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起源與傳說
端午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始于春秋戰國時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最爲人熟識知曉的,就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但是端午節與佛教的關系又是怎樣的?而有關端午節的起源在佛典或佛書中有沒有文字記載?
(一) 民間傳說中的屈原與端午節起源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身體。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團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便發展成粽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日,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二)端午節的真正起源乃見于佛書
1. 端午節起源的曆史考證
民間一般認爲端午節起源于紀念屈原。梁吳均《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但五月五日節俗已見于春秋,《琴操》:「介子綏[推]……遂抱木而燒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發火。」這比屈原早300多年。《史記孟嘗君列傳》:「五月子者,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索隱》引《風俗通》:「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孟嘗君生于公元前346年,比屈原自殺早了近70年,可見端午節的由來最初並非因爲屈原。
2.端午節源于五月是凶月的古老觀念
晉董勳《問禮俗》:「五月俗稱惡月。」這個觀念緣于上古,《雲夢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玄戈》中載:「五月,東井、七星大凶,胃、參致死。」東井,即二十八宿之一的井宿,因它在玉井之東,故稱。這雖見于秦代,但卻曆史久遠。《禮記.月令》:「仲夏之月,日在東井。」在中國古代天文學中,東井星主管五月。漢王充《論衡.說日》:「當夏五月,日長之時在東井,東井近極,故日道長。」五月不吉觀念滲透到民間,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五月爲凶月,是端午賴以建立的文化基礎。
「端午」最初作「端五」。唐李匡乂《資暇集》卷中「端午」條引晉周處《風土記》:「仲夏端五,烹骛角黍。」《藝文類聚》卷四引《風土記》仍作「端五」雲:「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五」與「午」同音通用,《周禮.壺涿氏》:「午貫象齒。」鄭注:「午故書爲五。」端五後作端午。古人忌重,五月五日重五,被視爲大不吉。《抱樸子》:「或問辟五兵之道,答曰:以五月五日,作赤靈符,著心前。」北魏魏收《五日詩》曰:「辟兵書鬼字,神印題靈文。」《藝文類聚》卷四載《續漢禮儀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柳桃印爲門戶飾,以止惡氣。」道教《八道秘言》稱五月五日爲「地臘日」,《楊公忌》:「(五月)初五日,不宜問疾,名地臘日。」由此可見,原始的五月五日,民間的禁忌與粽子、龍舟等拯救屈原等習俗,並沒有關系。
3.端午節的原始動機是驅邪鎮鬼
《古尊宿語錄》卷21《舒州白雲山海會(法)演和尚語錄》:「端午,(白雲禅師)上堂,舉(言曰:)昔有秀才造《無鬼論》,論就,才放筆,有鬼現身,斫手謂秀才雲:『你爭[怎]奈何?』白雲當時若見,便以手作鹁鸠嘴,向伊道:『谷谷孤。』」這裏出現了「鬼膽包天」的場面:秀才撰寫《無鬼論》時惡鬼立即現身挑釁:你秀才又能把我怎麼辦?白雲法演禅師只得滑稽地對鬼學布谷鳥叫:端午節時惡鬼猖獗已極!換言之,端午節的真正起源是對治惡鬼作祟。
慧日禅師《大慧普覺禅師住徑山能仁禅院語錄》卷五載:
「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八年(1158)五月五日普覺禅師上堂雲:『今朝又是五月五,大鬼拍手小鬼舞,蓦然撞著桃符神,兩手椎胸叫冤苦。』」端午時大鬼拍手小鬼舞,鬼撞桃符神,鬼竟然如此猖獗。由此可見,端午的原始動機是驅邪鎮鬼。端午時寺廟中也要燒香敬鬼,如舒州白雲山的和尚在端午節時:「僧問:『今朝五月五,權罷薅芸鼓。雖是無事人。亦請燒一炷。』(白雲禅)師雲:『急急如律令。』(僧)進雲:『也待小鬼做個伎倆。』(白雲禅)師雲:『鍾馗嚇你。』(白雲禅師)乃雲:『今日端午節,白雲有一道神符也,有些小靈驗,不敢隱藏,舉似諸人:一要今上皇帝、太皇太後,聖躬萬歲;二要合朝卿相、文武百官、州縣采寮,常居祿位;叁要萬民樂業、雨順風調。』有個符使卻來報白雲(禅師)道:『諸處盡去,偏只爲神通小,不奈一件事何。』……。」
4.端午節時佛寺所舉行的驅鬼祈福儀式
端午節時佛寺所舉行的驅鬼祈福儀式,主要有四種:第一,高僧在祭祀儀式上念「急急如律令」的魔法咒語以驅鬼除魔;第二,高僧畫符鎮鬼,並派使者持神符一道,到其它地方去驅鬼和鎮鬼;第叁,高僧要爲國家和百姓祈福;第四,出外驅鬼的使者活動結束後要向高僧彙報驅鬼的情況。這些活動的中心就是祭鬼和驅鬼,它清楚地表明:惡鬼作祟是五月五日舉行宗教祭祀活動的根本原因。
《古尊宿語錄》卷27載,舒州龍門佛眼禅師說:「今日端午,世間人釘桃符、書門阃,使萬邪不窺其戶,百鬼不入其門;世間人又使針燒灸,采藥登山,使萬病不幹其體,疫疠不入其身。」亦揭示了端午活動的根本目的乃在于「驅鬼除病」。以上多種文字資料,足以證明端午節原是「鬼節」,其原始目的,乃爲對付「百鬼」和「萬病」。這些記載,揭示並說明了端午節産生的真正原因。
明白了端午節起源的根本原因後,端午節的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此外,端午節又稱「續命節」,就是因爲有惡鬼索命。《風俗通》:「五月五日續命縷,俗說以益人命。」續命縷的形態,唐代仲子陵《五絲續寶命賦》有載:「顔似渥丹,對回鸾之十字。手如振素,盤續命之五絲。其五絲也,蕙綠輕重,蘭紅淺深。皎皎而有莺其領,采采而亦翠其衿。既比方而一色,又條暢乎數尋……懿壽絲之禮大,續寶命之天長。」端午節時,荊楚民間以彩絲系在臂上,唐花蕊夫人《宮詞》中有「玉腕斜封彩縷長」之句。
又道教《叁洞奉道科》稱五月五日時舉行「續命齋」的法事;北齊後主的妃子馮小憐以五月五日進納,故號她爲「續命」,取端午沖喜續命之意。以絲系臂爲防惡鬼奪命,故可以達到「續命」目的。介之推、伍子胥等死于五月五日大抵也是因惡鬼索命。魏邯鄲淳《曹娥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爲水所淹。」伍君即伍子胥。這些人的死法不一,但都因惡鬼所害。端午惡鬼猖獗是他們死亡的原因,故端午節舉行祭祀儀式是爲了驅除惡鬼。
隋唐以後南北文化合流中端午節的習俗被整合,由于屈原對後世的影響甚大,端午節遂變成祭祀屈原的節日。屈原在宋代被封爲公侯:「屈原廟,在歸州者封清烈公,在潭州者封忠潔侯。」元代屈原被封爲「忠節清烈公」。屈原成爲端午節的主角時,介之推、伍子胥等湮沒無聞,驅鬼的動機也被遮蔽,遂形成今天的端午習俗。
(叁)、佛教中的端午遺俗
植根于中華民族文化底層的端午對外來佛教産生了深刻影響。據《古尊宿語錄》卷44載,宋代的和尚也過端午節:寶峰雲庵真淨禅師五月五日上堂雲:「今朝五月複端午,隨衆生心解分布棕子。雖然,應所知,要須一一知來處。且道從什麼處來?」可見佛教在這一天也吃粽子。佛教世界中,既然翠竹黃花盡是真如,是故端午自然也入般若。《大慧普覺禅師住徑山能仁禅院語錄》卷五載,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五月五日,普覺禅師上堂雲:「今朝五月五,天降沛然雨。艾人與門神,聚頭相耳語。」所謂「艾人」,即端午節時束艾葉爲人。它與門神一樣,是爲了避邪拒鬼。
佛教語錄中保存了端午節時的艾人和門神信仰習俗。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和尚自然地把端午融入禅悅玄機。如《古尊宿語錄》卷27,舒州龍門佛眼禅師說:「今日端午……遂失聲叫曰:『阿耶耶!阿耶耶!盡大地人燒破皮肉,教山僧受無限苦痛。昔楚大夫以忠言不用,沈于湘江。後人哀之,以竹筒盛飯,系五色絲祭之,風俗至今流傳不斷。遂嘔吐數聲曰:『世間人吃卻米粽,教老僧脹破肚皮。』大衆曰:『別人燒灸,別人吃物,爲什麼龍門長老受痛受飽,未能情忘緣慮?』」這段禅機公案透露出佛門與筒粽等端午文化的關系。
宋陸遊有《天中節前叁日大聖慈寺華嚴閣燃燈甚盛遊人過于元夕》詩,描述佛寺在五月五日前叁天已舉行盛大慶祝儀式:「萬瓦如鱗百尺梯,遙看突兀與雲齊。」寺廟張燈結彩,禅堂成爲端午慶典的場所。其實,一些失傳的端午古俗仍在佛教中保存著,如《五燈會元》卷18載:隆興府兜率慧照禅師端午節說:「端午龍安亦鼓桡,青山雲裏得逍遙;饑餐渴飲無窮樂,誰愛爭先奪錦標;卻向幹地上劃船,高山頭起浪;明椎玉鼓,暗展鐵旗;一盞菖蒲茶,數個沙糖粽。」其中有許多失傳了的端午節古俗:第一、後世認爲端午龍舟是爲了救屈原:「楚人悲屈原…
《端午節的起源與傳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