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与传说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最为人熟识知晓的,就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但是端午节与佛教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而有关端午节的起源在佛典或佛書中有没有文字记载?
(一) 民间传说中的屈原與端午节起源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身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便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日,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的真正起源乃见于佛書
1. 端午节起源的历史考证
民间一般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梁吴均《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但五月五日节俗已见于春秋,《琴操》:「介子绥[推]……遂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这比屈原早300多年。《史记孟尝君列传》:「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索隐》引《风俗通》:「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孟尝君生于公元前346年,比屈原自杀早了近70年,可见端午节的由來最初并非因为屈原。
2.端午节源于五月是凶月的古老观念
晋董勋《问礼俗》:「五月俗称恶月。」这个观念缘于上古,《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玄戈》中载:「五月,东井、七星大凶,胃、参致死。」东井,即二十八宿之一的井宿,因它在玉井之东,故称。这虽见于秦代,但却历史久远。《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日在东井。」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东井星主管五月。汉王充《论衡.说日》:「当夏五月,日长之时在东井,东井近极,故日道长。」五月不吉观念渗透到民间,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五月为凶月,是端午赖以建立的文化基础。
「端午」最初作「端五」。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中「端午」条引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五,烹骛角黍。」《艺文类聚》卷四引《风土记》仍作「端五」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五」与「午」同音通用,《周礼.壶涿氏》:「午贯象齿。」郑注:「午故书为五。」端五后作端午。古人忌重,五月五日重五,被视为大不吉。《抱朴子》:「或问辟五兵之道,答曰: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着心前。」北魏魏收《五日诗》曰:「辟兵书鬼字,神印题灵文。」《艺文类聚》卷四载《续汉礼仪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柳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道教《八道秘言》称五月五日为「地腊日」,《杨公忌》:「(五月)初五日,不宜问疾,名地腊日。」由此可见,原始的五月五日,民间的禁忌与粽子、龙舟等拯救屈原等习俗,并没有关系。
3.端午节的原始动机是驱邪镇鬼
《古尊宿语录》卷21《舒州白云山海会(法)演和尚语录》:「端午,(白云禅师)上堂,举(言曰:)昔有秀才造《无鬼论》,论就,才放笔,有鬼现身,斫手谓秀才云:『你争[怎]奈何?』白云当时若见,便以手作鹁鸠嘴,向伊道:『谷谷孤。』」这里出现了「鬼胆包天」的场面:秀才撰写《无鬼论》时恶鬼立即现身挑衅:你秀才又能把我怎么办?白云法演禅师只得滑稽地对鬼学布谷鸟叫:端午节时恶鬼猖獗已极!换言之,端午节的真正起源是对治恶鬼作祟。
慧日禅师《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卷五载: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1158)五月五日普觉禅师上堂云:『今朝又是五月五,大鬼拍手小鬼舞,蓦然撞着桃符神,两手椎胸叫冤苦。』」端午时大鬼拍手小鬼舞,鬼撞桃符神,鬼竟然如此猖獗。由此可见,端午的原始动机是驱邪镇鬼。端午时寺庙中也要烧香敬鬼,如舒州白云山的和尚在端午节时:「僧问:『今朝五月五,权罢薅芸鼓。虽是无事人。亦请烧一炷。』(白云禅)师云:『急急如律令。』(僧)进云:『也待小鬼做个伎俩。』(白云禅)师云:『钟馗吓你。』(白云禅师)乃云:『今日端午节,白云有一道神符也,有些小灵验,不敢隐藏,举似诸人:一要今上皇帝、太皇太后,圣躬万岁;二要合朝卿相、文武百官、州县采寮,常居禄位;三要万民乐业、雨顺风调。』有个符使却来报白云(禅师)道:『诸处尽去,偏只为神通小,不奈一件事何。』……。」
4.端午节时佛寺所举行的驱鬼祈福仪式
端午节时佛寺所举行的驱鬼祈福仪式,主要有四种:第一,高僧在祭祀仪式上念「急急如律令」的魔法咒语以驱鬼除魔;第二,高僧画符镇鬼,并派使者持神符一道,到其它地方去驱鬼和镇鬼;第三,高僧要为国家和百姓祈福;第四,出外驱鬼的使者活动结束后要向高僧汇报驱鬼的情况。这些活动的中心就是祭鬼和驱鬼,它清楚地表明:恶鬼作祟是五月五日举行宗教祭祀活动的根本原因。
《古尊宿语录》卷27载,舒州龙门佛眼禅师说:「今日端午,世间人钉桃符、书门阃,使万邪不窥其户,百鬼不入其门;世间人又使针烧灸,采药登山,使万病不干其体,疫疠不入其身。」亦揭示了端午活动的根本目的乃在于「驱鬼除病」。以上多种文字資料,足以证明端午节原是「鬼节」,其原始目的,乃为对付「百鬼」和「万病」。这些记载,揭示并说明了端午节产生的真正原因。
明白了端午节起源的根本原因後,端午节的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此外,端午节又称「续命节」,就是因为有恶鬼索命。《风俗通》:「五月五日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续命缕的形态,唐代仲子陵《五丝续宝命赋》有载:「颜似渥丹,对回鸾之十字。手如振素,盘续命之五丝。其五丝也,蕙绿轻重,兰红浅深。皎皎而有莺其领,采采而亦翠其衿。既比方而一色,又条畅乎数寻……懿寿丝之礼大,续宝命之天长。」端午节时,荆楚民间以彩丝系在臂上,唐花蕊夫人《宫词》中有「玉腕斜封彩缕长」之句。
又道教《三洞奉道科》称五月五日时举行「续命斋」的法事;北齐后主的妃子冯小怜以五月五日进纳,故号她为「续命」,取端午冲喜续命之意。以丝系臂为防恶鬼夺命,故可以达到「续命」目的。介之推、伍子胥等死于五月五日大抵也是因恶鬼索命。魏邯郸淳《曹娥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伍君即伍子胥。这些人的死法不一,但都因恶鬼所害。端午恶鬼猖獗是他们死亡的原因,故端午节举行祭祀仪式是为了驱除恶鬼。
隋唐以后南北文化合流中端午节的习俗被整合,由于屈原对后世的影响甚大,端午节遂变成祭祀屈原的节日。屈原在宋代被封为公侯:「屈原庙,在归州者封清烈公,在潭州者封忠洁侯。」元代屈原被封为「忠节清烈公」。屈原成为端午节的主角时,介之推、伍子胥等湮没无闻,驱鬼的动机也被遮蔽,遂形成今天的端午习俗。
(三)、佛教中的端午遗俗
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底层的端午对外来佛教产生了深刻影响。据《古尊宿语录》卷44载,宋代的和尚也过端午节:宝峰云庵真净禅师五月五日上堂云:「今朝五月复端午,随众生心解分布棕子。虽然,应所知,要须一一知来处。且道从什么处来?」可见佛教在这一天也吃粽子。佛教世界中,既然翠竹黄花尽是真如,是故端午自然也入般若。《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卷五载,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五月五日,普觉禅师上堂云:「今朝五月五,天降沛然雨。艾人与门神,聚头相耳语。」所谓「艾人」,即端午节时束艾叶为人。它与门神一样,是为了避邪拒鬼。
佛教语录中保存了端午节时的艾人和门神信仰习俗。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和尚自然地把端午融入禅悦玄机。如《古尊宿语录》卷27,舒州龙门佛眼禅师说:「今日端午……遂失声叫曰:『阿耶耶!阿耶耶!尽大地人烧破皮肉,教山僧受无限苦痛。昔楚大夫以忠言不用,沈于湘江。后人哀之,以竹筒盛饭,系五色丝祭之,风俗至今流传不断。遂呕吐数声曰:『世间人吃却米粽,教老僧胀破肚皮。』大众曰:『别人烧灸,别人吃物,为什么龙门长老受痛受饱,未能情忘缘虑?』」这段禅机公案透露出佛门与筒粽等端午文化的关系。
宋陆游有《天中节前三日大圣慈寺华严阁燃灯甚盛游人过于元夕》诗,描述佛寺在五月五日前三天已举行盛大庆祝仪式:「万瓦如鳞百尺梯,遥看突兀与云齐。」寺庙张灯结彩,禅堂成为端午庆典的场所。其实,一些失传的端午古俗仍在佛教中保存着,如《五灯会元》卷18载:隆兴府兜率慧照禅师端午节说:「端午龙安亦鼓桡,青山云里得逍遥;饥餐渴饮无穷乐,谁爱争先夺锦标;却向干地上划船,高山头起浪;明椎玉鼓,暗展铁旗;一盏菖蒲茶,数个沙糖粽。」其中有许多失传了的端午节古俗:第一、后世认为端午龙舟是为了救屈原:「楚人悲屈原…
《端午节的起源与传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