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薩迦派教法的特點(多傑甯波)

  薩迦派教法的特點

  多傑甯波

  (一)總述其教派特點

  薩迦派的特征如總括其要義,則如至尊薩迦班智達所說:

  “首先于諸所知遍通達,然後于諸智者善講說,

  最後精進觀修理解義,即是叁世諸佛之共許。”

  薩迦派的修持,是以清淨持戒作爲基礎,廣泛地聞習那些由班智達和大譯師所譯訂、由智者和證士們所講修故而爲具足智慧者共許認可的顯密典籍。在此基礎上,對這些典籍的文字的組合、內意的解釋、儀軌的程序等細微之處,應用“真實的”或“假設的”、“用意”和“目的”、“自他宗派的差別”等思維所生之智慧,詳細地斷除以無爲有、以有爲無的增損。在對人講說或著書立論之時,也應結合教理和證理而論證成立。同時,按照上師傳承的竅訣所出,無有迷亂地守護。除此之外,未參雜、沾染一點其它典籍的說法和自己造作的汙垢。

  修持甚深的共道,特別是修持具四正量的耳傳《寶訓道果法》時,最初先以因時的灌頂成熟相續;至中間階段,道時的灌頂之水流未消失,于四座領取此灌頂以養育,即串習二次第的四種灌頂之修道;最後以果時的灌頂,于今生或中陰等時,決定獲得最勝大手印的成就,故比其它道更殊勝。

  另外,在修習最勝成就時,能附帶出現共同成就;修習共同成就,也能附帶出現最勝成就的深廣教誡(如十叁金法),可以決定的把握,令自他一切人,皆容易獲得暫時和究競的兩種成就。

  薩迦派的上師們,除了無迷亂地護持自宗之外,並不追隨他人的宗派,對它宗僅稍作一些教理的分析,而不會以毫無道理的貪瞋,去诋毀其它宗派;內心雖擁有廣大的覺受、證悟和神通等功德,卻深藏不露,即如《吉祥密集續》所說:“外護聲聞行,內修密集義。”

  總之,由于在聽聞、講授和觀修方面如此嚴格地奉行實踐,故而吉祥薩迦派的班智達和瑜伽自在主們如雨雪般不可思議地紛紛降臨。這些班智達們不僅通達顯密及學問的廣大要義,並能按照印藏諸大宗師們的主張如實宣說;瑜伽自在主們則由無誤地觀修續部所說之道,故大手印的智慧和地道的功德性相于相續中生起而獲得成就。

  (二)薩迦派見地“輪涅無別”的介紹

  一切宗教教派都在各自的心目中,依教依理而確立宇宙人生的真理(此所謂的“真理”或稱爲見解、理論),然後依據正理加以宣說(傳教)。藏傳佛教各宗各派,大多通過對“基位、道位、果位等叁位”的描述,來表達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基、道、果叁位”,是與一切大小乘的見、修、果叁位相結合的,即:基位,指抉擇正見;道位,指修習行持;果位,指現證菩提。

  “基位”一詞,是藏傳佛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本體”、“實相”、“事物”、“因緣”、“種子”的代名詞,各派在修道的方法和對將要證得的佛果等方面,沒有太大的差別,但在對“本體”或“實相”即基位的認識上,卻是衆說紛纭,長期辯論不止。

  那麼,薩迦派關于“基位”的認識和主張是怎樣的呢?

  薩迦派認爲,基位時的自心本性,從無始以來到成佛之間,皆恒常不斷地本自具足,它是沒有善或不善等分別妄念的明空雙運。即:自心體性不離明分爲明,故明爲心之性相;明分全無形色可得爲空,故空爲心之自性,如此正明之時即空,正空之時又明,故明空雙運無別,遠離戲論(言說),不由造作之心的體性,即是心性。

  此明空雙運之心性,在其它經續中也稱爲阿賴耶(含藏、普基)識、法界、有垢真如、光明心、如來藏、清淨心等。因衆生不能認識把握此心性,就會生起能取、所取二執的現前煩惱及隨眠,此即是輪回的根本俱生之無明。而一旦認識把握了自心實相,由無明所生的種種輪回現象,就會解脫,消融于法界,獲得涅槃。因而,此心由于有無認識攝持的差別,而成爲一切束縛輪回和解脫涅槃之基(因)。

  所謂“輪涅無別”,是將明分有法(事物、現象)稱爲“輪回”;而有法之法性(本體)空分,則作爲“涅槃”,此二者無別,故稱爲“輪涅無別”。

  總而言之,一切輪回涅槃的現象,都是自心唯一離戲本性所生起的種種之相,除心之外,真實不成立。而此心本身,雖受暫時之影響,而生爲各別之形相,但于它們的本質,善惡皆不成立。比如用一塊銅器鑄成狗盆時,即成爲下劣之處和嘔吐之境;而如果將銅器裝上足環、手镯等裝飾,用作國王的食盤時,就沒有嘔吐的感覺,反而成爲美食和奇特之處;同樣,將此物做成佛像,開光之後,便成爲禮供之境,且依于此像而能積聚福德資糧之境。雖然此銅器暫時的形相現似有優劣,但銅自身的本質,沒有一點好壞的差別,雖現似顯現但真實不成立,故自性空;正空時而顯現,正顯現時而空,故稱爲“自性雙運”。

  薩迦派中對此見地,以抉擇和通達的方式,而分爲顯教和密教兩種見地,即抉擇顯教中觀之見地和密教抉擇輪涅無別之見地。對于抉擇顯教中觀見地的方式,因恐文字太多,且論述中觀的著作甚豐,故不講述。以下僅簡述密教的見地——輪涅無別的抉擇方式。

  首先,上師要求弟子們,通過經典、教理和竅訣的方式,抉擇萬有輪涅所彙聚的一切法(事物),都是唯一自心所現起的種種現象,除心之外,別無一法。

  然後,讓弟子通過以心觀心的方式,首先認識心之“明分”:即在安住之時,體驗到內心一種唯明、唯知的不滅明覺之性,即是心之明分,稱爲“心之(性)相”。

  之後,又繼續觀察明分之本質:觀察心最初由何所生,生起之因不得,故無生,空朗朗的;中間觀察住于何處,顔色形狀等任何也不成立,並且于身之外內任何處也不得,故無住,清清明明的;最後觀察滅于何處,于何也不滅,是故無滅,樂盈盈的。如此生、滅、住叁種,有無、是非等全都遠離,故空性離戲赤裸顯現,即是心之空分,稱爲“心之自性”。

  如此,在自性任何也不成立之時,自顯之力用無滅,生起種種顯現,故原本以來不曾沒有;而在自顯之力用無滅,生起種種顯現之時,自性任何也不成立,故原本以來不曾有。本來不曾有的自性空分,與本來不曾沒有的性相明分,此兩者原本不曾分開的自顯極清楚、自空明朗朗、自證赤裸裸之狀態,除了僅能以自己本覺(自證)的智慧體驗之外,對于勝義實相,任何思想言語皆不能表達其本質。然爲消除世間的愚昧無知,故在世俗名言上取名爲“無二”、“雙運”、“離戲”、“無造作心之體性”等名稱。

  如此之實相,雖然周遍于一切輪涅而存在,但對于自己不認識自之本來面目的人,稱爲“輪回”;而對于認知者,則稱之爲“涅槃”(出離憂苦)。所謂“輪涅”,也僅是從通不通達的方面,而各自安立名稱的;而從實相來看,別無一個不好的輪回可斷,也別無一個好的涅槃可成。此理如果善加通達,則稱爲“通達輪涅無別之見”。

  (叁)不共道果法的特點

  道果法,又稱爲《寶訓》,是薩迦派《深法寶訓道連同果法》的簡稱。由印度大成就者比瓦巴依于所有無上瑜伽續部以及《喜金剛》根本和注釋的叁續,特別是根本的《二品續》,而著述論典《根本金剛偈》和修持的引導文《寶訓道連果之教誡》,傳授給弟子納波巴和仲比巴,此後輾轉傳入西藏,並爲薩迦派祖師所繼承弘揚,最終成爲薩迦派不共、特殊之法門。

  何謂“道連同果的竅訣”呢?

  是指基(因)、道、果叁者無別,或稱爲基(因)是道,道是果之教。即,基(因)位時的佛的本來面目,自己不認識,而爲客塵所障,此本身經過道位的淨化,離垢之後,認識本性,即立爲果之名。這就是說:衆生雖是基位的佛,但因自己不知道自己是佛,故不能産生福德作用。彼無明客塵消除之後,稱爲淨垢之道,所謂佛性示現爲果時之佛。

  那麼依靠什麼道(方法),才能淨化客塵,現證我們衆生本自具足的佛性呢?

  在《寶訓道果法》中,是以叁現分作爲修持之基礎,以叁續作修持之正行,以四種正量和四種耳傳作爲斷除修持之增損,以五種緣起決斷道之地界。如此修持,而次第出叁種彙聚界之時,應了知精通發揮效力的七種竅訣和消除障難的諸教誡類而修持,就將打破宗派而成佛。有關叁現分、叁續、四正量、四種耳、五種緣、七竅訣和除障等教誡的具體內容,請參閱《薩迦文庫》第一輯之中的《薩迦密法選集》一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