場進行灌頂,授叁昧耶戒,開示見宗,傳授教敕。所謂灌河不絕就是在因、道、果叁時中,上師不斷傳灌,弟子不斷受灌。本派極重律戒,有叁種律儀。密乘中尤重叁昧耶戒,對如何護戒,壞戒時如何還治,均有詳密的規定。
在指示見宗方面,即指示本派最高之見,即輪回涅槃無別見,或真俗無別見。他們認爲見中最勝者爲中觀見,但中觀見亦分兩種,一種是諸法由谛實空,即緣起無自性空,名爲空性;一種是由四邊戲論空,即不住斷、常、有、無四邊,名離戲空性,他們就屬于後一種見。認爲空性見僅解脫生死輪回,不能即生即身現證叁身,故須有離戲見,證樂空雙運,才能成就。
在教敕方面即修生圓二次第。密乘既認含藏因續即是佛性,故因位身心之中一切佛功德皆本自含藏,修習不過是掃除障礙顯露真性而已,即煉自心以爲道用,以正見除心垢障。用風脈明點修法除身垢障,即依身緣起和合以爲道。所以提出脈、字、風、界等輪和叁界集。即通過圓滿次第修風脈法,拙火燃滴,掌握命懃,淨治垢障,生四喜智證樂空雙運。
所謂攝受傳承不絕者,指修習四際:(1)修習際,修習靜慮因支,前導命勤,拙火持風,意專所緣,于所修事,斷絕疑慮,于諸事相亦不錯亂,則得傳承加持不絕;(2)覺受際,依此修習得身、心、夢等叁種覺受;(3)攝受際,風攝受心,起見煙等證相;(4)修成際,即從初地以至正覺,皆能得傳承加持之力而依次生起也。
所謂師要法則不誤,即在修中關鍵時師要善爲指點。因此擇師最爲緊要。
所謂以信心力充足自心。了悟一切覺受境界,皆由自心風脈所起,對于師教,生決定信。
第五、五緣會。一切諸法皆由緣生起,由修密乘要門,內心外境緣起會合,能生各種成熟道相。(1)外緣會,依外境而起如産生風回現象和各種外界粗境。(2)內緣會,從身而起,身中字脈宮內風心聚散,初有自身即佛身之感。(3)密緣會,因字脈成。了語即是密咒,或于出世間道中界甘露輪等現成四壇城。(4)真如緣會,從界甘起。就悟心爲智,即是真如,達到初地以上外相,出現明點。(5)究竟緣會,即從風生。一切皆是無二智相,達到究竟。又身輪爲外,脈輪爲內,脈字即密,界甘露輪即真如,藏智風輪即究竟。前二緣會爲世間道,後叁緣會爲出世間道,依次配合顯教的五道十地,密教的十叁地半而至成佛。
第六、七要點,就是在修習中有七大關鍵性之境相出現應能加以識別。(1)叁界集配合七無止向。分叁種人:有宿緣者是自然而集,具誠信者由加持力集,能精勤者由勤奮力集,出現各種無止向的情況。有宿緣者則出現無止向的成熟,風無止向的回逆,脈無止向的分離,甘露無止向的凝聚,拙火無止向的燃燒,由此而生之有漏神通無止向的出現,無漏神通也無止向的出現。此七種配合叁種人共爲二十一種。若善知此叁界集,則可于此等處斷除一切增益損減之過。(2)叁住心。風回逆時心住,自我加持時心住,所依雙融一定時心住。上述叁種人無論何種,皆出現業風回逆等相,于是由心驗相和身驗相出現不可思議之叁摩地。此等出現或由風回等相之最親近因所致,或由宿緣遠因所致,應當善于分辨。(3)叁覺受,身覺受,風回于身,出現跳躍奔跑;心覺受,扼著字脈關要,産生喜樂悲傷等貪嗔現象;夢覺受,扼著風要,夢中出現身輕如奔馬之相。若非要門攝持之叁種覺受則爲病相,若按規修習,知爲風心聚散所起之征相。則皆成叁摩地之相。(4)叁暖相。妄念已去生暖,界聚合生暖,明點燃集生暖,此皆由風脈緣會聚和與不和之關系。(5)叁引道。初界集時由拙火引道,中界集時由界甘露引道,後果集時由字脈引道,由于引導方法不同可以在主觀的心理上或生理上和客觀的外界上産生種種異相。(6)叁集合。叁界集界限以叁喻明之。初集…
《薩迦派之“樂空之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