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冬風,中集如春風,後集如夏風,這些主要是由風脈聚合所産生之相,要行者認識皆是出現叁摩地之相,勿生疑慮。(7)叁緣生。風回之緣生,見相之緣生,夢中之緣生。皆由字、脈、風、界之關系。總之叁緣生皆系由身脈、脈字、界甘露、風等所生,皆自身本具,並非觀待外界之因緣。
第七、除障法。即掃除和防止內心和外境所起魔難和災障。以上是道果法門的內容簡介。
總這,顯教爲因乘,密乘爲果乘,因乘修心以爲其道,由未悟自心本淨,故用對治而斷于惑,偏于輪涅法界空理,此須久習,曆叁祗劫始證佛果。密乘爲果乘,直修佛果德,轉位以爲其道。即以煉身爲道,起俱生智,了解所現輪回即大樂法界,如治目翳,翳去目明,了知心性本來清淨,樂空雙運,故能圓滿現證叁身。
第叁、關于見的修法。無論大小叁乘和顯密諸宗皆各有其不同之見、修、行、果。見即見解;修即修法;行即行儀(包括戒律);果即各有所證之果。四者之中以“見”最爲緊要。佛教和外道的差別,主要就是見上,就是對宇宙萬法的看法各持不同觀點,然佛教中的許多修法和行儀,在外道也有,尤其是密宗許多方便還采取外道的東西,要是沒有觀點的攝持,即使修習成就,也不過是成個外道,而不是佛教。
道果最高的見,就是輪回涅槃無別見。約二谛說就是真俗無別。約法界說就是色心無別,約萬唯心觀來說就是明空無別之心。心有明分和空分兩分,空是體,明是用,即一體之相用,分不出那個是明,那個是空,那個是輪回,那個是涅槃。真妄輪涅都是一個相續心,悟即涅槃,不悟即輪回。明空之見,要頓悟,但薩迦說法,爲適應叁機,關于修心也是要通過小乘、大乘、中觀、唯識之見來逐步認識空有的一心實相。所以在修明空見上,他們也分顯教修和密乘修。把明空分開先悟空,即先悟空,後悟明,即先悟空,後悟有。悟空方面,主要采取龍樹的教授,先悟空理,即悟到諸法緣起性空之理。悟空方面還要分叁種根機。初爲下機人只求修善去惡,能得人身生善趣,不求出離輪回,即只講緣起因果,不說空性。次爲中機人欲出輪回,破我法二執,證人法皆空而求寂滅,才說無自性空理。後爲上機人徹底解脫輪回,不但說緣起性空理,還要了悟本有真性才能徹斷實執戲論。
初機只是一般世法,屬人天法,不全是佛法。證無我空性,屬佛教小乘,證二取戲論空破實執是大乘唯識,證離戲空性才是究竟大乘,在薩迦派來說就是以證道果爲最徹底之見,即明空離戲之見。
只破五蘊實有,能悟緣起性空,斷除實執,一切法皆自然解脫歸于無實,于此安住,成爲寂止,若生起觀慧(空性慧),即是止觀雙運。斷實執後證空性悟全無所得,離一切相,離一切戲論,但此亦僅是到世俗谛空,依中觀應成派見,證緣起性空,了悟一切諸法皆是唯名安立,名下並無實有可得,則成畢竟空。在薩迦派看來此僅屬普通中觀之理,非徹底的中觀,因爲實相是離戲的,是非空非有的,要不墮空邊也不隨有邊,才是中道,若執畢竟空則墮于空的一邊了,非離戲之見。龍樹之見稱爲空宗,只悟心的空分。所以還要修慈氏見,即有宗的明分。
又依慈氏見認識“有”的道理,首先要認識諸法之根本(本體),是非空非有。但它又非是空空如也全無可得,所以從慈氏見要了知本性是勝義有或稱妙有。認識根本,應先認識本性光明,又名因位時之智慧勇識,它是明空雙融。明空並不神秘,就在日常生活的心中出現,這就是輪回涅槃二者的根本。衆生由于不認識它,被能所二取迷現,起惑造業,流轉生死。這迷亂的根本即名爲俱生無明。所以要轉俱生有成俱生智能徹見本源,法界融通。此本源則爲妙有。
斷能所二取迷亂又分爲二。(1)斷所取迷亂(境)。把斷所取迷亂,又配合顯教的加行四位,分段斷除,斷所執配合加行前叁位。初暖位,雙離能所二取之心,自性光明,明而又無分別妄想,此乃心之本具,是有。由于執境是實,受其蒙蔽,故首先應明了境是心之所現。破離心實有外境,生起明相,是謂“明”。次頂位明分增大,生叁摩地是謂“增”。叁忍位製止所取迷相亂行,明樂增盛,此時外所取境之迷亂已完全遣除,內能執之心上之迷相雖未完全遣除,然對外稍分起實有之感,此則名爲“得”。(2)斷能取迷亂(心)。如上修習,內能取之心完全消除迷亂,自心光明愈來愈大,此時俱生無明亂行大半清淨,只有根子還未除盡。光明心中初生見道之智,明、增、得現行皆舊沈沒,此則名爲世第一法。如此經曆十地各斷一分能障光明之無明到十地即證到圓滿光明而成佛。故空有二者必須結合,始爲中道,而且叁乘人欲求真谛則皆須通達空性,這些方面龍樹,無著本皆相合。薩迦爲了照顧初業行人先悟空後悟有,先空去小乘之執五蘊,大乘中觀之空,大乘唯識之執有,最後離去一切空、有、斷、常各走一邊之執著,即所謂破一切見,成爲空有雙運離戲之見。由于顯乘把空、有二宗分開,所以初修,亦個別修習。然到究竟二者必須統一,此乃大乘不共之見,本派則提出空有無別離戲之見。即輪回涅槃無別之見,爲密乘最高之見。
密乘之見。此分共同開示和不共開示。
共同開示,即指示內心實相,本是明空雙運。先攝心內觀尋覓,此妄心之體,觀其在于何處,是何色形狀,如是尋覓,了不可得,但僅在世俗的概念上認識此心是唯明、唯覺、唯動,清清楚楚覺知感受而已。說是無心,又覺從內現起自生之相,此則名爲“明”,乃心之法相,是證悟心德叁分之一。若更推求,則感覺到內心離生、住、滅,自體本空,此則名爲“空”,乃心之本性,是證悟心德叁分之二。空非全無所有,如虛空之斷空,而是唯明、唯覺,一切無不明了顯現;若注視此體,則又了無可得,由此可以決定其自體爲明空。此如明空雖二,但非各自孤立,即心體性雖空,而尋覓空者所有動分其相則爲明,此明分即用。即明之時即空,即空之時又明,則決定此爲自然生起之明空雙運。若真實生起覺驗,則所現皆轉成爲輪回涅槃不二之妙用。悟此本分天真之明空雙運,則是證悟心德之全分了,如此則心不爲迷亂所走失,所現皆成爲智慧之妙用,縱有迷現,若猛力憶念正見,迷相消除,一切皆可轉爲智慧之相。不共開示,即直指本元俱生智,此智非識和妄念,即因位時之明空。此心在顯密經中很多名稱,或名清淨心、如來藏、本性光明、真如、法性等等,亦名爲含藏因續。迷時則爲俱生無明,起輪回客塵,悟時則爲本元智,無明與智本是一根,無何差別,故說輪回涅槃無別。先認識此本具之明空雙運則名爲因位時之輪涅無別。在修證時遠離能所二取,和無明煩惱,住于明空雙運之中,則名位道位上之輪涅無別。總之輪回涅槃都是一心,是此本元俱生心。悟此心又有叁個要點:成境爲心、成心爲幻、成幻爲無自性。成境爲心就是認識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外境皆是識的迷現,故外境實無,只有自心的明分。成心爲幻,就是內心外境所現均是識之迷現,識所幻化、全無可得,則于空分得其決定。成幻無自性,就是一切諸幻,待緣而起,全無實成,幻而成空。若修中證驗到這點亦僅同于顯乘中觀之空見,還須悟到空而能幻之離言法性即勝義有,此空還要與本元俱生之心明空共同雙運才行。因爲僅了知緣起如幻,則偏著于空,幻而成空,幻從何來?空而又生幻,空何所據?尚應了解離言的道理,正如《圓覺經》中說“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空華雖滅,空性不壞”(經46)。又說“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淨明現”(經70)。這空性不滅,非幻不滅,這些不滅的是什麼,它就是幻所依處,即此體,離此體,即此用,離此用,以其不可言說,故名離言。所以成幻爲空,不僅依緣起道理悟空分,還要離言之門悟到有分,此空有雙運,始名爲明空雙運之見。
再進而觀察此離言法性,不僅是非空非有,而且是不生不滅的,它從最初就未曾生,因此其生因空;中間而無所住,因此其住性空;最後又不滅,因此其滅果空。即此雖無自性可得之時,然自現之各種妙用又不滅而明現,即現之時,又無任何自性可得。從本以來則未曾“有”過,從本以來未曾“空”過,從本以來未曾離過之性相明現,此叁從本以來未曾分離過,此即不生亦不滅之義。自顯而明朗,自空而寂然,自覺而赤露。此情,僅爲各個自證智之所覺受,在勝義上無實體可得,不能以心思量,不能以言語表達,爲除世間迷昧,故就世俗名言上立名離戲,或名爲不二、雙運、無修等等,這就是自心本相。如此實相,遍于輪回涅槃一切諸法。自己的本體自己不能認識,則名爲輪回,若能認識則名爲涅槃,輪回涅槃僅是就悟不悟之上而個別安名,實相本面,輪回雖惡,又別無可斷,涅槃雖善,亦別無可成,若能善自通達即名爲輪回涅槃無別見。總之,此覺性明空無執,永遠未曾散亂,亦無可修習,不須功用,自然而住。
此因位時之法身,心性無修本分天真;道位時之法身,心性無作任運保任;果位時之法身,即明現赤露無修之心性,此即安名爲佛。實際,除心以外別無佛可成,息滅戲論之相所顯妙智,則名爲佛。就勝義言實無佛可得,一切見、修、行只是隨著行人的根器不同而個別安立之名言而已。綜上所述:決定一切境相爲心,心亦是僅現故如幻,幻亦是由緣起而生,緣起無自性,故是空,空非完事,斷空頑空,空而又能幻現,幻成空,空而又幻,此幻又以本元心而爲依據,本元心既不可認知,又離言說,說空說有皆不成,皆是邊執,故名離言,此唯有憑佛語師教可以得知。又薩迦認爲密宗還有不共之見,即由灌頂和修生圓二次第所生無過妙智,方能撥出無始以鼓動妄想之業風,此則名爲道位上之明空無別見,認爲此見是最高、最超越之見,實即指引生樂空俱生智之見,顯教之見未拔無明種子之毒,故爲有毒之見。據薩迦派看法,樂空之見才是撥毒之見,徹底解決生死流轉的問題。
《薩迦派之“樂空之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