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千載意未歇……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但端午龍船原來是爲了「安龍」。第二、一般認爲端午龍舟發生在水鄉。但古人這天在高山上劃龍船。第叁、一般認爲,五月五日采蘭草、菖蒲是用來煎湯洗澡,《大戴禮》:「五月五日,蓄蘭爲沐浴。」但這裏表明,它用于製作「菖蒲茶」。
此外,《古尊宿語錄》卷28:「龍門若爲作端午,打動衆人塗毒鼓。」佛教東林《雲門頌》也說:「一撾塗毒聞皆喪。」一般認爲,端午龍舟競渡時擊鼓是爲了統一劃船的節奏,但是佛教典籍顯示:端午所用鼓上塗了毒藥,以增強鼓聲的巫術力量,以達到安龍、鎮龍的目的,它是驅鬼觀念的具體呈現。
安龍、菖蒲茶、幹龍船、毒鼓等是失傳了的端午古俗,但這些資料一方面既可補端午數據之缺,另一方面亦可看出,中國本土自然宗教中的端午對佛教影響的深度,實在是彌足珍貴。
(四)、佛教大事與端午節
唐玄宗《端午叁殿宴群臣探得神字》曰:「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端午的神秘性滲透到佛教中,使一些佛教內部的大事也與端午有了聯系。
1. 佛教高僧五月五日出生或圓寂
首先,一些生于端午的高僧成爲佛教的要事。生于五月五日的孩子常被抛棄,漢代這天出生的王鳳、胡廣等人就險遭遺棄。父母或將此日出生的孩子送往沙門爲僧,如唐代著名的「法雲公」。《釋氏稽古略》卷二:「萬回法雲公,太宗貞觀六年(632)五月五日生(于)虢州阌鄉張氏。」父母把他送到寺廟當和尚,這既救了孩子又避了禍。這樣的人成爲高僧後就是禅林的佳話。
其次,一些端午圓寂的禅師亦被加載佛典。民間傳說,五月五日生者腦不壞。唐李延壽《北史.齊宗室諸王傳》載,北齊南陽王高倬生于五月五日,後因謀反罪被殺,但四百余日後大斂時,他竟然「顔色毛發皆如生」。因此之故,佛教對五月五日圓寂的和尚也特別重視。《續高僧傳》卷21載,丹陽縣道成禅師,隋文帝開皇十九年(599)五月五日在興嚴寺圓寂;唐代越州稱心寺大義禅師,在武則天天授二年(692)五月五日坐化。《宋高僧傳》卷8載:智威禅師圓寂于唐肅宗上元二年(761)五月五日;同書卷十四載:唐代著名高僧揚州大雲寺鑒真大師,在日本天平寶字七年癸卯歲(公元763年,即唐代宗廣德元年)五月五日無疾坐亡,其真身不壞。《景德傳燈錄》卷五載,司空本淨禅師于上元二年(761)五月五日歸寂,唐天子賜給「大曉禅師」法號。
這些高僧在五月五日坐化,常常有十分神奇的情景。宋代潞州府黎城人宗坦,在四月二十八日這天夜裏夢見阿彌陀佛托夢:「汝說法止六日,當生淨土。」在五月四日,他集合衆僧說:「因緣聚散,固當有時;淨土勝緣,惟憑時刻。願衆念佛,助我往生。」說罷,在誦佛聲中坐化。當時,天上雷鳴不斷,地上白雲覆地,直到五月六日才停。離知《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卷六載,金熙宗皇統叁年(1143)五月五日,覺禅師將死作《頌》交代後事:「今年五月初五,四大將離本主;白骨當風揚卻,免占禅那地土。」他在鍾聲漸入坐逝之境,侍者離知想起他們的約定:「吾化後,可喚之。若能回來,是有道力也。」于是,他連喚叁聲,覺禅師果然複活,問到:「你有什麼事?」侍者說:「和尚何裸跣而去?」他反問:「來時何有?」侍者要給他穿幾件衣服,他說:「不用。留給後人吧。」他書偈雲:「七十叁年如掣電,臨行爲君通一線;鐵牛踍跳過新羅,撞破虛空七八片。」然後,晏然而逝。
死亡,可說是人生大事,人類的宗教多因「死亡」而産生,這些五月五日圓寂的高僧和坐化妙境,遂成爲禅門肉身成道的佳話。
2.許多端午發生的事件被佛典紀錄下來
唐代翻譯佛經常在五月五日開筆,《全唐文》卷916載,北天竺婆羅門族的不空大師所譯的《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序》和《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等,在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五月五日奉诏開譯:「卯時焚燒香火,起首翻譯。」佛教經典《一切如來大教王經》和《瑜伽秘密金剛叁摩地叁密聖教法門述經》等,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五月五日由沙門慧超等開譯。
其次,所譯佛經如果在五月五日這天封筆,也是佛教的大事。《大乘入楞伽經》七卷、《入定不定印經》一卷、《大方廣普賢所說經》一卷等,是叁藏法師義淨等于武則天久視元年(700)五月五日在東都洛陽的叁陽宮譯畢,《大周刊定衆經目錄》第十五卷予以明確記載,朝廷也下诏褒獎。禅宗南宗的傳法衣缽被朝廷借去,禅宗便借端午節向朝廷追索。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唐軍與安史叛軍的戰事正緊張,爲了平定叛亂,唐肅宗派大臣到廣東韶州(今韶關)曹溪南華寺將禅宗六祖惠能的傳法衣缽借到京城,作爲「鎮國之寶」供養皇宮。平叛結束以後,衣缽沒有及時歸還。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五月五日,惠能大師便托夢給代宗皇帝要求歸還:「夢六祖大師請衣缽。七日,敕刺史楊瑊曰:『朕夢感[能]禅師請傳法袈裟卻歸曹溪。今遣鎮國大將軍劉崇景頂戴而送,朕謂之國寶。卿可于本寺如法安置。專令僧衆親承宗旨者,嚴加守護,勿令遺墜。』」可見禅宗索回鎮教之寶,亦得借助端午節這個特殊的日子。
3. 佛教也利用五月五日煉製法術
五月五日惡鬼橫行,端午素來流行厭勝之術。《史記集解》載:「漢使東郡送枭,五月五日爲枭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巫師在此日製作巫術藥物:「五月五日,取蟾蜍,可合惡疽瘡;取東行蝼蛄,治婦難産。」巫蠱藥也在這天煉製:「以五月五日聚百種蟲,大者至蛇,小者至虱,合置器中,令自相啖,余一種存者留之。蛇則曰蛇蠱,虱則曰虱蠱,行以殺人。因食入人腹內,食其五藏,死則其産移入蠱主之家。叁年不殺他人,則畜者自鍾其弊。」
與此相應,佛教也利用這天煉藥製咒。魏法藏《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六載:「蛇毒者,以五月五日蛇合和毒藥;又以毒藥飼蛇等。」除了用五月五日的蛇毒製藥外,佛教還用此日施行法術。《大藏經》阿含部《大藥叉女歡喜母並愛子成就法》中載:「若有被囚禁、枷鎖、種種口舌者,取五月五日桃木,密書彼怨人名字,加持一百八遍;又于真言句中稱彼人名,加持求願語,釘入地,即得官府口舌解散無事。」桃木是驅鬼之木,可用于端午日與咒語配合驅邪。又《寶藏天女陀羅尼法》說:「此法必須五月五日夜受持,即果成就。五月五日夜,注想思存,換誦咒一千八遍。」佛教充分利用五月五日行法,與道教有頗有相類之處。
4.在端午基礎上還産生了「天中節」
宋陳元靓《歲時廣記.趁天中》:「《提要錄》:五月五日,乃符天數也,午時爲天中節。」五月、五日、午時,是叁「五」重疊之時,故成爲「天中節」。漢代在此時以陽燧取火,煉五石鑄法器。唐代揚州向皇帝進貢的「江心鏡」,就是在五月五日午時,在揚子江中百煉而成的。如白居易《百煉鏡》詩雲:「江心波上舟中鑄,五月五日日午時。」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說這種鏡「易破難成,往往有自鳴者」。佛教也有「天中節」的咒語:「五月五日天中節,一切惡事盡消滅!急急如律令。」宋紹隆《圓悟佛果禅師語錄》卷七:「五月五日天中節,萬祟千妖俱殄滅。眼裏拈卻須彌山,耳中拔出釘根楔。鍾馗小妹舞叁臺,八臂那咤嚼生鐵。敕攝截,急急如律令。」《慧普覺禅師語錄》卷十《雲門頌》:「五月五日午時書,赤口毒舌盡消除。更饒急急如律令,不須門上畫蜘蛛。」佛教在「天中節」時也舉行法事,驅使道教的鍾馗、那咤等神靈以降妖除魔。
結語
由以上的敘述,可見端午與佛教的聯系有著深刻的文化意義。英國哲學家羅素認爲,知識在不用文字表達的動物行爲中紮根之深,超過了大多數哲學家願意承認的程度。端午節正是如此,它紮根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底層,突破原始宗教和道教的藩籬,深深地積澱在佛教文化之中。這與韓國以端午「申遺」一樣,顯示了中國文化的巨大影響力。
(全文完)
《端午節的起源與傳說》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