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端午节的起源与传说▪P2

  ..续本文上一页,千载意未歇……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但端午龙船原来是为了「安龙」。第二、一般认为端午龙舟发生在水乡。但古人这天在高山上划龙船。第三、一般认为,五月五日采兰草、菖蒲是用来煎汤洗澡,《大戴礼》:「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但这里表明,它用于制作「菖蒲茶」。

  此外,《古尊宿语录》卷28:「龙门若为作端午,打动众人涂毒鼓。」佛教东林《云门颂》也说:「一挝涂毒闻皆丧。」一般认为,端午龙舟竞渡时击鼓是为了统一划船的节奏,但是佛教典籍显示:端午所用鼓上涂了毒药,以增强鼓声的巫术力量,以达到安龙、镇龙的目的,它是驱鬼观念的具体呈现。

  安龙、菖蒲茶、干龙船、毒鼓等是失传了的端午古俗,但这些资料一方面既可补端午数据之缺,另一方面亦可看出,中国本土自然宗教中的端午对佛教影响的深度,实在是弥足珍贵。

  (四)、佛教大事与端午节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曰:「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端午的神秘性渗透到佛教中,使一些佛教内部的大事也与端午有了联系。

  1. 佛教高僧五月五日出生或圆寂

  首先,一些生于端午的高僧成为佛教的要事。生于五月五日的孩子常被抛弃,汉代这天出生的王凤、胡广等人就险遭遗弃。父母或将此日出生的孩子送往沙门为僧,如唐代著名的「法云公」。《释氏稽古略》卷二:「万回法云公,太宗贞观六年(632)五月五日生(于)虢州阌乡张氏。」父母把他送到寺庙当和尚,这既救了孩子又避了祸。这样的人成为高僧后就是禅林的佳话。

  其次,一些端午圆寂的禅师亦被加载佛典。民间传说,五月五日生者脑不坏。唐李延寿《北史.齐宗室诸王传》载,北齐南阳王高倬生于五月五日,后因谋反罪被杀,但四百余日后大敛时,他竟然「颜色毛发皆如生」。因此之故,佛教对五月五日圆寂的和尚也特别重视。《续高僧传》卷21载,丹阳县道成禅师,隋文帝开皇十九年(599)五月五日在兴严寺圆寂;唐代越州称心寺大义禅师,在武则天天授二年(692)五月五日坐化。《宋高僧传》卷8载:智威禅师圆寂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五月五日;同书卷十四载:唐代著名高僧扬州大云寺鉴真大师,在日本天平宝字七年癸卯岁(公元763年,即唐代宗广德元年)五月五日无疾坐亡,其真身不坏。《景德传灯录》卷五载,司空本净禅师于上元二年(761)五月五日归寂,唐天子赐给「大晓禅师」法号。

  这些高僧在五月五日坐化,常常有十分神奇的情景。宋代潞州府黎城人宗坦,在四月二十八日这天夜里梦见阿弥陀佛托梦:「汝说法止六日,当生净土。」在五月四日,他集合众僧说:「因缘聚散,固当有时;净土胜缘,惟凭时刻。愿众念佛,助我往生。」说罢,在诵佛声中坐化。当时,天上雷鸣不断,地上白云覆地,直到五月六日才停。离知《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卷六载,金熙宗皇统三年(1143)五月五日,觉禅师将死作《颂》交代后事:「今年五月初五,四大将离本主;白骨当风扬却,免占禅那地土。」他在钟声渐入坐逝之境,侍者离知想起他们的约定:「吾化后,可唤之。若能回来,是有道力也。」于是,他连唤三声,觉禅师果然复活,问到:「你有什么事?」侍者说:「和尚何裸跣而去?」他反问:「来时何有?」侍者要给他穿几件衣服,他说:「不用。留给后人吧。」他书偈云:「七十三年如掣电,临行为君通一线;铁牛踍跳过新罗,撞破虚空七八片。」然后,晏然而逝。

  死亡,可说是人生大事,人类的宗教多因「死亡」而产生,这些五月五日圆寂的高僧和坐化妙境,遂成为禅门肉身成道的佳话。

  2.許多端午发生的事件被佛典纪录下来

  唐代翻译佛经常在五月五日开笔,《全唐文》卷916载,北天竺婆罗门族的不空大师所译的《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序》和《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等,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五月五日奉诏开译:「卯时焚烧香火,起首翻译。」佛教经典《一切如来大教王经》和《瑜伽秘密金刚三摩地三密圣教法门述经》等,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五月五日由沙门慧超等开译。

  其次,所译佛经如果在五月五日这天封笔,也是佛教的大事。《大乘入楞伽经》七卷、《入定不定印经》一卷、《大方广普贤所说经》一卷等,是三藏法师义净等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五月五日在东都洛阳的三阳宫译毕,《大周刊定众经目录》第十五卷予以明确记载,朝廷也下诏褒奖。禅宗南宗的传法衣钵被朝廷借去,禅宗便借端午节向朝廷追索。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唐军与安史叛军的战事正紧张,为了平定叛乱,唐肃宗派大臣到广东韶州(今韶关)曹溪南华寺将禅宗六祖惠能的传法衣钵借到京城,作为「镇国之宝」供养皇宫。平叛结束以后,衣钵没有及时归还。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五月五日,惠能大师便托梦给代宗皇帝要求归还:「梦六祖大师请衣钵。七日,敕刺史杨瑊曰:『朕梦感[能]禅师请传法袈裟却归曹溪。今遣镇国大将军刘崇景顶戴而送,朕谓之国宝。卿可于本寺如法安置。专令僧众亲承宗旨者,严加守护,勿令遗坠。』」可见禅宗索回镇教之宝,亦得借助端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

  3. 佛教也利用五月五日炼制法术

  五月五日恶鬼横行,端午素来流行厌胜之术。《史记集解》载:「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巫师在此日制作巫术药物:「五月五日,取蟾蜍,可合恶疽疮;取东行蝼蛄,治妇难产。」巫蛊药也在这天炼制:「以五月五日聚百种虫,大者至蛇,小者至虱,合置器中,令自相啖,余一种存者留之。蛇则曰蛇蛊,虱则曰虱蛊,行以杀人。因食入人腹内,食其五藏,死则其产移入蛊主之家。三年不杀他人,则畜者自钟其弊。」

  与此相应,佛教也利用这天炼药制咒。魏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六载:「蛇毒者,以五月五日蛇合和毒药;又以毒药饲蛇等。」除了用五月五日的蛇毒制药外,佛教还用此日施行法术。《大藏经》阿含部《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中载:「若有被囚禁、枷锁、种种口舌者,取五月五日桃木,密书彼怨人名字,加持一百八遍;又于真言句中称彼人名,加持求愿语,钉入地,即得官府口舌解散无事。」桃木是驱鬼之木,可用于端午日与咒语配合驱邪。又《宝藏天女陀罗尼法》说:「此法必须五月五日夜受持,即果成就。五月五日夜,注想思存,换诵咒一千八遍。」佛教充分利用五月五日行法,与道教有颇有相类之处。

  4.在端午基础上还产生了「天中节」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趁天中》:「《提要录》:五月五日,乃符天数也,午时为天中节。」五月、五日、午时,是三「五」重迭之时,故成为「天中节」。汉代在此时以阳燧取火,炼五石铸法器。唐代扬州向皇帝进贡的「江心镜」,就是在五月五日午时,在扬子江中百炼而成的。如白居易《百炼镜》诗云:「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日午时。」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说这种镜「易破难成,往往有自鸣者」。佛教也有「天中节」的咒语:「五月五日天中节,一切恶事尽消灭!急急如律令。」宋绍隆《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七:「五月五日天中节,万祟千妖俱殄灭。眼里拈却须弥山,耳中拔出钉根楔。钟馗小妹舞三台,八臂那咤嚼生铁。敕摄截,急急如律令。」《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十《云门颂》:「五月五日午时书,赤口毒舌尽消除。更饶急急如律令,不须门上画蜘蛛。」佛教在「天中节」时也举行法事,驱使道教的钟馗、那咤等神灵以降妖除魔。

  结语

  由以上的叙述,可见端午与佛教的联系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知识在不用文字表达的动物行为中扎根之深,超过了大多数哲学家愿意承认的程度。端午节正是如此,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底层,突破原始宗教和道教的藩篱,深深地积淀在佛教文化之中。这与韩国以端午「申遗」一样,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全文完)

  

《端午节的起源与传说》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