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教育與爲師之道
──佛教《善生經》的啓示
近日,香港政府及教育局在籌備中、小學新必修科時,提出了「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實施,引起全港市民各種不同的反應及意見,讓教育工作者們對本港現時的教育體製及政策,不得不重新作出全面的檢討與反思。
其實,所謂「教育」離不開「老師」與「學生」;由于學生們的未來人生目標與價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老師的引導與啓發,因此,老師在教育過程中所肩負的責任實在非常重要。
這就是「爲師之道」的問題。談到中國傳統教育的爲師之道,相信無人不知道唐朝韓愈的《師說》;它開宗明義的第一句即說道: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這一個經典名句,經過千百年的磨練,依然是曆久常新,發人深省。「求學」必須要有老師,這是古今皆然的事實。
所以文中繼續說: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我們必須知道,人並不是天生就能明白一切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卻不請教老師,他的疑惑也就永遠不能解決了。出生在我們之前的人,他懂的道理本來就比我們早,所以我們應該向他請教;而出生在我之後的人,若是他懂的道理也比我早,我們也應該向他學習。由于我們所要學的是道理,又何須計較他年紀比我大或比我小呢?所以不論貴賤或年紀,誰懂得道理,誰就是我們的老師。可惜的是,從師問學的風氣,已很久不流傳了!想要沒有疑惑是很困難的啊!
接著又說:「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于此乎?」
我們試想想,古時候的聖人,他們的學問、道德遠遠超出一般的人,尚且還要向老師請教;現在一般人,他們的道德學問遠不及聖人,卻認爲向老師學習是可恥的。由于這個緣故,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笨;聖人之所以成爲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爲愚人,大概就是因此而産生的吧?
由此可見,韓愈所說的「爲師之道」,其實也就是「爲學之道」。人必須見賢思齊,不恥下問,虛心學習,才能夠增長智能。與此同時還要精勤努力、珍惜光陰;所謂:「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進學解》)如果只顧嬉戲玩樂,而不懂得發奮圖強,用心學習,將來就會一事無成。
這些雖然是古人的見解,但對今天社會教育體系中的「爲師」與「爲學」,仍然起到很大的啓迪作用,影響深刻。
而面對同樣的問題,佛教又是怎麼樣的看法與處理方式呢?依佛法來說,爲師之道,就是如何做一個好老師;一個好的老師應該如何對待學生,在《善生經》中提出了下列幾種方法:
一、順法調禦,以愛教導:「順法」是隨順或有序地依據所當修學的法理或方法;「調禦」就是調教、教導。這是關于學識、道理的教授、教導,或是關于人品、道德的教誡、教訓。人的接受教育,大體可分爲兩個層次,一是「智育」、「美育」的智識性傳授;一是「德育」、「體育」,或加上「群育」的品行、技能的調教。而教授、教誡之道,就好像馴馬一樣,所以說爲調禦,此亦表示爲師者傳道、授業的愛心與能耐,如此才稱得上是良師、明師。
二、誨其未聞,增廣見識:「誨」是教誨,就是講說、授與弟子、學生未嘗聽聞的學識、道理或技藝,從而增加他們的知識。或是爲師者,將自己所能的學識、技藝教授與弟子、學生,以達到他們求學的目的。
叁、隨其所聞,令解善義:就是說,鼓勵學生發問,隨著學生所欲聽聞、學習的問題,善爲講解其中的道理,使學生能正確的理解,不再存有疑問,所以說爲「善解」。
四、示其善友,樂于交遊:「善友」亦可稱爲「善知識」,一指堪爲良朋好友的益友,一指具有良好學德的明師。「示」是指示,意謂能夠指示學生,那些人才是真正的良師、益友,令其知所親近,從而獲得進德成藝的利益。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友務必謹慎。
五、盡己所知,誨授不吝:就是說,爲師長者應該將自己所學所能的知識或技術,傾囊相授,盡心傳授給學生,既不保留,亦不隱藏,希望學生們都能夠青出于藍,更勝于藍,將來出人頭地。
以上《善生經》所提供的五種教學方法,如果爲人師者都能做到的話,那麼他的學生必能成材,他的教育亦必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